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穷得滴滴作响

程维说,滴滴准备过冬。

媒体也说,滴滴正在经历冬天。

当他们如此描述时,突出的是冬天的寒冷。但小巴联想到的,却是冬天的雾霾。

因为滴滴如同一团雾,让人看不懂。

2017年,滴滴全年亏损25亿元。

当时公司内部人士透露,滴滴希望在2018年实现微盈利。

结果2018年,据内部流传出的财务数据显示,滴滴全年亏损109亿元。

试想:在宏观层面,滴滴2016年合并快的,2017年合并Uber中国,已处于行业垄断地位,根本没有同量级的对手。

在微观层面,大家应该都注意到了,滴滴快车业务的定价已接近各地出租车,通过询问司机也能获知,平台抽成在20%以上。

结果这样一家公司,不但2018年越亏越多,2019年初还要裁员15%,涉及2000人左右。

怎么会这样?

在网约车诞生之初,有人说这是难得的多方共赢的全社会帕累托改进。结果如今,民众不开心,政府不满意,滴滴自己还在亏。

怎么会这样?

小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只知道大家显然已经离不开滴滴这样的网约车平台了,我们希望它们做得更好,也活得更好。

于是,带着种种疑问,小巴去请教了几位大头,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解答和建议。

魏武挥

天奇创投基金管理合伙人

科技专栏作者

 亏损、裁员不能看出滴滴真穷还是假穷 

 换个角度看,对滴滴反倒是好消息 

目前部分媒体报道中提到的财报,所披露的内容很少,虽然看到的数据是亏损109亿、裁员2000人,实际上并不知道其营收规模和现金流规模有多大。

知乎上有人说滴滴在2017年的GMV(成交总额)达到1800亿,但2018年不知。18年的情况,可知的是,日单量3000万。按照这个数字,算一下就知道,所谓滴滴一年补贴司机113亿,其实平均下来,每单补贴量并不是很夸张。

从财务角度说,不看营收,不看现金流,光看亏损没有太大意义。也很难下一个结论:滴滴究竟是真穷还是假穷。

滴滴出行属于强现金业务,用户每一次使用滴滴都需要付钱,无论快车、专车,收到的都是现金

现金流好的话,亏损对滴滴来说并非致命问题。就与ofo相比,两者差得很远,ofo基本上没有现金流,滴滴则不是这种情况。 

最近,大众看到了关于滴滴所谓的负面消息:一个是亏损和裁员;另一个春节回家出行需求量大,不少人希望滴滴能重启顺风车。

这两件事我不能说是滴滴的PR刻意在引导,但从效果上看,这两件事对滴滴本身有利。

一来可以消除过去那种刻板形象——财大气粗、行业垄断、强者地位等等。如今亏损了、裁员了,看上去不再那么强横了。

二来,部分民众希望滴滴重启顺风车,对滴滴跟政府谈判能否重启顺风车的博弈,也会有一些好处。毕竟,顺风车对滴滴而言,也是盈利和强现金业务,还能突破本地牌照、本地户籍等限制。

所以,我想滴滴应该会继续努力去重启顺风车业务,但前提一定是让政府放行。

不过在我看来,滴滴当务之急是突破供给。目前有一些大城市对滴滴车辆的供给做出了很多限制,比如要求本地牌照,要求司机为本地户籍,使得车辆供给减少。

这让滴滴很头疼,增加供给量才是滴滴目前最要紧的事情。

丁道师

资深互联网观察家

原速途研究院院长

 滴滴的巨亏属于战略性亏损 

 是“藏富于民”,把钱补贴给了司机 

在我看来,现在的滴滴想盈利随时都可以,滴滴的真实情况也并非表面数据那么简单。

具体来说,可从两方面分析:

