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俄罗斯世界杯激战正酣……
在为全球观众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它背后的“经济账”也同样博人眼球。
一、发展世界杯,是长远战略
世界杯并非一开始就赚钱。
1930年,乌拉圭举办首届世界杯时,都是自掏腰包。
而乌拉圭能够率先举办世界杯,与一位重要人物的斡旋有关:法国人儒米勒·雷米特(Jumiller Remit)。
雷米特1873年出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喜欢体育运动。他24岁在巴黎郊区组建了一个体育俱乐部——红星,组织不同的体育项目,并对社会各阶层开放。
雷米特认为,当体育成为所有社会阶层的运动时,能够消弭极端民族主义,成为促成和平的有效力量。
彼时,足球运动在欧洲日渐蓬勃,雷米特因此萌生了组织专业足球比赛的主意。
但当时,足球一直是依附奥运会而存在的,并且“比赛仅限于业余运动员参加”。申请一次足球比赛,还要看奥组委的脸色。
这让痴迷于足球的法国人很不得志。
然后,他决定另起炉灶,并为此奔走呼号。
雷米特本人并非狂热的足球爱好者,也从不怎么踢足球,但他有一个强烈愿望:让足球在全世界兴旺发达。
事实上,雷米特之前,第一任国际足联(FIFA)主席罗贝尔·盖兰已经第一次向各国(国际足联于1904年5月成立,当时有7个成员国)足坛领导人提交了组织世界性足球比赛的想法。但随后一战爆发,这一计划惨遭流产。
雷米特于是决定延续罗贝尔·盖兰的构想。
1920年5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办的第七届夏季奥运会结束后,雷米特抓住机会,大胆倡议:我们要单独举办一项世界性的足球锦标赛!四年一届,业余和职业运动员均可参加。
这个决定像炸开了锅……
为了确保自己成功,1921年,48岁的雷米特还参加了国际足联第三任主席竞选,并且成功当选。此后,他开始苦口婆心地游说各国足球界领导人予以支持。
只有在1924年、1928年两届奥运上拿过两次足球冠军的乌拉圭积极响应,而且承诺:1、为世界杯专门修建一个足球场地;2、支付所有参赛队员的开支——每人每天至少75美金。
那就,乌拉圭吧。
于是,乌拉圭成为了第一个举办世界杯的国家。
但乌拉圭接下的却是一个不小的麻烦:当时经济大萧条,其他各国参与热情不高,雷米特游说了半天,最后仅有四个欧洲国家参加了比赛。
虽然队伍少得可怜,但是雷米特依然庆幸:世界杯总算办起来了,不枉自己10年努力!
然而,足球兴旺之路依然漫长。
二战结束后,雷米特在卢森堡召开国际足联大会,筹备1950年的世界杯。由于战后百废待兴,仅有巴西愿意承办。雷米特再次说服各国足协派队参加巴西世界杯。
也是在此次国际足联大会上,以雷米特的名字命名的“雷米特杯”正式诞生——即世界杯。
1954年,雷米特宣布退居二线。
在任33年来,他从未放弃对足球的热情与厚望,在他卸任时,FIFA的成员已扩展到85个,这也让他赢得了“世界杯之父”的荣誉。
二、让足球变成赚钱的产业
1950年巴西世界杯赛场上,首次出现了广告商的身影——可口可乐。
但当时,举办世界杯,以及世界杯本身依然是比较烧钱的事情。直到一个叫若昂·阿维兰热(João Havelange)的巴西人改变了这一切。
“足球是一项需要金钱维持的运动,没有钱,国际足联无法保证世界整体足球水平的发展。”阿维兰热真真切切地说。
1974年6月,58岁的阿维兰热当选国际足联第七任主席。刚上任时,他面临的就是资金的窘迫。相传那时,国际足联账面上仅有两位数的现金流。
为了让世界杯更好地举办下去,阿维兰热开始绞尽脑汁,琢磨着让足球变成一门生意。
他认为,国际足联是一个组织,但它也应该也是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盈利的手段就是商业化。”
这一提法,在当时被媒体评价为“很功利”,但阿维兰热认为必须这样做。
更重要的是,他有这方面的经验与智慧。
阿维兰热曾经在巴西经营一家巴士公司,还担任过一家信托和化工公司的董事,管理着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企业。1960年代初期,他还当过巴西足协主席,并在任期内创造了巴西队三次夺冠,永久保存“雷米特杯”的历史纪录。
带着这些经验,阿维兰热开始对国际足联的运作模式进行全面改革,让足球不仅仅作为一项运动给人们带来欢乐,还要变成一个赚钱的产业!
