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只要把工作当成赚钱的工具就好了,兴趣可以是另一回事。”
我不知道你是否喜欢自己的工作,但确实有很多人在被工作掏空的时候,只能用上面那句话安慰自己。
一到公司便开始斟酌措辞回复邮件,待办事项列得满满当当,却永远不可能在当天下班之前为每一项都打上那个“已完成”的勾勾,每到下午三点脑子便停止运转,晚上又不得不拖拖沓沓地继续加班,和朋友的聊天慢慢被吐槽和抱怨占据,心里早就计划好辞职后的人生了,却还是坐在电脑前,发出一个个“我爱工作”的表情包来洗脑自己……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且根本停不下来。
因为,一想到改变可能带来的种种不安定和焦虑,还是继续泡在规律的疲惫中比较保险。
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这样,虽然叫人不太满意,但是很安全。
02.
日剧《亲密姐妹》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剧里的姐姐深泽叶月 30 岁了,做着公务员的工作,准备和一个感情上很勉强的男朋友结婚。她自己或许还未察觉,但妹妹已经看出了姐姐生活中潜在的不快乐因素。明明梦想是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并曾为了梦想付出努力,为什么最后就放弃了呢?
放弃的理由很多:
进入社会就会发现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
专业竞争者那么多,自己的“兴趣”又能支撑多久?
已经是成年人了,不能再任性下去。
没人会对生活满意的,就这样过吧。
……
其实,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内心引力不够强大。太害怕失败,就活得畏首畏尾,最后反而被自己困住了。
身为服装设计师的山本耀司就曾说,他特别敬佩经历过困难年代的人。“有人因为渴望革命而受伤、也有许多人变得一生颠沛流离。即便如此也无法改变日本,最终还是遭到了失败……为了追求梦想而行动,我觉得很棒。”
剧中的姐姐最终辞职、离开不爱自己的人,从参加小小的比赛开始,努力靠近自己的兴趣。
毕竟,除了满足温饱、支付房租,我们值得对工作投入更多期待。如果工作尽是那些不能让自己感到愉悦的事,过后回忆起来,日子大概都是重复的。
就像佩索阿说的那样:“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你仅仅度过了它。无论你过着什么样的没有喜悦的生活,你都没有生活。”
03.
要说失败,恐怕没人能比过 J.K.罗琳。
曾经的她真的太惨了,又穷又惨。
她学了一个被认为是没什么用的英语文学专业,毕业后当了英文老师,有过一段无比短暂的婚姻,失业过,是一位单亲妈妈,得过抑郁症,甚至一度依靠政府救济金而活……她说,“从各种标准来说,我就是我所认识的最失败的人。”
即便如此,她也一直没有暂停创作哈利·波特的故事。其实,她从很早之前就决定要以写作为生。
1990 年,她有了创作灵感。
1993 年,婚姻失败的她从葡萄牙搬到爱丁堡,行李箱里有三章哈利·波特的故事。
1995 年,十几家大出版社拒绝了她的投稿。
1997 年,哈利·波特的书终于出版,但只出了1000 本,其中半数被分发到了图书馆。
……
再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罗琳说:“失败意味着脱离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我不再欺骗自己成为另一个人,我开始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唯一关心的事情中。”
“你最大的危险不是失败,而是太安逸。”
云存储公司创始人安德鲁·豪斯顿这样说道,他创业时不到 30 岁,同样经历了失败。他说:“在现实世界,如果你没有遭遇急转弯、没有撞到过警戒线,那就说明你的前进速度太慢了。”
反观自己的人生,你是不是在一份勉强的工作中,没有重大失败,也没有特别的成就感?
为什么不更有针对性地,让自己的勤奋变得有效一些?
04.
