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午,腾讯公司联合公安部、工信部,协同中国银联、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以及互联网安全企业等在北京腾讯汇召开了“腾讯守护者计划”品牌发布会。在发布会中,腾讯正式发布鹰眼智能反电话诈骗盒子(以下简称盒子),这是一款针对目前电话诈骗进行有效防范的企业级产品。
盒子所防范的电话诈骗类型,恐怕所有的人都不陌生:诈骗分子得到用户的基本信息,然后通过网络电话致电用户,谎称是其公检法等政府单位,设计骗局让用户汇款等等。据统计,整个2014年,利用互联网和电信网络诈骗的金额规模有150亿元,到了2015年,这个数字猛增至222亿,“连互联网市场的三巨头BAT的业绩增长都没有这种‘网络黑产’增长迅猛。”
腾讯这次发布的“智能盒子”就是针对网络诈骗电话中对当事人和事件进行干预的一款大数据分析系统。它不是装在用户端的,而是更多地与运营商、合作伙伴等数据的共享,将互联网企业的安全能力打通给用户。它最富创新的一点是能够实时和及时地识别正在遭受诈骗的用户,然后通过根据分析模型给该用户进行受骗等级分级,通过不同的触达方式提醒用户,从而阻止诈骗的发生。这就比过去传统的事前教育与事后弥补有明显的优势,更能雪中送炭。
从腾讯安全云部副总经理李旭阳给出的数据来看,这种“实时提醒”非常有效,在试点的运营商处试用一年,受害用户金额下降了80%。
如果要问,为什么拥有社交基因和给人印象一直服务于“个人用户”的腾讯会推出了盒子这款企业级产品?
答案恰恰就蕴含在腾讯的产品逻辑中。
安全产品逻辑的延伸
腾讯的特长是数据和交互,它曾经构建过全球最大的恶意网址数据库和过亿活跃号码库,长期开发杀毒和反黑客的安全产品。从2015年的数据看,中国手机安全应用市场腾讯手机管家排名第一,用户市场覆盖率分别为42.0%——腾讯的用户比较偏消费和社交型,处理用户行为的实时数据和动态数据,是它的强项。在安全管家时代,腾讯就一直依靠全国数亿电脑和手机用户每日提交的有害代码的样本,以及不断迭代加强防护和改善用户体验。
而在盒子这款产品中,除去开发了硬件之外,其实真正重要的是腾讯提供了背后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反电信网络诈骗专家智库、腾讯安全云库和安全软件的设计思路类似,他们将诈骗事件视之为用户接电话模式中的连续小概率事件,然后通过收集海量的数据建模,用以识别出诈骗电话。
因此,腾讯之前会联合广东省公安厅、深圳市公安局反信息诈骗专线、中国互联网协会等机构共同建立国内首个反信息诈骗联盟,建反信息诈骗数据库。并且,它在自己的客户端也发布了反诈骗查询功能,号召用户对诈骗信息的鉴别和举报——这是都是腾讯在搜集样本,也是将大数据计算能力应用在网络诈骗方面的实例。
建立反诈骗行业联盟
事实上,从2013年的“棱镜门”开始,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信息和隐私不再安全。在整个2014年一年,众所周知的大品牌泄密事件如家得宝、韩国三大信用卡厂商、摩根大通银行、苹果、微软、索尼等国际企业都未能幸免,索尼更是被黑客攻击到连要上映的电影都提前曝了光。据统计,2014年泄露的账号高达数十亿,中国也有不少互联网企业中了招。
因此,2014年被称为中国的“网络安全元年”,一点也不奇怪。人们都意识到,在互联网已经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前提下,尤其是在“互联网+”和O2O应用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如果个人数据和信息被泄露,我们所依赖的服务系统存在重大漏洞,那么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安全,一切都是空话。
到了2015年,“不安全”事件仍旧是层出不穷,从国内互联网企业内部操作失误导致整个服务系统瘫痪到大量的信息泄露事件——这一切都说明,就算你把全世界的软硬件天才都集中到单个公司去严防死守,它的系统和软件仍旧会出问题。人们已经无法像PC时代那样,依靠第三方专业安全产品厂商来在终端或者某个节点上解决安全问题。
事实上,与传统竞争画地为牢完全相反,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一直是建立在共享和合作机制上的。腾讯、百度早在2012年9月就携手组建了中国互联网安全联盟。2013年,腾讯又发起了天下无贼反信息诈骗联盟,建立行业统一标准的信息诈骗数据库,而这一平台的重要参与者中,也有百度和阿里巴巴。
就像互联网服务已经成为了生态链一样,安全也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因此,这种联合运营商、第三方的安全产品厂商和公安系统等方方面面组成联盟,通过信息共享和合作来解决互联网和电信网络安全问题的产业形态将是大势——腾讯这次就是这样做的。
版权:本作品由作者首发于经理人分享(managershare.com)。若非授权,转发时切勿删除版权信息,否则追究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