① 明确战略性亏损的目的

正好收到几位滴滴司机的真实收入流水,可见补贴收入占了很大一块,甚至超过30%。

司机是滴滴公司的核心资产,司机超过千万,每日的活跃司机达数百万级,百亿亏(奖)损(励)平摊下来,对比滴滴的体量并不算很多,完全在可控范围之内。

这种亏损可以称之为“战略性亏损”。对于移动出行大产业,有节奏的战略性亏损远比争取眼前的盈利更重要。

当下的滴滴经历了多年的战略性亏损,取得了行业领先地位,已具备了盈利能力,为什么不盈利的原因很简单:时局很重要,滴滴要与行业甚至经济大局的发展同步。

原本2018年是滴滴战略盈利之年,后来出现了两个变数:1.来自滴滴之外——大环境的经济问题;2.来自滴滴内部——顺风车安全事件。

这两个变数对滴滴的影响非常大,但滴滴战略不变。经历了2018年的调整和大环境低迷之后,滴滴延缓但没有停止战略盈利步伐。

按照目前的节奏,我认为2020年或者2021年将是滴滴官宣战略盈利之年。

② 要区分报表亏损和价值盈利

一般来说,我们判断企业亏损,主要看各种报表数据,一目了然,似乎没有可探讨的余地(当然,因为会计准则的标准带来的数据差异除外)。 

但在互联网时代,判断企业亏损,可不能单纯看报表了,哪怕算上所谓商誉、公允价值的报表。 

滴滴、爱奇艺、美团、瑞幸咖啡等企业所谓报表亏损背后,价值上是盈利的。其实换来了千万、过亿的用户群体,成熟的运营体系,未来无限发展的接口等价值,这些价值换算成资金要大于企业亏损带来的减值,自然也获得了更高的估值。

刘润

润米咨询董事长

公众号:刘润

补贴策略难以在短期内调整 

 安全问题带来更多投入,滴滴是“真穷” 

尽管尚未看到来自滴滴内部关于亏损109亿元的确切消息,但我相信2018年滴滴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其实不止是滴滴,2018年整个互联网业日子都不好过。比如2018年底就爆出不少互联网公司裁员,甚至有部分在成都的中心被裁撤的消息。因此,我偏向于滴滴是“真穷”,而非 “哭穷”。

虽然滴滴已经在包括快车、出租车、专车、顺风车以及代驾等在内的“泛打车服务”领域,取得了确定领先的地位,但它确实不赚钱,我认为原因有二:

第一个原因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赚钱”“贴钱”是滴滴主要的竞争策略。这个策略使得其内部管理机制和架构,都是围绕补贴产生的,而这个架构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的调整,这使得“贴钱策略”在短期内还是会继续进行下去。

与此同时,即便滴滴已经取得了行业领先,它依旧需要一个转型过渡期。所谓的过渡期,就是滴滴需要在现有的用户规模基础上,寻找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这个过程也符合互联网行业的基本信仰:以腾讯、谷歌等企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只要用户数到了足够的规模,未来就一定能赚钱。因此滴滴在最初的竞争中,也没有过多考虑如何赚钱的问题,而是将一切都聚焦在“如何获取更大规模的用户”上。

此外,当用户规模足够以后,在寻找商业模式的过程中还会面临不少的制约因素,例如用户体验等问题,因此是一个需要创造力和反复试验的长期过程。这也同样意味着,补贴策略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调整,因而滴滴亏损的局面也就难以一下子扭转。

第二个比较关键的原因是,就在滴滴构建这个商业模式的过程中,2018年,滴滴遭遇了3起以上的因安全问题导致的重大危机,企业声誉受到了破坏性的打击。

这一方面,导致滴滴的大量用户流失,交易量直线下降。

另一方面,危机发生后,滴滴开始将企业重心转移到了安全上:在新的价值观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公司的业绩。

2018年下半年,滴滴在构建安全出行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既有如下线顺风车、禁运一段时间等直接影响公司业绩的决定,同时也花费巨大的成本来完善其行车安全机制。对于一家尚未盈利的行业龙头企业,在投资人的压力下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很不容易的。

综合以上,导致滴滴2018年的成绩单并不理想。

当然,滴滴的业绩也必然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最直观的就是2018年的经济环境不佳,消费受到一定抑制,那么也会影响滴滴在打车领域的收入。此外,资本领域的寒冬也会波及到滴滴。

而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2019年依然充满挑战,但这更有利于一些有战略思考和优秀管理能力的公司脱颖而出。面对严峻的形势,2019年将会是猪纷纷落地,但鹰即将突围的一年。

本文已获得吴晓波频道授权,推荐关注财经第一自媒体-吴晓波频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穷得滴滴作响  作响  作响词条  滴滴  滴滴词条  穷得滴滴作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