1974年举办的第10届世界杯在德国揭幕,成了他的第一次大实验。
阿维兰热最先打起赞助商的主意。他找到国际足联的第一家合作伙伴——阿迪达斯谈判,要求阿迪为国际足联的赛事提供全套运动装备。
阿迪达斯同意了。
同年,印有Telstar(电视之星)的比赛用球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成为一个吸引眼球的宣传广告。这正是阿迪的“作品”。
而阿迪也因此大放异彩,从此奠定了世界顶级运动品牌的地位。
1974年的小试牛刀后,阿维兰热开始更全面“推销”他的商业化理念。比如在1978年,他把可口可乐发展成为了世界杯的官方赞助商。此后,在每届世界杯的赛场上,人们都能看到激情跳跃的可口可乐广告。
如何把大客户发展成为“官方赞助商”,阿维兰热的办法是游说他们“独家赞助”(国际足联规定,每个领域和行业只能有一家企业赞助也由此开创),并许以高额经济回报。媒体曾评价:足球与商业在阿维兰热的撮合下成功联姻,创造了体育史上的新奇迹。
后来,他的这一套路,还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被彼得·尤伯罗斯(Peter Ueberroth,1980-1984年任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主席)以如法炮制,让亏钱的奥运会盈利。
而阿维兰热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作为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不停地发表言论,为足球比赛参加奥运会建纲立制。
有了这些基础,世界杯在国际足联的操盘下,不仅进一步壮大了规模,还拥有越来越强的商业运作能力。
到今天为止,世界杯赞助商已发展成为如下“三级赞助体系”:
一级——FIFA全球合作伙伴:有权力使用FIFA及其所有赛事活动商标等,可以开展任何形式的推广。赞助费在1.5亿美元左右;
二级——FIFA世界杯赞助商:使用权限仅限于当届世界杯和联合会杯相关商标。赞助商门槛为6800万美元;
三级——区域赞助商:按区域划分,每个区域最多4家。赞助费用在2000万美元。
三、过度商业化留下“后遗症”?
在担任国际足联的24年间,阿维兰热极尽所能地挖掘着足球市场的蛋糕。
除了“把世界杯卖给商家”的一大创举,与电视台的合作也在阿维兰热的手中发生了变化:电视台由于转播足球比赛而吸引了大量广告,获得了巨额收益,阿维兰热认为这部分收益,国际足联也要从中分享到。
此后,“出售”电视转播权也成为了国际足联的一份巨额收益。比如1986年世界杯的电视转播权,就卖出了4900万瑞士法郎。而1990、1994、1998年三届世界杯的电视转播权,国际足联共从中获得了高达3.4亿美元,堪称天文数字。
在世界杯之外,这位热心的国际足联主席,还长期奔走各国,同很多国家的足协领导人和技术人员多方讨论协作,解决足球运作中的棘手问题,也探寻足球的盈利点。
比如后来新推出的世界俱乐部锦标赛、联合会杯等新赛事,以及青少年与女子足球赛事,都成为了足球产业新的增长点。
目前,在国际足联的“721阵型”收入模型中,世界杯各项赛事的媒体版权收入占70%,商业赞助的市场经营收入占20%,剩余10%为门票以及特许经营商品的销售收入。
而在这些收益中,仅小部分能让东道主分食到。
但对于足球的商业化之路,阿维兰热已经功勋卓著——从1974年上任到1998年离任,他已把这个生意做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国际足联收入剧增至4亿美元。
业界一度指责他的商业化有些过度。但他似乎不以为然。
“我觉得如果没有商业化,世界杯绝对不会具有现在这样的影响力。商业需要有展现的舞台,世界杯就可以很好扮演这个角色。”
然而,在卸任国际足联主席后,这位在国际体育界雷厉风行、叱咤风云几十年的改革者,却因为卷入了一场国际足联和国际奥委会的贪腐案,近乎晚节不保——
2012年,瑞士最高法院公布了阿维兰热和前巴西足协主席特谢拉在1992-2000年期间,总共受贿2200万瑞士法郎的案情,震惊了足坛。
国际足联也在官网证实了这个事。
也许是盛极必衰,国际足联在近些年屡屡被曝出贪腐案等负面事件,丑闻不断,让人们感慨:时代给了足球得以商业化改革的机会,但也因“绝对权力”滋生了腐败。
2016年8月,阿维兰热带着“身败名裂”辞世,享年100岁。
