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其实相当于杠杆,但杠杆毕竟只是一种手段,杠杆的作用是要去撬动实体经济的。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
最近这个话题很热,因为好多从事实体经济的人觉得虚拟经济抢了他们的饭碗,坏了他们的事儿,以及,这个世界需要实实在在的经济,而不是网上这些虚无缥缈的数字、图像等等,仅仅这些东西是不能满足人们真正需求的。
其实,这二者之间就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在任正非看来,实体经济是目的,而虚拟经济则是手段,是工具,是辅助性的,人们不可能整天生活在网上,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世界当中来的,但是网上这些东西是有利于我们在实体经济里运行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价格和优化消费者体验上做很多事情,电子商务的发达催生了大量物流和快递的需求,这也着实为线下的实体经济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
反过来,更多的快递员及地面服务,这本身并不能说明你做的就是实体经济,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早期的互联网经济只是一个纯虚拟的东西。比如说线上游戏,它就不需要跟线下有什么关联,你只需要在上面花钱买游戏币,而后就可以在上头玩游戏,或者是纯粹在网上看一些视频,抑或是订阅一些文学作品等等,这些东西都只是纯粹的虚拟的互联网经济。
但今天的互联网已经远不止是跟互联网公司相关,它作为一种技术,正在渗透到各个领域。比如,我们前一段时间讲得比较多的“互联网+”,到底是在加什么,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我觉得“互联网+”不是在加行业,而是在加“需求”,人类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都是“技术+需求”,需求从来都有,而技术却是阶段性的,当需求不变而技术在变的时候,它的产品形态和服务形态就会发生变化。
所以今天我们讲“互联网+”,其实就是用互联网手段去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个时候所产生的业态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业态加上互联网了,而是原来的需求提出问题,而后我们的技术给出一个个具体的解决方案。
我举一个例子。在美国有一种公司办起来特别难,一方面大家都很需要,而另一方面它的成本又非常高,导致很多公司经营不下去——这种公司就是“扫雪公司”。
这是因为在美国一些纬度比较高的地方,一旦下起雪的话,很多街道就完全走不了,美国不像中国人那么多,所以在一些小镇一旦下大雪的话,整个小镇的交通就全瘫痪了,甚至是一些比较大的城市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所以,会有一些公司来提供这种服务,一旦出现大雪的话,它们就出动公司所有的人和工具来清扫这些大雪。但是下雪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或者说一年当中这个城市去年下了三场雪,今年可能只下了一场雪,或者干脆就不下,一冬无雪,这些公司到时候又没有业务,那该怎么办?
业务不够是支付不起这些公司的运营成本的,所以它就减小规模,这样一个公司的人员就会很少,但是一旦遇到大雪的时候,人手又不够用,所以在美国,这种扫雪公司生存就非常困难。
但有了“互联网+”就不一样了,它现在用互联网的手段在全美范围内甚至在加拿大招募员工,从前一年的10月份到第二年的3月份,你愿意在北方哪几个城市生活,这在过去是很难找的,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却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人。
有些人甚至是愿意到了这个季节就来这个地方生活,他如果能找到一份这样的工作,对他来说还是蛮不错的,你给他的钱也许不多,但是他愿意在你的公司工作,这样招募人员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过去某个小镇出现了很大雪的时候,方圆多少里是没有这样的扫雪公司的,那就只能让雪慢慢自融,这就会非常麻烦,但由于现在它成了一个网络,所有某个纬度以上的这些区域城市,它都非常清晰的知道你那里要下雪了,甚至它会根据天气预报,在雪还没下之前就联系好扫雪公司,这些扫雪公司在接到通知后会第一时间就到达来提供服务,所有这些流程都是可以事先被排好的,这就是互联网的威力。
这就使得这种扫雪公司又重新兴旺起来,而且它运营效率还非常高,那些接受它们服务的公司以及接受它们服务的城市的客户,他们也感到非常满意,这就是互联网的虚拟跟实体结合以后所产生的效果。
传统产业是不是一定要贴上互联网标签?