那些能将兴趣变成事业的人,“内心引力”都比较强大。
可是,并不是说将兴趣变成事业,就会为人生减轻许多负担。遵循自己的内心,只不过是让自己在通往理想生活的道路上,会累得更心甘情愿一点。
比如下面这几位国内独立品牌创始人。他们都是一些“给自己找事儿”的人,有过挣扎和不被理解,也有过无力感和身心俱疲。但比起很多人来说,他们活得更接近梦想。
最近出了一部名叫《内心引力》的纪录片,就是讲述了这群人与自己较劲的故事。它是由MINI中国发起的,施荣秋和胡弦导演,拍摄历时了 18 个月,辗转 6 个国家,20 多座城市,累积 80000G 素材,后期剪辑历时 2 年才呈现出了下面这些故事。
钱小华,先锋书店创始人。从最初一家 17 平米的店面开始至今,先锋书店已经成了中国最知名的文化空间。然而,互联网时代来临,纸质书本没落……他不得不重新探索,选择那些有历史、有故事的建筑作为书店的载体,希望“慢慢探索出一条突破传统书店的发展之路”。
“我希望自己的每一家书店都是不一样的,多给这个世界带去一张新的面孔。”在安徽碧山,他改造一所老祠堂,建起了碧山书局,希望能拾起曾经的书院文化,形成乡村新的文化公共空间。
但是在当地建造书局的举动还是遭到乡民的不理解和不信任。钱小华也明白:“想要村民接受新事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个外来者,我跟他们还有一些距离。”这个距离,他还在努力去缩短……
毛继鸿,服装品牌“例外”和公共空间“方所”的创始人。当传统零售业受到互联网冲击时,他想做更多与文化有关的事。“我希望,当人们走出公寓、写字楼甚至网络世界时,在城市的某一个地方,有一个公共的空间,让他们可以真实地进行交流、邂逅。”
从服装品牌到文创产品,再到艺术与人们生活的交融,毛继鸿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临界点。两年前,他开始在成都做一个更有创意的空间,希望让人们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让它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客厅”。在这过程中,他一点一点实现着自己的文化理想……
庄崧冽,雕刻时光咖啡馆创始人。1997年,他与太太一起创立了这家咖啡馆,但这漫长的过程,也让他感到身心疲惫。“我不认为自己怎么样,我现在还没有达到自己想要自由自在生活的这件事。”
他说:“有时候生活麻木,或者是工作太繁忙,人都会遮蔽掉自己。”
去云南寻找咖啡豆的时候,庄崧冽遇到了咖啡农场主张老大。张老大是知青,到了云南后就再没回去。可他的咖啡豆并不赚钱,因为较劲,他丢掉了很多生意。二十年来,张老大的皮卡还是那辆老皮卡。而张老大说,留在云南,是因为“向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后悔,无怨无悔”。
那是张老大的“内心引力”,也帮助庄崧冽找回了自己的坚持与方向。
吴永红,Solife 家居创始人。他曾在一家服装公司做广告推广的工作。时间长了,他发现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便辞去了工作。他怀着朝圣的心情去了印尼,在那里迷上了老柚木家具,并由此创办 Solife 家居,希望老家具能融入到新的生活空间。
他说:“木头其实是有温度的,它不像钢铁、石头那样坚硬冰冷,它的触感是很温暖的,带有大自然的温度,再到后来,就会产生一种情绪,觉得万物有灵。我是不可能再去砍一棵树了。”
他最新的一个项目是为山区的孩子做一批学生桌椅,为此,他又去了一趟印尼,不断磨合设计。“想把我喜欢的 50 年代的好设计带到山区,让那里的学生有机会用上又美又好的设计。”他说,“创造力不一定是制造出新的东西,也可以是发现一些本来就有的美好。”
把文翰,食材网店店主。“我想把旅途中的喜悦与美味和大家一起分享,想过上以兴趣为工作的生活。”他辞掉了办公室的工作,学会开车,学会四川话,去四川的乡下收集地道的食材。为了一种笋、一罐蜜,把文翰会去到几个不同的地方,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为止。他说:“我想把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
然而,这样的做法却遭受到一些提供食材的乡民们的质疑:“你如果是真的做生意的话,是不会只选好的。……你绝对是刺探敌情过来的。”也因为这种对食材的“执念”,把文翰开店接近三年的时间,店里的产品只有二十几种。
张强,自由执业医生集团创始人。他说“体制内的生活是滋润的”,却还是选择出走体制。自由执业的第一个月,他只有 5 个病人,与从前在公立医院有 200 个病人相差悬殊……可是,他还是坚持要做一名“纯粹的医生”,希望能够改变中国目前一些不合理的医疗现象。
“我待了三个公立医院以后,再跳是没有意思的……所以,我后来就下定决心,再最后一跳的话,就要为自己跳了。”组建团队和寻找投资都困难重重。张强说:“刚刚离开体制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有人说,我会成为先烈。”但是,“我不希望我的故事很苍白。”
Tina,加拿大班夫山地电影节中国区创始人。她是一个超级户外爱好者,生完孩子后也没有抛弃那有些疯狂、危险的爱好。因为热爱班夫山地电影节上播放的户外影片,Tina 决定自己将这个电影节引入国内。
从她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女人在面对事业与家庭时的所有困境:与丈夫聚少离多,孩子睡着后才能继续熬夜工作,要面对很多不允许脆弱的场合……“大部分的人还是过着这个社会主流认可的生活……我就是想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把我爱的、喜欢的东西做成一个事业。”
“人的一生就算很长寿,你能够真的去做你喜欢的事情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如果你不喜欢,就不值得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上面。所以,你一定要选择你喜欢的地方,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包括爱好,爱人,也包括事业。”
“当你知道你的生命无法永生的时候,你就再也不能去过那种庸庸碌碌的日子。”这是 MINI 和《内心引力》的态度。
你有没有一件一直想做,却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或许是时候,对自己的“内心引力”更诚实。
转载信息:
Lens,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