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阅读,更加令人愉快的了。有可能,我宁愿不写作,也一定要阅读。但是事情越来越多。现在一般上午写作,下午和晚上用来看书和看电影。而很多情况下,这个日程也是不能得到保证的。
阅读会不断拓宽你已有的视野,拓展你头脑和思维的疆界,令你的世界更加广阔深邃,也令你的语词更加丰富和生动。这个过程是很愉快的,新东西不停地进来,与已有的东西产生互动和交换,吐故纳新,激发出你的新想法,于是你被一次又一次地升级。
读书需要心静。所谓读书的“效率”,可以暂时不考虑。有些书可以反复读,读一辈子,好书跟随你一辈子。这是从我大学老师张月超先生那里学来的。我听 他在课堂上说这句话的时候懵懵懂懂,但是将它记住了。他当时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歌德谈话录》,一本好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这两本书我携 带至今。
我这个老师推荐的书,属于很厚积累的那种,这个推荐特别好。有积累、有沉淀意味着有足够的厚度和视野,你接下来可以以这个积累打底子,再往上不断累 加东西。就像盖房子一样,这个地基打得很牢固,很有承受力,才能久经考验。而有的书,本身的漏洞很多,很单薄,就没有办法在上面再累积东西。这个很厚的积 淀奠定了你看待事物的标准和水准。这么多年过去,这位老师讲课的内容我全忘了,但一直清楚地记得他说的这些话。
一个人是要有基础的,就像一个国家需要基础设施,一个人也要有最基本的阅读上的积淀。如果说,一个人的一生有30本书垫底,那么可以说一半的人生就 能勉强对付。当然,遇到什么样的书来垫底,有许多偶然性,让不同的专家来挑选和推荐30本书,一定是不一样的,读者也会有不一样的兴趣和选择。根据自己的 兴趣和需要来组合出30部本身积淀很厚的书,才更有质量保证,才比较靠谱。
关于阅读,我的基本想法是,你不要问别人在看什么,没有什么书是非读不可的。还是那句老话,开卷有益。这么说吧,好书是手拉手的,找到其中的一本,也会遇到其他一些和很多。我很赞成中国古人说的话,“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
现在的读者,面临的选择确实太多了,良莠不齐,包括海外的、国内的、历史的、现实的,还有古典的和通俗的,全在一起,这肯定会对人们的阅读选择构成 挑战。如果他不是很有阅读经验的话,可能需要相应的辅助。我们年轻时没有这样的问题,我们那时候没有太多选择,逮到什么读什么。每次给读者推荐书,都是有 犹豫的,因为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书,每个人的敏感和兴奋点都不一样,同样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他的心情不同,选择的对象也不一样。我不习惯做这样缺少对象 的推荐。而且好书也太多了,推荐什么就意味着对另外一些好书的不公,我写过一篇文章,《要多少好书才能造就一个人》。
虽然这年头人们不喜欢谈文学,一些文学书也是很好的。文学可以帮助人观察和了解这个世界,培养人的敏感、敏锐、灵气和锐气,拓展人的内心世界,它们不见得比这个外部世界缺少魅力。很多文学书很有意思,我真的不知道该推荐什么,太多了太多了,不同的书给你不同的乐趣和享受。
一个家庭里的阅读气氛很重要。一定要在家庭里建立一种阅读氛围。我觉得每个做父母的,要想孩子多读书,首先自己要有阅读习惯,孩子才会有阅读习惯。 父母要是经常出去玩,孩子的心也就是浮着的,你看书,孩子也会跟着看书。我女儿小的时候,在若干年之内晚上我都不出门,在家与她一起,坐在台灯下。她学习 的课程、作业什么的,我从来不管,考试卷让我签字时,我说“已阅”,但其实没有仔细看,就是看到了一张卷子而已。这些学校的事情让她自己去对付。但是我与 她一道阅读。其实通过阅读也会和孩子建立一种情感纽带。以前是我向她推荐书,现在则成了她向我推荐书。
我写作涉及的话题有点广泛,文学、电影、社会、政治,有人说不知道这个人的专业是什么。我要说,自己最初的底子,主要还是鲁迅和马克思。他们让我学到了对于世界的批判精神,人道精神。对于经济类的书目和话题最为生疏。
商业和商人同样需要创造性、激发性和想象力,而人文思考和阅读,是最能激发这种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因此,商人也需要阅读人文类的作品,不要仅仅从数字到数字,从表格到表格,那会束缚你的想象力。
我不排斥电子阅读,将来或许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电子阅读。但我自己还是更喜欢捧着书本。一本书我也许已经下载了,但是还要再买本来,主要还是觉得电子 阅读不舒服、伤眼睛吧,看书还可以在上面随意画随意写。阅读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享受生活的一种途径,是灵感来源,虽然不是说要焚香沐浴才可以读书,但 至少你要有一个小心情。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在旅馆里看书!我在外地旅馆看书是最愉快的事,不受任何打搅和干扰。在外地出差期间,别人叫我出去玩,我总说我身体不舒服不出去了,其实我是在房间看书,看一天都没有人打搅,“偷得浮生半日闲”啊,十分清静,那才叫享受,美美的享受。
文/崔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