快好知 kuaihz

如何识别人群中的理智人?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那些看似有道理,但是却蛊惑人心的思维越来越多。如何分辨这些信息并且做出决策?独立思考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今天讲讲如何独立思考,变成一个“理智人”。

你听说有人传碘盐防辐射,就赶紧去抢购碘盐。

你遵守某个习俗,因为过去几百年都是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你听说有人传优衣库自拍事件是自导自演,你就觉得的确那么回事。

你听说何老师被韩国人气哭了,为了爱国梦就转了。

我们称这种人为A型人。

然后,有人站出来质疑其中证据的时候。

A型人就会说:

“你也太理性了吧?我与你不同,我比较感性。”

或者直接说:

“你可能有点小聪明,但是情商不够。”

与A型人对立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智人”。

理智不是高智商。

我们认为理智是高智商的象征,但是研究发现,理智和智力水平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思维的灵活性、内省和适时校准证据的能力”。

理智不是情感缺乏。

理智对立面是盲从、盲目、缺乏独立思考,而不是冷酷无情。我见过独立思考同时爱他的妻子和父母的人;也见过盲目盲从同时冷酷无情反社会的人。事实上,没有人通过放弃思考而获得“感情”,所以理智并不意味着情感缺乏。

那么什么是理智人?

简单来说,理智能力就是你违背天生直觉,转而相信证据判断的能力。

比如几百年前,人类第一次违背直觉,开始相信“地球围着太阳转”。

为什么理智人这么少?那是因为克服人天生的直觉非常困难。

而如果想要变理智,首先就要承认自己直觉系统的不足,并且尝试克服。

1、承认情绪的影响,抵抗直觉的缺陷

很多时候,无意识情绪对我们行为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们愿意承认的范围。

比如在心理学实验中:

接触到跟老年人有关的词汇后,受试者走路的速度比看到中性词汇的那些人慢了13%。

当你问这些受试者的时候,他们都不承认看到的词汇对自己步伐的影响。

选购沙发时,看到云彩背景的消费者,往往倾向于选购舒适的沙发;看到硬币背景的消费者,往往倾向于选择便宜的沙发。

同样,他们否认沙发背景对自己选择的影响——他们认为自己选择舒适的沙发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舒适。

让一堆人盯着电视中上下跳动的小球,结果发现,比起盯着左右跳动小球的人,他们提升了对电视广告商品的评价。(因为前者触发了无意识的点头行为)

同样,这个实验的人也否认自己对商品的评价收到了小球跳动的影响。

这仅仅是几个举例,实际上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受到无意识因素的影响,而我们却无法觉察到这一点。

但是不同的是,A型人认为所有的东西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自己的直觉永远是对的(即使出现了相反的证据)。

而理智人却承认自己思维的局限,能够想办法控制自己的直觉。

这一点其实非常难。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别跟我谈文案本身,谢谢》,得到了大量的打赏和好评,但是却在浏览评论的时候,看到这么一条:

“这是什么狗屁东西,一点逻辑都没有。”

然后我觉得有点不爽,准备写一大段话去反驳他,并且证明自己的观点。

但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之前提到过的一个心理学概念“隧道视野”——我们往往过于夸大某个反常的点的作用。

比如一场500人的演讲,499人集中注意力听,1人睡着了,演讲者会盯着睡着的人,觉得自己演讲有问题。

另一场500人的演讲,499人睡着了,1人注意听,演讲者会盯着那个注意听的人,觉得自己演讲不错。

同样,一篇文章得到的好评超过99%,本身应该高兴并且去回复那些提供优质评论的人,而不是一两个无意义的喷子。

想到这里,我减少了对这无意义的少数人的关注,转而去关注大多数人,同时自己的负面感受也减少了。

在这个例子中,我利用过去对某个心理学知识的了解,用理智压制了天生产生的情绪,而不是盲目遵从自己的情绪。

再比如为什么很少有人能够制定好战略?因为好战略的第一步就意味着“放弃目标”,而这是反直觉的。

假设你要做一款能够调理身体而且又比较好喝的饮料,让你想一个主广告语,可能你头脑中最初想出的广告语是:

“好喝又健康,我爱XXX”

“XXX,只为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就喝XXX”

这个时候有人建议你定位应该更加聚焦和明确,你会非常反感,并且拒绝这个提议:

“你这定位的市场太窄了,我们要做10亿销售额的生意。”

所以如果你是03年王老吉的负责人,你可能会拒绝“怕上火,喝王老吉”的提议,转而使用“健康生活,就喝王老吉”这样模糊不清的广告语。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天生的直觉告诉我们“目标越大,结果越大”,这个直觉如此只强大,以至于即使你看过的所有证据都不支持这个直觉(几乎没有一个好战略是大而分散的),仍然会相信这个直觉。

这也是为什么绝大部分产品都有模糊不清的定位。

毕竟比起证据,直觉的力量太强大了。毕竟“承认天生的直觉缺陷,并且用证据来校准直觉”简直太难了。

2、控制无关的影响来源,聚焦你的问题本身

如何变得理智?除了承认自己直觉的缺陷外,还需要控制无关的影响来源。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别人轻松通过关系获得成功,我的努力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乍一看好像很合情理——我再努力有什么用,别人轻松通过关系就能成功!

