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用数字分析揭秘诺贝尔奖

随着经济学奖揭晓,2014年诺贝尔奖各个奖项终于花落有主。加上今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自1901年以来以诺贝尔名义在物理、化学、生理学和医学、和平、文学以及经济学(1969年起)等六大领域,向来自全球科学界和人文社会活动方面的889个个人和组织机构颁发奖章和奖金以表彰其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虽然其有些奖项以及个别获奖者曾经引起争议,但是诺贝尔奖在今天世界上仍然在上述各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力

鉴于读者比较容易从各种媒体了解诺贝尔奖的颁奖过程以及获奖者的信息,本文拟从一个不同的角度,通过对包括诺贝尔基金会数据库在内的诸多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做一些个人的解读,以期引起大家更深入的探究

一、哪个年龄段最容易摘取诺奖桂冠?

10月10日,巴基斯坦的女学生马拉拉.优素福.扎伊与印度的凯拉什.萨蒂亚尔希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据媒体报道,马拉拉的当选是因为她“为受剥削的儿童及年轻人、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的权利抗争”。她是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她将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保持了100年的最低年龄纪录打破,后者在25岁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马拉拉的获奖也使诺贝尔奖获得者最低和最高年龄之间的跨度更进一步扩大。2007年,俄裔美国人赫维克兹以90岁高龄获经济学奖。这就是说,在其智力活动成熟、发展和逐渐衰退的几乎全过程,人类都是有可能站在诺贝尔奖领奖台上的。

然而,根据对全部诺贝尔奖获得者年龄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17岁的低龄和90岁的高龄都只是一种极端情况,而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年龄分布呈现出一定规律。

在不分类别的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平均年龄是59岁,峰值在60至64岁之间,从45岁到75岁为较集中分布区间,时间跨度达到30年。

  在科学类(包含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医学),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物理奖、化学奖和医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为55岁、58岁和58岁。从54岁到68岁,是该类奖获得者最集中的年龄区间。在575人次的科学奖获得者中,有506人分布在38岁至75岁之间,占该奖获得者总数的88%。以此作为参照,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堪称早成,他们分别在31岁和35岁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毫无疑问属于“另类”。而42岁获奖的爱因斯坦,虽然不在“另类”之列,但也比科学奖的平均年龄提前15年。

  在人文社会活动类(包含和平、文学和经济学),获奖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科学类,达到64岁。在56到75岁的年龄区间,该类获奖者有191人,占全部289人次的66%。在这一类中,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最高,达到67岁。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里奥尼德·赫维克兹更是创造记录,在2007年以90岁高龄获得经济学奖,成为迄今为止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年龄最大者。

  以上不同类别获奖者年龄分布状态,完全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在年龄较轻时,人的思维活跃,精力充沛而具有较强动手或实验的能力;而年龄偏大者,则多具备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并且有更多机会发现社会发展规律和贡献于社会。科学奖的获得者绝大多数是在运用对智力和体力要求较高的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与此不同的是,人文社会类的获奖者需要的是经验以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中间当然包括对社会生活的透彻观察和体验,以及从事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活动。

二、美国领先基础科学研究

以二战爆发为分水岭,诺贝尔奖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战前,德国是诺贝尔奖的大户,特别是在科学奖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战后,美国一枝独秀,几乎每年都有至少一枚科学奖进账,逐步形成垄断地位。到2014年10月,美国总共获得351次诺贝尔奖,在全部奖项中占有40%的比重。美国在单项奖中就比重而言斩获最多的是1969年开始的经济学奖,一共获得75人次中的54次,占比达到73%。在科学奖类,美国已经呈霸主态势,在全部575人次科学奖中占有259席,比重高达45%。其中,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医学的获奖人次在各单项奖中分别占有46%、41%和48%的比重。

  由于诺贝尔科学奖多是用来奖励科学家们在基础研究中的卓越成就的,美国的得奖状态清楚的表明这个国家在主要学科的基础研究中处在世界前沿,而且是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美国在诺贝尔科学奖上的杰出表现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第一,非常好的创新发明的文化氛围。在这方面,美国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功不可没。第二,大力吸引国外科学人才的移民。在美国所有科学奖获得者中,大约三分之一是外来移民。这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以想象的。比如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基本上都是地道的土生土长的日本人。第三,国家和民间在研究经费上的倾力支持。这一点一般国家也学不来。一是因为美国强大的经济提供了这种保障,二是因为美国有着无计其数的科学研究基金,富裕了美国人仍然保持着捐赠科学研究的传统。

