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粥左罗
来源丨粥左罗笔记(ID:fangdushe007)
不论技术如何进步,财富如何增加,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相对穷人。
不过连岳曾说,我们穷人如今过的生活,已是100年前中产阶级想都想不到的:三餐吃得饱、各类衣服、抽水马桶、冰箱、洗衣机、智能手机,而且,肥胖。
即便如此,我们大多数人还是穷,穷得一场病可以摧毁一个家庭,穷得两代四家才能买一套房,还得供半辈子,穷得不敢结婚不敢生孩子,穷得天天加班才能维持体面的生活……
当然,能一直维持体面生活,就不算穷人了,要什么自行车。
最怕你拼命工作,却连生存都难。
——粥左罗笔记
穷人的困境 一个很难绕出来的死循环
穷人的困境,不在别的,就在穷本身。它会让你长期处于一个很难绕出来的死循环。
我是山东人,山东农村的中学,教育落后,升学率低。但更让人沮丧的是,很多人是自己放弃了学业。
有些放弃理由,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2005年我读初二,我的同桌辍学,他说出去打工一年,回来就能买辆摩托车。
那是13年前,我们那样的村子,绝大多数家庭,连买一辆新自行车都得商量几天。所以那些骑着摩托车去校门口接女同学、去网吧、打台球的辍学小青年,就是我们狭小视线里的羡慕对象。
100%的概率获得100万,50%的概率获得1亿,你怎么选?你只有一次机会!选择即刻兑现!
80%的人在经历痛苦的思想斗争后,会选择100万。解释的理由有千千万,但在我看来很简单:80%以上的人至今还不曾拥有过100万存款。
大学毕业后,每年存10万,10年才能存够100万。承担那50%一无所获的风险太难接受,100万和1亿比起来差太多,但那种100%的拥有感让你无法抗拒,因为你不曾拥有过。
有时我会把上面那个选择题,当成另一种暗喻。
2017年,北京清理低×人口事件新闻刷屏时,朋友的公司出了一个员工关怀政策:正在租住隔断房的员工,可以申请一次性3500元的租房补贴。
只要在那个表上填个名字,3500块就打到卡上,公司不会去一一核实。朋友的两个同事,合租一个两室一厅,都不是隔断间,一个在那个表上填了名字,另一个没填。
那个虚报名字的员工,家庭条件不好,住在两室一厅的次卧。那3500元是他无法抗拒的,那可抵得上他爸妈一个月辛苦打工的收入。
这就是穷人的困境,有时他是无法抗拒一些选择,有时他是根本没得选。
我做新媒体工作,经常看一些文章,说90后属于没挨过饿的一代,那是胡扯,中国很大,广阔农村,还有不少穷地方,我就是90后,小时候挨饿的日子多了去了。
说95后、00后怎样怎样,但其实在今天,中国还有很多农村家庭无力供孩子读完高中大学。之前接触到一个山东菏泽的农村女孩,95年的,很早就不读书了,来北京打工。
我问她是不是成绩不好、不喜欢读书,她说喜欢,成绩也是中上,但母亲身体不好,不能外出务工。父亲一个人打工,供不了她和弟弟同时读书。
我说现在不都是九年义务教育么?她说是,但他们那地方公办学校的好老师都被私立学校挖走了,她弟弟读私立学校,一年没有一万五供不下来。
我说确实,我姐夫就在一家私立学校工作,从小学到高中都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去读。然后她又给我讲了农村很多家庭,正面临的一个死循环。
因为家里穷,父母就想通过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改变现状,然后从孩子上小学时候就外出打工,拼命给孩子攒钱,一年回家一次。
结果几年下来,孩子在老家没人管教,学坏了,不爱读书了,最后要么是辍学了,要么也是没考上啥好学校。
有的家庭带孩子去大城市,父母打工,孩子上学。通过各种办法终于让孩子入了学,结果一个外向的孩子不爱说话了,他发现自己跟其它同学的家庭差太远了,这个孩子的自信心从小学就毁掉了,不知道长大后要花多少年重建。
这都是穷人的困境,有些家庭要花几代人的努力才能逃离这个死循环。
我们看过太多穷人的孩子逆袭成功的新闻,但其实比例极低。
有个理论叫幸存者偏差,就是只有成功了的才被人津津乐道,那些逆袭失败了的大多数,你根本就没有机会在文章里里看到。
写这个并不是悲观,而是让更多人通过直面现实,来获得突破困境的力量。
记得2010年从山东来北京上大学的时候,我书包里装着一份托关系办的家庭贫困证明。我眼睁睁看着那些家庭条件比我好太多的人去申请补助,我跟朋友说我很想申请,但贫困证明搞丢了,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很高尚。
我也做过很多错事,我上小学时还偷过东西,上大学时去做过高考替考给…… 后来逐渐意识到这些对自己的毒害,我开始不停地修正自己,让自己在更多时候做对的选择,而不是只看中一时的欲望满足,慢慢挣脱那个穷困的死循环。
穷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病 这种病叫管窥
世界各地,文化不同,穷病相似。
有专门研究贫穷的学者在全球范围做了一项穷人大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是什么?