可是如果你再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源于题主对现象“直接的情绪反应”,而不是“理智判断”。

题主应该对比的是“我努力能够得到什么”和“我不努力能够得到什么”,而不应该跟“别人不努力能得到什么”作为对比。

因为题主选择是“自己努力VS自己不努力”,而不是“自己努力VS别人不努力但是靠关系取胜”。

自始至终,题主都受到了一个“不能选择的选项”的影响,就是“别人通过关系获得成功”,而实际上这与这个决定是无关的。

在我们做决定的过程中,如果要提高理智程度,就需要减少无关因素的影响,而依靠判断问题的原则来做。

比如,如果问你:你觉得什么样的投资是好投资?

你可能会说:高收益率、低风险的投资。

所以你评价标准应该是:收益率和风险。

这个时候问你:你能够接受一个投资收益率-70%,同时风险比股市还要大的投资吗?

你自然觉得难以接受。

可是这样你为什么还去买彩票呢?彩票的风险非常惊人,而且投资收益率约为-70%(投入100元平均能拿回30元)

这是因为你收到了无关因素的影响——彩票巨额奖金带来的情绪效应。

当你看到彩票的500万奖金的时候,就会立马产生直接的情绪反应——想象到这些奖金可以买2辆车和一栋房子,这种情绪反应如此真实,以至于遮盖了投资的基本原则“风险”和“收益”的重要性。

而这种情绪反应其实是无关因素。

各种无关的影响因素其实对我们的决定影响巨大,而克服它们并不容易。

比如一项研究中,学者给被试者设置了这样的环境:当考官问2+2等于几的时候,前4个人都回答等于3,然后真正的被试者被要求第五个回答问题。

这个时候,被试者有的盲目从众,也说3,有的经过思考之后说出了正确答案“4”。

而对于说“4”的人,研究生扫描他们的大脑发现,他们杏仁核体的工作显著增强了。

杏仁核负责恐惧等情绪,这意味着他们产生了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反应。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从众(其他人的答案)其实与你的没有关系,属于“无关因素”,但是仍然会给你施加巨大的压力,让你非常不舒服。

所以,控制无关影响因素(比如从众)是一个反直觉反本能的行为,会让你“浑身难受”。如果想变得理智,有时候需要做到这一点。

3、识别现状背后的合理性,向“习俗”说不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实验:

实验者把一群小白鼠放到迷宫里,并且在A出口放上一块奶酪。

久而久之,所有的小白鼠都从A出口跑出来——因为有奶酪。

过了一段时间,实验者把奶酪从A口移到了B口,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些老鼠仍然从A口出来——它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从A出来的真正原因,以至于即使这个原因不存在了(奶酪没了),它们仍然选择从A口出。

这些老鼠把“从A口出”当做一个习俗。

如果有些老鼠更加理智地选择从B口出,就可能被认为是“异端分子”,即使它是更加合理的。

这就是前面说的A型人和理智人的区别,A型人从来不去探讨事物存在的合理性,他们认为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的,一个事物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本来就是这样的,没有为什么。

而理智人却会主动去分析事物的合理性,因为他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存在一定有它当初的合理性,而如果当初的合理性消失了,即使它仍然被大多数人坚持,我也没必要做了。”

比如很多地方有闹洞房的习俗——众多婚礼宾客会在“性”方面挑逗新郎新娘,甚至有的会强行脱掉新娘衣服并且猥亵。

在一些地区,当有人站出来反对这种恶俗并表示难以忍受的时候,往往会得到长辈的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并不是“这样做对你有利”或者“闹洞房是合理的”,而是“过去的习俗就是这样”。

闹洞房的习俗在过去其实是合理的:在旧社会,新郎新娘往往婚前都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任何性经验,经常发生“新婚之夜不好意思同房”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闹洞房可以减轻新郎新娘的陌生尴尬,让他们快速“进入状态”,从而容易生儿育女。

但是随着自由恋爱的兴起,这样的设置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婚前已经很熟了,其实没必要通过闹洞房增进熟悉度。

而墨守成规的人就像前面实验中的小白鼠,即使奶酪已经从A口拿走,他们仍然坚持从A口出,丝毫不去考虑自己为什么这么做。

再比如,我有个朋友的爸妈,一定要让他先去当公务员,再出来工作或者创业(即使他爸妈明确知道他并不适合公务员)。

他爸妈这样做的理由是:他们当年就是这么做的,从而取得了成功。

而实际上,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在当时很合理的行为,现在可能并不合理。

大部分人做某件事,往往是因为“这就是习俗”“这就是规定”。

理智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会去分析事物背后的合理性,从而能够在事物变得不合理的时候,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

