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腾讯在医疗里干了两件事儿,做了个企鹅医典,主导了企鹅医生和杏仁医生的合并。两件事都很有意义,但都不是腾讯该干的事儿。
无论是诊所的探索,还是医学科普知识,医联、丁香园、好大夫、微医都在做,而且可以做得很好。为什么腾讯自己还要在里边插一脚呢?腾讯如果要在医疗当中有所作为应该针对那个根本问题着手:短缺。
记得有一阵朋友圈刷过一个谣言“马化腾开医院”。这是个已经被辟谣的事儿。但“开医院”应该是腾讯认真考虑的事情。当然,不是开普通的医院,更不是开诊所。
之前对腾讯在医疗当中的实践有一个相对连续的观察,两年前做过一个阶段性的整理:腾讯在医疗领域需要“超越连接一切”。当时只是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现在可以稍微把这个思路再向前推进一点。
源起是这半年来拼多多的急速成长,生动的展示出了在流量红利几乎枯竭的情况下,互联网在触达能力和成长速度方面惊人的爆发力。但我一直有个困惑,这种爆发力为什么在医疗领域没有?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困境
第一,现代医疗是中心性的,包括城市中心和医院中心。
现代医疗最核心的依赖是人。是人,而不是医师、药师。医疗对人的高度依赖就意味着必须高效发挥人的作用,尤其是能够治病救人的优秀医生高度稀缺。
优秀的医生掌握最顶尖的技术,需要有相应的设备、团队去发挥这种技术;还需要有顺畅的信息资源、学术环境去保证他能够及时的更新自己的技术。这些都只有在城市的医院里才能实现,甚至最好的医生总是在最好的医院。
国内有观点认为是医疗体系的行政化导致了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可是全世界哪个国家的最好的医生不是在最好的医院?近年有很多人赴海外就医,大家自有直观感受,无需更多解释。
我们现在的政策正在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但这并不会改变最好的医疗资源仍然会集中在城市和医院。
第二,对人的依赖决定了治疗资源短缺的永久性。
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全国总共只有300万医生,优质医生更是少得可怜。而且由于培养和训练的成本,医生的数量不可能快速增长。医学本身对智识和能力要求,也决定了这必然是个只属于少数人的精英职业。
供给有限相应的就意味着获得成本的昂贵,包括经济成本,以及时间成本。也就是说,依赖人的医疗不可能降低价格,甚至会随着整个社会需求的加剧而促进医疗服务越来越昂贵。
另外,这里用的是治疗,不是医疗。也就是,我认为医生发挥作用的核心环节应该是在治病,提供治疗方案。
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先后出台政策,鼓励影像、检验、病理等独立第三方医疗机构的发展。这本身就意味着检查和治疗是完全可以分开的两个过程,是可以由不同的医疗机构承担的。如果治疗是稀缺的,那么检查也是吗?不一定。
第三,产品的高度非标准化。
在医疗服务中,无论是医疗供方医生的技术,还是需方患者的疾病,都是高度依赖个体的属性。就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天下没有一模一样的医生,也没有一样的患者。
这也就意味着医疗当中“产品”几乎都只能是专属的,无法复制、无法替代。
这些关键因素都决定了当下医疗无法实现无限供给, 无法持续大量提供标准化成熟的商品。就算互联网能够连接相隔千里的医患,但医生提供给患者的服务都无法脱离人而无限复制。
转机
前面提到的都是医疗现状,但眼下正在发生的一些趋势也许会彻底改变未来医疗的形态。彻底改变的将是医疗供给。
第一,数据将成为医疗技术、医疗服务进步的决定因素。
列举两个正在发生的事情:
数据对医疗技术的推动,最典型的体现就是新药研发上。不久前,GSK刚刚与23andme合作开发遗传方面的药物;今年,罗氏先后巨资收购flatiron、foundation,背后都意在数据与药品研发的结合。
数据对医疗服务改善最主要的体现当然是精准医疗,它几乎做到了将治疗的完全个性化,因为精准医疗的着眼点是每个人基因层面的个性。
第二,对数据处理能力的上升。
幸运的是,当大量数据开始出现的时候,人类处理数据的能力也出现了质的飞跃。这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就是人工智能出现巨大的进步。
现在计算机在图形、文字、声音方面的能力都已经远胜于人,这种对人类能力的超越已经在医疗领域出现,包括影像、病理等方面的诊断。现在的这些产品基本还都是单机版的,未来一旦实现云计算数据量的支持,几乎可以肯定能够极大提升人类在疾病发现和诊断上的能力。
这里稍微提一句,Watson基本是个没有前途的产品。做个类比,汽车的速度超过人,飞机的飞行高度超过人,火车的载重能力超过人,这就像是机器在图形、语音能力方面胜过人;但Watson想要搞一个在速度、高度、力量三方面都同时超过人的东西,哥们,你这是要搞出一个变形金刚啊……
第三,获取数据的能力大幅提升。
前两天的一条新闻,澳大利亚一个小伙子在睡觉的时候,apple watch提醒他心率加快,就诊后发现他心脏上有个洞,而且这个洞是天生的。因为这个发现,医生及时手术救了这哥们的命。
这种便携式的、可穿戴的设备在医疗数据获取方面的能力已经越来越强。更不要提时下正当红的体外诊断技术,基因检测技术等等。人类获取数据的能力正在变得精细、精准且连续。
直接说结论,在数据越来越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医疗当中的部分服务可以实现去中心化和无限供给。
无限供给
还是先说结论,该腾讯去建的医院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院,几千张病床,找大牌专家、国际大牌医院合作,然后靠填满病房挣钱。这种医院已经很多了,没必要让腾讯去干。
腾讯应该去挑战的一件事情,就是实现有限医生资源条件下医疗服务的无限复制和供给。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让医疗服务能够脱离对医生的医疗,实现供给端能够做到接近无限供给,而到达需求端则可以实现标准化复制。
这应该是一家以数据为中心的医院:能够最大限度获取医疗数据,能够依靠机器对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在医生介入之前找到所有与疾病相关的数据,并能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实现医疗的无线供给,基本思路就是最大限度依赖机器,最大限度的减少医生在治疗疾病(开药、手术)之外的工作。
人类社会最好的一些国家人均寿命都在80岁上下。如果在疾病治疗能力上,尤其是癌症攻克上取得突破,这个平均寿命有没有可能到100岁甚至更长?现在已经满负荷运转的医疗体系能够承受得住吗?
仅从最现实的角度来看,年轻人花钱玩游戏,老年人花钱看病。但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是,一面是生育率的萎靡、人口红利的消失,另一面则是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口的上升。腾讯依靠游戏、社交统治着年轻人的市场,而医疗可能是老年人市场最核心的板块,腾讯不应该袖手旁观。
当然,这件事情很难很难很难很难,但值得腾讯这样的公司认真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