三、世界名牌大学的诺贝尔奖PK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学术机构的实力。因此,几乎所有世界名牌大学在其宣传材料和网页的重要位置都会介绍该校的得奖情况。然而,在现实中,一个诺贝尔获奖者会因为不同的线索而与多个学校发生关系。比如一个本科、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不同大学,而毕业后又在另一所大学从事教授或研究者职业的获奖者,他/她的获奖信息至少会在四所大学受到重视。正是因为在诺贝尔获奖者的学习、研究和工作机构的归属问题上国际社会普遍采用较为宽松的标准,即使像诺贝尔基金会这样的权威机构也从来不去分辨孰是孰非,而只是在数据库中记录获奖者获奖时的工作单位。

总的来讲,一所大学的在世界上的声望和学术水平是与它所拥有的诺贝尔奖数量呈正相关关系的。换句话说就是,像哈佛和剑桥这样一些有着数十项以上诺贝尔奖的大学,你想说它们不是名牌大学都不成,而那些从来就没有过诺贝尔奖的大学却需要费尽心思从其他方面证明自己已经跻身名牌大学之列。这实际上也是诺贝尔奖对于一个大学的价值之一。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214所大学与诺贝尔奖扯上正式的关系,它们分布在47个国家。美国以134所这样的大学,排在首位。紧随其后的是英国和德国。这个排名与这三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数的排名相一致。

在拥有诺贝尔奖的大学中,有33所大学的得奖数都在20项以上,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德国、瑞士和法国。美国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的剑桥大学名列前三甲。芝加哥大学素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摇篮著称,在全部75人次的奖项中独得28项,在诺贝尔单项奖上的成绩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学术机构。

四、犹太人:诺贝尔奖世界的奇葩

通常人们说的犹太人,是指那些信仰犹太教而广泛散布在全球各地的一个族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的犹太人数量大约为1300多万,多数集中在以色列和美国。作为一个整体的犹太民族,在历史上虽曾经饱受磨难,但仍生生不息,又在近现代涌现出无计其数的杰出人物。他们活跃在人类活动的几乎各个方面。用群星灿烂不足以形容他们创造的惊天伟绩。在人文思想界,在文学艺术界,在商业金融界,尤其是在自然科学界,犹太人以其不同凡响的成就令世人赞叹。

  在诺贝尔奖世界里,犹太人是一支夺人耳目的怒放的奇葩。他们在诺贝尔奖的六个领域都有巨大斩获。虽然犹太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0.2%,但是他们却收获了全部诺贝尔奖的20%以上,其中,包括41%的经济学奖、28%的医学奖、6%的物理学奖、19%的化学奖、9%的文学奖以及9%的和平奖。物理学奖获得者爱因斯坦更是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人们常常从历史、文化和种族的智力方面分析犹太人在科学等领域的杰出表现。但有一个方面的因素是几乎所有人所公认的,那就是犹太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文化程度普遍较高,而且将阅读当做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点上,其他民族难以望其项背。

五、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与其在全球人口中的比例和在社会生活中“半边天”的地位比较起来,女性获得的诺贝尔奖数实在是太不相称。在110多年的诺贝尔奖历史上,女性总共有只有47人次获得殊荣,大约占诺贝尔奖全部奖数的5%。不过,即便如此,这些获奖女性依然受到全世界尊重,她们的表现依然令世人刮目相看。

首先,她们在诺贝尔奖的六个领域都实现了突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2009年获得经济学奖,让男性在经济学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得到改变;其次,女性在科学奖上诞生了居里夫人这样丰碑式的大科学家;再次,女性在和平奖和文学奖方面的表现格外醒目,其获得的奖数分别占两个单项总数的12.5%和11.8%;另外,女性得奖数在最近一些年呈快速增长态势,比如在2009年有5位女性分别在四个领域获奖,预示着女性在诺贝尔奖世界里的地位正在变化。

对47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她们在科学领域的表现不如她们在人文社会活动方面来的突出。这或许是因为世界上大多数女性更擅长形象思维或感性思维。然而,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在全球范围普遍提高,她们一定会在包括科学在内的各个领域获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用数字分析揭秘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词条  揭秘  揭秘词条  数字  数字词条  分析  分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