4、不要只有直觉就做解决方案,反直觉的反而是有效的

很多事情真正的解决方案,其实违反人的第一直觉,所以如果你在缺乏背景知识的情况下,盲目给解决方案,就容易适得其反。

比如前段时间疯传的图:  

大量人看到这张图之后,直接依据自己的情绪反应就做出了解决方案,并且在缺乏背景知识的情况下盲信自己的解决方案。

这样图暗含的方案是:让贩卖儿童的人一律死刑,可以减少儿童贩卖,有助于社会发展。

其实这样的方案反而会适得其反。

因为研究发现,单纯加重刑罚,对犯罪率几乎没有影响,反而是增加制裁率、降低罪犯的合理化借口等,更加有助于降低犯罪率。

而且,让所有人贩子一律死刑,会加重人贩子杀人灭口的动机——反正横竖是一死,还不如被抓前把儿童毁尸灭迹,有可能因为别人抓不到证据而逃过一劫。

这样的方案之所以得到转发,并不是因为它有效(相反如果有立法者用了这种方案,基本相当于白痴),而是因为它更加容易被大众理解,更加容易刺激情绪。

相反,如果发出这样的文字(更好的解决方案),估计没人转了:

坚持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机制:

·适当增加买方量刑;

·从根本上分析儿童贩卖原因,改革福利院赞助制度;

·适当增加税收,从而养更多警察以提高破案率;

·提高儿童强迫贩卖的道德羞耻程度。

前面说的A型人往往盲目无知,他们明明缺乏专业知识,却喜欢根据自己的第一情绪反应给出解决方案,殊不知反而会适得其反。

而理智人能够在缺乏知识的时候,承认自己的无知,不会盲目给出无效的解决方案。

这其实非常难以做到,因为很多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反直觉的。

比如:

经济适用房不配厕所,反而会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

“吸烟有害健康”的大量创意广告,并不能帮助人戒烟,反而会侧面增加戒烟难度。

如果是做创意类工作(比如写作),强调金钱激励反而会降低绩效。

平均来说,挖来绩效火爆的投资经理,进入公司后的表现不如挖来绩效不好的投资经理。

5、不要无视证据,觉得是对的,也能相信是错的

理智人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做到“即使我觉得它是对的,我也能相信它是错的”。

什么意思?

这就好像你看到一个红色的物体,但是实际上所有的证据都证明它其实是绿色的。你需要放弃自己的“眼见为实”,转而相信它是绿色的——这非常困难。

比如假设你过去十几年都相信“星座理论”。

你承认出生日对性格的巨大影响,甚至认为一个人是否适合跟你结婚,取决于25年前他爸爸选择是在3月份开始选择不戴TT,还是4月份开始(这决定了星座)。

(PS.你其实只要多想象一下,就会发现这有多么荒谬。)

这个时候,你看到了能够证伪星座理论的大量证据(比如《Science》在1975年就发布研究,发现星座大师对人性格的预测和随机概率没有显著差异),你最可能的做法是什么?

大部分人的做法是仍然相信星座,并且无视客观证据的出现,也无视自己的理智判断。

因为星座理论用了一系列的心理学方法,让人们产生强大的信服,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

巴纳姆效应(使用大多数人都赞同的模棱两可表达)

自我实现预言

验证性偏见

幸存者偏差

……

这些利用了人心理漏洞的方法,让人产生强大的信服,包括我也曾受到这些效应的影响。

但是理智的人能够做到:

“我觉得星座是可靠的,但是我知道这种感觉是受了心理效应的影响,并不是真的。我知道星座其实是骗人的,不会因此而无视新的证据。”

(实测发现,这不光难以做到,更是容易得罪人。)

再比如,当年的不知名医生巴里马歇尔,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胃溃疡是由细菌引起的,很容易被抗生素治好。

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他,甚至没有医学期刊愿意刊登他们的文章。(即使有详实的证据)

因为这违反人的直觉:在我们的感知中,胃酸是非常强大的物质,它可以把一整块牛排给消化掉,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腐蚀掉铁钉,细菌这么弱小的生物怎么能在这种强酸环境下生存?

直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才得到了社会的信任,并且获得了诺贝尔奖。

由此可见,在“直觉”面前,证据变得多么无力。

所以,如果要变理智,就要克服自己直觉系统的障碍,不要无视证据。

1. 是不是要放弃直觉,只看证据?

这是不可能的,直觉思考更加节约能量,没有人能够放弃直觉。绝大部分下你应该使用直觉。我说的是你应该承认自己直觉的缺陷,用证据和知识去校准自己的直觉。

2. 为什么乔布斯说过“遵从直觉和内心”?

他说的直觉(Intuition)和我说的直觉(Instinct)是两回事,谢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如何识别人群中的理智人?  识别  识别词条  理智  理智词条  人群  人群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