过去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企业在做着两样工作——创新和营销,一个是创造价值,一个是告知价值。今天的企业也不可能有什么新的内容,还是这两样事——创新和营销,只不过通过互联网的技术,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去创新和去营销。
比如说海尔有一种空调,但并不是由海尔“造”出来的,而是一些人通过海尔的一个叫做创客的一个社区提出需求说,我租的房子空间面积比较小而且又很热,那么放置在这种小空间里头的空调就会有一个问题:我们一旦打开空调,它就直接吹到我了,这样我就有可能会着凉,甚至是中风都有可能,这样就会非常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小空间里就应该是一种通过特殊设计的空调——过去海尔也许偶尔会听到这样的呼声,但它不会那么清晰的听到,而现在如果当一个人提出这种需求的时候,在这个社区里就会有很多的人去回应,说我也有这样的需求,那海尔马上就会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海尔在那个时候是没有这个开发能力的,那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同样还是有些人会在这个社区里说,如果这个冷空气能以一种螺旋式的方式去扩展的话,那即使是在狭小空间里头也不会直接吹到人,所以这样的产品它就能够更好满足人们的需要。
有的人提出需求,有的人还给出了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但也只是懂得原理,懂得这方面的技术而已,于是海尔就把这些人聚在一起,通过海尔提供的条件一起来开发这样的产品,结果就开发出了一种通过螺旋式扩展气流的产品,而且卖得还非常好。
从这个例子,你就能够看出,互联网一旦跟实体的东西结合起来的时候,就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而说到落脚点,用任正飞的话来说就是“还是要种出玉米”。
我们用互联网来做这个东西不是为了给自己贴上一个互联网的标签,而是实实在在为用户创造价值,另一方面,海尔在这样的一个创客社区里头,由于从一开始就有人提出需求,于是就会有人回应这个需求,然后海尔参与进来。
这样,整个研发过程、创新过程就变成了大家关注的一个事件,以至于很多人,包括媒体、自媒体在内,它们就都在报道这样的事情,无形当中这个事件就变成了一个营销行为。现在只要是提到小空间里的空调,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海尔这种产品。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出互联网它能够在企业创造价值和告知价值这两方面起相当大的作用,这才是落实到实处的“互联网+”,而不只是在用互联网加标签。
互联网是生产力不是竞争力
我的西装是订制的,订制裁缝是自己找的我。罗振宇在他的跨年演讲当中讲到说,从今年开始,我要做一个讲究的人,做一个自律的人,我要穿西服——结果一下子就来了好多做西服的厂商,甚至还有人找到我,让我去给他介绍。
现在西服定制是一个普遍的潮流,以前那种大而化之的大号、中号、小号在商场上卖,这种销售方式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因为在那个时候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信息渠道,而且如果要个性化去生产这些产品的话,那它卖给谁呢?也没有谁能够向它提出需求。
但是在今天,我们通信的信道、渠道变得越来越不稀缺,企业可以和客户接触的触点也越来越多,有时候你跟企业提出一个需求,好像很个性化,但是单件的生产是赚不了钱的,因为如果不能通过用流水线来解决问题的话,那成本就会很高。相反,当你的接触面足够广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也不算是什么私人定制,因为如果接触面足够大的话,其实你就会发现全国跟我一样身材的人其实也不少。
前一段时间青岛红领集团着实火了一把,它之前是做工服的,是成批生产的。我觉得它也算是一个互联网跟传统产业相结合,也就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结合的这么一个案例,只不过是这个案例被过度夸大了,就好像一找到互联网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其实,互联网是生产力而不是竞争力,什么意思呢?互联网的确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生产力水平,但是它在帮你提高的同时也在帮别人提高,所以生产力跟竞争力是两回事,不要以为你贴上了互联网的标签就不一样了,那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你偶尔说你的公司是一个“互联网+”企业,可能会在某个时间段引起比较大关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说不定客户还会增加等等,但是,这在短时间内有效,从长远来看的话,是无效的。
因为真正能够提高你的竞争力的还是因为你有独特的能力和资源。所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结合,方向是对的,“虚实相生,有无相成”,光有实的和光有虚的都不行,尤其是在今天金融和互联网越来越有利于实体经济的情况下,而且能够在成为你的“杠杆”的情况下。
什么是杠杆?就是找到一个支点以后,你就可以出比较小的力进而撬动一个更大的市场,也就是能够通过找到了一个杠杆来放大你的能力和资源。今天的虚拟经济,其实就相当于是一个杠杆,但杠杆它毕竟只是手段,是要撬动一个东西的,而现在的企业,时间玩久了,就光会“玩杠杆”了,一说到虚拟经济就是玩杠杆,但是忘了杠杆是干什么的——杠杆是要去撬动你的实体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