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情怀吧!”文艺青年是这么认为的。
“其实,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个品牌面对的受众是老年人?老年人喜欢看报纸吧~”这看起来好像有那么一丁点道理。
甚至还有人认为,“报纸是一种文化,企业家不舍得看这种文化消失,就做善事,又不缺这俩钱,就投投看呗,总归是会有点效果的。如果没人投报纸,会觉得传播过程中少了点什么……”额,我猜,这应该是个有一颗慈善心的处女座企业家吧?把所有媒介都投一遍?自己看着爽?
可是,这怎么都听起来不像是一个有点思想的企业去做这件事的理由。
2016年5月30日,大家突然发现,京华时报上有人买了全版搞了一个猜字谜游戏。
以前看着方太是个规规矩矩的品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不正经”起来,不知道跟谁学的撩妹绝招,撩的消费者措手不及。一会儿“甜蜜禁烟令”,一会儿出了个“方太牌洗发水”,一会儿“机智的给女朋友送礼物”,一会儿又“80后新晋爸爸假扮圣诞老人”,一会儿又找夏洛黑了自己一把。现在又开始玩报纸广告了。
这三个字是什么呢?机智的网友早就已经猜出答案,6月7日是方太的新品发布会,这三个字大概就是跟今年要发布的新产品有关吧?
跑题了!我今天要说的是报纸广告。
其实不止方太,很多品牌都喜欢玩一些不走寻常路的报纸广告,比如“张太和小三”的故事,比如“苍白体”,比如“逗比是第二生产力”等等。
这些品牌承包几个版面的报纸广告,难道就是因为上面那几个原因吗?听起来好没说服力啊,让广告girl来分析下,为什么他们要投放报纸广告。
一方面:很多纸媒开始有了网络报纸的载体形式。
比如“界面”,比如“周末画报”等等,他们已经有了成熟的电子版报纸形式,甚至还有些已经出现了App形式。报纸广告,已经不局限在“纸”上。
而形式的变换意味着传播通路的扩展,不仅如此,它们甚至已经打造了自己的报纸文化,报纸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承载信息的载体,更加成为产品本身。
另一方面:报纸只是引子,互联网传播才是重点。
有一个人,在朋友圈发了一个报纸广告,然后愤愤的问:我已经n年没买过一份报纸,这些品牌投它有什么用?
评论区有人机智的回答:你现在,不是正在传播它吗?
很多人,在传播报纸的时候,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
一则有创意的报纸广告,已经打破了单一的纸媒传播壁垒,开始在社交网络刷屏,能带动的传播和转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甚至,还有一种可能:网友的再创作。
什么样的广告容易引起网友的再创作?
简单、互动、有趣!
1、简单
能够被再创作的广告,一定不能复杂,最好它可以形成机械式重复传播。这就像中餐和西餐的道理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餐好吃,却盈利困难,因为中餐太复杂,很多时候需要依靠厨师的个人判断,没有办法“标准化”;而西餐却不同,只要做好配料,规定各种材料的质量比,就很容易形成“标准化模式”,进行量化传播。
能被网友主动积极再创作和转发的广告,“简单”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句式简单、视觉表现简单,表达的核心观点也简单。网友们只要换一个词,就可以准确而有趣的传达信息。
方太原图 京华时报
华帝抄袭 羊城晚报
网友再创作
在此说明:我以一个创意人的身份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华帝这次属于抄袭事件,并不属于创作,更不属于截胡。截胡究竟是什么?有兴趣的人可以百度搜索“沃尔沃,史上最牛截胡”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创意,千万不要认为广告圈已经low到抄袭的地步,这属于广告人的耻辱。
尽管华帝很无耻,可这个事件恰恰也证明方太的“造字运动”报纸广告非常成功,激起了大家凑热闹的欲望,甚至不惜牺牲名誉去凑热闹。
2、互动
互动这个词早就被用烂了,大家估计也听的云里雾里的,我尝试用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一下。
会撩妹的男士和不会撩妹的男士分别是怎么聊天的?
关键在于,说话的时候,尽量说一些需要对方参与、让对方回答的语言。
会撩妹的男士说的每一句话,都需要妹子回答,而不会撩妹的男士说的每一句话,对方可以回答也可以不回答。这就是互动。
3、有趣
所谓有趣,实际上指的不是这则广告写的很逗比,而是这则广告写的是一个普众性话题。
什么是普众性的话题?比如你说“范冰冰有了大黑牛”,如果不是范冰冰粉丝的,人家大概会说:哦!知道了。
可如果你说“范冰冰都有大黑牛了,你怎么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白马王子呢?”嗯,这个话题,大概就炸开锅了,周围人可以七嘴八舌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标准了。
一个品牌,如果在说自己的事,比如我要开一个发布会,大家可能都不爱搭理它。可是如果它搞了一个“造字运动”,让你猜这是什么,这就有的玩了。
互联网+报纸广告,就应该这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