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ONE实验室解散:讲故事的却没故事了

ONE实验室公众号的功能介绍写着“信仰手艺,讲述最好的非虚构故事”,然而,手艺还在,但故事已经结束了。

近日,ONE实验室被宣布解散,作为ONE实验室的前首席内容官李海鹏也在朋友圈证实了这件事:“这大概是一个多月以前的事了,因为我要离职,ONE实验室也随之解散。”

(李海鹏朋友圈截图)

顶着韩寒和李海鹏的光环,聚集了国内最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有着一个追求极致并拥有高势能的团队,然而ONE实验室最终还是出局了。如今回过头来看ONE实验室的足迹,似乎也不足以唏嘘。

ONE实验室公众号一共推送了20条状态,有两条是直接推送的文字,一条是《太平洋大逃亡》的广播剧介绍和链接,而链接并不支持直接跳转点开,而是需要长按“选择复制”或者是“在浏览器打开”,另一条则是在安利ONE实验室自己的读者群。

从诞生开始到现在,ONE实验室的原创稿件仅有十篇,上万阅读量的仅有三篇,而10万+的文章没有一篇。其中的特稿写的确实精彩,但如果没有点耐心和兴趣,在这个碎片阅读的时代,十几屏都翻不完的文章也很难读到最后。

而其对字间距、页边距、字号、加粗等的毫无要求,也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带来了影响,本来篇幅就长,丑排版就更让人看不下去了。

ONE实验室公众号在2017年2月16日发出了第一篇特稿《生死巴丹吉林》,讲述的是两名大学生无后援、无补给的徒步穿越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最后一伤一亡的故事。

《生死巴丹吉林》的作者杜强还在接下来的一篇公众号里对这篇特稿感慨:“在他们这样躁动不安的青年之间,流传着许多安抚生活的样法,往往走到尽头却发现空无一物。”

ONE实验室借此还在文末发出了一个征集,“在你的经验中,有哪些‘安抚躁动青春’的经历?欢迎在后台留言”。除了不足5000的阅读数和不满100的点赞数,并没有人留言来安抚躁动的平台。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有始有终,ONE实验室在7月20日最后更新的一篇文章里宣布了《生死巴丹吉林》将被改编成电影的消息,这是ONE实验室第一部由团队自主出品并出售影视改编权的作品,然而,也成了最后一部。

(ONE实验室公众号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ONE实验室公众号在后期更新的状态里几乎都是在推荐团队部分作者以前写过的作品。阅读量不高,产出效率低,变现也困难,这似乎都在预示着ONE实验室的非虚构创作正在走向结束。

究竟什么是非虚构文学呢?

百度百科对非虚构文学是这样定义的:广义上说,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文学创作。这个概念最初起源于西方,是将新闻报道与小说创作的写作技巧相结合的一种文学手法,后来才慢慢传入中国。

国内最先尝试非虚构写作的是《南方周末》,而时任《南方周末》记者的李海鹏写的《举重冠军之死》被认为是国内第一篇真正的特稿。近年来,非虚构创作平台也诞生了很多,2015年成了这些平台的爆发期,有界面的“正午故事”、网易的“人间”、腾讯的“谷雨故事”等平台不断上线。

拿网易的非虚构写作平台“人间”来说,平台的介绍语是“活在尘世,看见人间”,不仅文章的更新率高,而且内容也很丰富,单单是过去了一半的十月份,已经有了不下10篇文章,《那个骗了全村的医生回来了》、《只敢在深夜散步的一家人》、《广场舞的人情江湖》、《谁骗了谁的婚》等,光是名字就很贴近介绍语所说的“看见人间”了,而排版和图片更是力求精致。

(网易非虚构写作平台“人间”的截图)

这也跟这个平台的开放性有关,作者不光有知名作者,甚至还有高中毕业生,不难看出,平台在尽可能的为读者带来最接地气的非虚构文学,跟ONE实验室的高大上相比,“人间”却显得讨喜多了。而界面和腾讯的非虚构写作平台也是走的跟网易差不多的路子。

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随着纸媒的衰落以及新媒体的兴起,诸如网易、界面、腾讯旗下的非虚构写作平台都在找寻适合自己生长的方式,他们从传统的非虚构写作框架中挣脱出来,又在新媒体的基础上加些非虚构文学自己新鲜独有的色彩。

李海鹏曾说过,“故事最终能够打动大家的,仍然是它跟现实的关联,而真实故事唤醒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感触的能力一定是超强的”。但在商业层面,更需要被唤醒的恐怕是ONE实验室自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讲故事  讲故事词条  解散  解散词条  实验室  实验室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ONE  ONE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