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他们是如何高段位地与人保持距离的?

Managershare:比一味高冷更高级的是:该对人热络的时候十分热络,让别人连“我觉得你这个人很冷淡啊?”这句话都说不出口,就真没办法了。

彭萦:

就像是躲猫猫,他总是在那藏着,让谁都看不到。可如果真的没有一个人费尽气力去找到他,他会有多失望啊。

It is a joy to be hidden, but a disaster not to be found. -- D.W.Winnicott

作为一名社交障碍患者,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在社交场合中被卷入交流。这并不容易,因为毕竟别人会主动招呼你。如果不理,人家还会好奇:「怎么了,你今天心情不好?」就会耗费更多口舌。所以再怎么怕麻烦,还是要回应两句。躲到没人看见的角落里当然省事,但是一旦被发现,那就欲盖弥彰,反而引来更多的关注。假装玩手机也许更安全一点,但也备不住有些好奇宝宝凑过来:「咦,李老师不是心理学家吗?怎么也有点手机成瘾啊。」真是防不胜防。

这件事上,我从心理咨询的工作中得到过一点启发。

心理咨询师的一个基本立场就是好奇,所以大体而言,对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可以产生理解。理解的立足点——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叫做「抓手」——在于我对他独特之处的好奇。只要跟人在一起,一个人多多少少,总会有好玩的,特别的东西呈现出来。就着这点东西,我们就可以接近这个人。哪怕板着脸,从头到尾一个字都不说,其实也在呈现他的特点(说实话,这种方式呈现得还更多)。很多人常常声称,自己这个人丝毫没有特别之处,但那不可能。一个人总会有些特点,除非有意隐藏。——而且他必须藏得巧妙一些,否则,「隐藏」这个动作本身就成了一个特点。

这方面,我见过的高手是这样的:

他们毫不回避自己的特点,同时他们为每个特点都找到了正当合理的解释。你想知道什么都可以亮给你看,坦坦荡荡,全身上下找不出一丝看不懂的地方。

比如,我有一个来访者,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司职员,是比我更社交回避的人。他没有结婚,原因是「始终没遇到合适的」,他平时的社交范围很窄,「工作很忙,下班就该回家了」,跟同事也不大讲话,「跟他们不熟,想不到该讲什么。」

是不是全都顺理成章?一点抓手不给。人家说得句句在理。

我在他面前总是张口结舌,时常会有受到捉弄的感觉,有时又担心是自己无事生非。我常常看他的眼睛,想从那里看出一点促狭,或是戒备。然而没有。他只是老老实实地坐着,睁大眼睛看我。我心想:这个人的眼神怎么可以那么淡定呢?

后来我才知道,他有深度的近视眼,不戴眼镜什么都看不清……

我内心是崩溃的:「所以你对着我的时候其实只能看见一团轮廓是吗?」

他的脸终于有点红了,他说只在看书看电脑的时候才会戴眼镜。

「为什么呢?」我问,心想终于逮住你的狐狸尾巴了。

「因为,」他说,「时间长了眼睛会酸啊。」

我哑然,这句话把我一肚子下文全堵了回去,偏偏还挑不出什么理。因为人家说的是事实。这是「大隐隐于市」的境界,周身上下没一点破绽。你甚至都不知道他到底是有意还是无心,反正没办法接近。比他段位低一点的,是一个已经结了婚,仍住在男生宿舍里的哥们。我问他:「考虑过跟老婆一起住吗?」他说:「想过,但是学校附近的房租太贵了。」——说得没错,那一带的房租确实出了名的贵。

当然了,一般我们出于礼貌,也不会再好奇下去。

「学校附近的房租太贵了。」

「那倒是,真的很贵。」我们也就接受了,也没有多不对劲。

仔细琢磨他们这种说话方式,看似寻常,其实另有玄机。他们追求的是「理所当然」四个字,不动声色的入情入理。这里的理,一定是极自然极浅显的真理,是对一件事为什么会发生的,最毋庸置疑的一句话解释。这个解释当然是正确的,真实的,并且具有十足的说服力。于是才可以在这个解释背后,藏起「我」的影子。

「事情就是这么回事,发生在我身上,可是跟我没关系……」

就像房租一样,包你哑口无言。

所以从关系中解脱出来的方法,就是为别人的好奇提供最简单正确的答案。一切可能带来疑问的地方,都让它变得理所当然。「你看起来心神不宁的?」「嗯,今天心跳很快。」「怎么了呢?」「不知道,可能昨晚没睡好。」「为什么没睡好?」「外面修路,吵得睡不着。」用这种方式交谈,再八卦的人也没有可乘之机。

掌握了这种说话方式以后,我开始在社交场合中找到掌控感。现在跟我聊天,我可以做到有问必答,然而不会超过一分钟,双方就无话可说。四目相对,我热情地笑笑,意思是:「你还有问题么?我还愿意再聊聊。」尴尬的反而是对方。

这样一来,免不了会被评价为「冷淡」。但要问具体是怎么冷淡的呢?一般都回答不上来。我做了什么呢?我什么也没做,只是说清道理而已,这也有错吗?然而熟悉了这种方式之后,我也就慢慢能够理解这样一类人,包括我的来访者。我们是冷淡的,不管有意还是无意,我们对「合理」的追求,就是与人保持距离的方式。我们对自己的解释越是正确,越让人无法继续好奇。这样一来,我坦然告诉你的答案,反而变成隐藏自我的挡箭牌。你能看清我身上发生的一切,就是看不到我这个人。

我女儿也在学习这样的技巧。她拉了裤子,我一边给她洗屁股一边质问:「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她振振有词(其实很心虚)地回答:「我吃了饭,就要拉屎。」我暗暗偷笑。这个解释当然正确,也把自己藏了起来,但说服力还不够。「拉屎可以,为什么不早点说?」——给人留下了这样的话柄,就不是高手所为。我朋友家的女儿差不多大,她就有高手的素质,她的回答是:「因为我还是小孩嘛。」

如果一个成年人也这么狡猾,你可以想象会让人多么头疼。要绕开这些高手的防御,让他们意识到「别装了,你拉裤子这事我懂」,这是非常艰难的过程。如果不是做咨询,我宁愿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走各路好了。但也正因为做咨询,我不得不努力摸索各种方法,换着花样地提问题,讲故事,硬生生维持住对他们的好奇,等待他们躲在冷淡之后的自我现身。

运气好时,就会收获到某种类似于心照不宣一般的默契。就像我的一位老师有一次笑眯眯地对我说:「少来了!」——那时候,油然而生一种被深刻理解的感激。内心深处,我们也是希望有人逮住狐狸尾巴的。想想也是,如果真的对关系丧失了希望,他们干嘛做来访者,我们干嘛当咨询师呢?

当他们带着症状来到咨询室,就已经递给了我最大的抓手。

所以这还不算最冷的冷淡。顶尖的高手,根本让人没有发问的欲望。他们把所有事都做得顺理成章,根本不用他费心解释,因为谁看都觉得太正常了,丝毫不需要解释:规矩,本分,不惹是生非,不特立独行,该做的事做好,不该做的事不去掺和,哪哪都没毛病,多好!——但这种全方位的好,是最大的屏障。

太正常,以至于摸不到。一味高冷的人,往往还有接近的可能,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表现的「冷淡」本身,就是一个好奇的抓手。怎样叫极致的冷淡呢?就是该对人热络的时候十分热络,让别人连「我觉得你这个人很冷淡啊?」这句话都说不出口,就真没办法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段位  段位词条  他们  他们词条  距离  距离词条  保持  保持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