即便如此,阿维兰热对足球的贡献却早已名垂青史。他对足球事业的投入,不逊于此前雷米特的执着,甚至可以说更疯狂。上任时,他对身边的秘书说:“我不知道你挣多少钱,但从本月开始你的薪水加倍。”前提是,他会很忙很忙,秘书自然也会如此。在就任国际足联主席的前4年中,他有1095天是在外公干,先后访问了116个国家。
阿维兰热之后的继任者们,则继续在世界杯的盈利能力这件事上,极尽所能地挥斥方遵——将赚钱之道成功延伸到了更多的周边产品。
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仅仅纪念衫、纪念杯等衍生品就卖了30亿美元。此外,由国际足联授权的足球游戏《FIFA》也狂赚了一把,一度被称为世界杯销售奇迹。
公开资料显示:举办一届世界杯,国际足联能获得数十亿美元收入。
以2014年巴西世界杯为例,进入FIFA账户的就有48亿美元,利润高达26亿美元,成为当之无愧的“吸金王”。
而据CNBC估算:本届俄罗斯世界杯将为国际足联带来近60亿美元的收入,比上一届增长25%。
四、提振国家经济的“神器”
虽然,世界杯的直接收益大多数归于国际足联,只有小部分能让东道主分食到,但依然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挤破头也希望举办世界杯。
因为,世界杯可在国际足联的收入模式之外,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到神奇的功效。FIFA官方网站上写着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一项运动的开创像世界杯这么富有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也包括世界杯主办国对通过其提升经济的想象力。
今天,足球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单项体育运动,已经撑起一个年产值高达5000亿美元的产业,约占体育产业总产值的40%。而每一届的世界杯,更是给举办国带去了滚滚财源。
1998年——法国世界杯,投入15亿美元,产出25亿美元;
2002年——韩日世界杯,投入65亿美元,产出346亿美元;
2006年——德国世界杯,投入93亿美元,产出267亿美元;
2010年——南非世界杯,投入43亿美元,产出120亿美元。
数据还表明:世界杯似乎已经成为提振国家经济的神器!
比如在1998年,法国世界杯举办前,GDP增长为负;世界杯之后,尤其是法国在这届世界杯上夺冠之后的一年内,其GDP不仅转负为正,还增长了4%。
2010年南非举办世界杯,政府曾经因为巨资修建体育场馆,而遭到南非人民抱怨连连,结果也创造了49亿美元的财政收入,为其GDP贡献了0.4个增长点。
世界杯后,也确有迹象表明:南非经济明显走向了复苏。
非洲国家能够举办世界杯,也是得益于阿维兰热的热情推动。致力于让足球的势力版图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正是阿维兰热在商业之外对足球的另一大贡献。
当然,这两件事本身也相辅相成。
有意思的是,早在80年代造访中国时,阿维兰热就曾给中国足球打气:“中国队杀进世界杯16强绝非奢望!”
遗憾的是,直到去世,他也没有看到这一目标的实现。好在中国企业争气,成了他商业逻辑的坚定支持者。
在本届俄罗斯世界杯上,以海信、万达、蒙牛为代表的来自中国的赞助商成了最吸引眼球的风景,赞助规模也创下历史新高,据粗略估算:中国企业此次赞助金额超过4亿美元!
这些企业也因此得到巨大的回报。世界杯期间,作为中国电视第一品牌,海信的品牌Logo和“相信改变”的Slogan,铺满了所有场地广告、门票、新闻背板、比分弹窗,以及11座球迷广场。海信的产品也饱和式地攻进了从瑞士苏黎世的FIFA总部到俄罗斯世界杯所有官方显示的舞台。比如:新闻发布会的电子大屏幕,11座场外球迷广场的巨大屏幕。
英国《卫报》一篇文章此前曾经调侃道:“今年夏天去看世界杯的球迷们,将会看中国电视机、用中国手机、坐中国电动滑板车以及喝着中国奶制品。”
财力雄厚的“中国金主们”砸下重金,也会为提振俄罗斯经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统计数据显示:2018世界杯期间的广告费用总计24亿美元。来自中国品牌的广告投放就占到近4成。而俄罗斯本国在世界杯期间的广告支出费用为6400万美元,只占2.1%。
这也就难怪“足球皇帝”贝肯鲍尔 说,“世界杯草皮上滚动的不是足球,是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