答案令人震惊,却又合乎情理。无论哪个国家,穷人家庭对自己孩子最普遍的期望是:孩子能够长大成材,做公务员。
穷人们并不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职业经理人,成为科学家,更不期望成为企业家。
比如在马达加斯加,他们调研了640所学校的学生家长们,70%的家长认为,孩子毕业后得到一份政府工作是最好的。
这样的答案细想又是合情合理,全世界的穷人对“公务员”工作的渴望,本质是对“稳定生活”的憧憬,这也是长期以来,大家对公务员工作的心智认知。
中国当然不例外,我大学临近毕业时,迷茫不知所措,跟风同学买了一套公务员备考的学习资料,一方面这是生于农村的我从小被灌输的认知结果,另一方面是,人越对未来迷茫时,越渴望确定性的稳定。
长期以来,像我这样的穷人家庭,从小见证了父辈们因为没有一个固定收入的工作,并因此吃了很多的苦头的经历,所以对稳定的渴求,比富人家庭的孩子高得多。
其实,清醒且靠谱的认知是:公务员工作竟是最不适合穷人的工作,穷人在那个系统里,往大了说,改变命运很难,往小了说,改变家庭贫穷现状的难度很大。
一个家庭,倾尽财力,培养一个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体制,大概率是从不稳定的穷,进入一个稳定的穷。
公务员工作,理性的说,更适合有钱人家的孩子。但这个理论,我回家给农村的父母是解释不通的。
贫穷是一种病,且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病。这种病是什么呢?
畅销书《稀缺》的作者之一,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把这种病称为“管窥”。
何为管窥?
穷人因为穷导致的种种限制,目光不光不远,还看得窄,如同从管子里看待世界,他们只能看到的很小的一个点,而且因为太过于专注于那一个点,对周围的所有机会都漠不关心。
我想这也是那本书叫《稀缺》的原因吧,你缺什么,就会一直盯着什么看。
比如,经常挨饿的穷人,从他的管子里看到的都是食物。
之前看到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姑娘去到一个村子,看到穷困潦倒的景象,她心痛不已,自己掏钱买了一些羊送给了一户穷人,尽自己的力量扶贫。
一年过后,她满怀希望的回访,以为这家人的生活已经得以改变,羊就是财富,羊生羊可以继续创造财富。
但到这户人家后,姑娘震惊发现,这家人的生活跟一年前一模一样。非但一只羊都没生下来,种羊还被吃掉了。这个姑娘气愤又失望的走了。她没能治愈这家人的穷病。
这家穷人从管子里看过去,这些羊都不是财富,更不是财富的种子,只只都是烤全羊。
穷这种病,不理性认识,不及时治疗,会愈演愈烈:它让你选择透支未来,比如裸贷的女大学生;它让你贱卖自己时间,比如为了省10块钱在淘宝上比较俩小时;它让你只顾眼前利益,比如选工作时更在意哪家多给1000块;它让你不惜拿命换钱,比如你通过透支健康加班加点的售卖体力。
稀缺导致管窥,管窥让你只看到眼前最重要的事,而放弃长期更重要的事。
我们该如何治愈穷病
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说过一个金句:如果我知道我会在哪里死掉,我一辈子都不会去那个地方。
治愈穷病也是一样道理:
管窥指引我去的地方,我一辈子都要往相反的方向走。
我理解的赚快钱,不是短时间能赚很多钱,而是投入产出的路径短。
所有产出路径长的投入,穷人都不喜欢。
穷,可以腐蚀人的耐心,比如:
教育产出太漫长,于是让孩子高中毕业赶紧去打工赚钱。
学一项技能产出太漫长,于是就先多干着“搬砖型”的工作。
改变的产出太漫长,于是我们选择不改变,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
健康的收益短期看不到,我透支身体先多赚点钱,写到这里心疼我爸,当年为了多赚一点钱,宁愿上夜班,不要上白班。
经济学家加里·贝克说:拥有财富可以激励人们投入时间,变得更有耐心。
我们穷人要反着理解:我要先变得更有耐心,然后就能一步一步拥有财富。
耐心和财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相加,是一条增强回路。
我这几年做新媒体,出过两门好课,有盗版商放在贴吧或淘宝上卖五块钱,有人为了省下那百八十块钱就去买盗版。
买盗版的省钱了么?表面上省了,实际上亏得更多。
我亲自试过买一下盗版。学习体验极差,因为没什么功能,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而且,他永远享受不了答疑服务,定期直播服务,链接同学的服务,课程迭代的服务,留言互动的服务,工作机会的推介。其实很多人,根本不是付不起那一百块,就是穷病爱省钱。
学习上省钱,一辈子没钱。我创业后招的第一个员工,就是一个听过我课又进了我社群的同学。我的社群里的分享,也有人往外搬运,但看那些搬运内容的人,永远不知道社群的核心是什么。
不该省的钱都不能省,别为了省几十块钱在淘宝上没完没了的比价比参数,别为了省那“昂贵”的感冒药,鼻涕一把把的一周了都不去药店,别为了省钱在公司里抠得一年也不请同事吃几次饭,别为了省钱连买书都觉得贵,别为了省钱用着卡得半死不活的手机,别为了省钱在职场上连身体面的衣服都舍不得买,别为了省钱住在离公司两小时车程外的郊区……
人越穷的时候,越没有必要绞尽脑汁的存钱,因为你本来就没多少,都存下来你还是个穷人。有个调查数据称,你一生财富的80%,都是40岁之后赚的。
你现在精打细算的省下的钱,可能五年后啥都不是,你甚至后悔:要知道当初多投资给自己成长就好了。
我从来都不支持月光行为,但大部分人省钱省得太过分。
当然有很多人不省钱,但总是花得不清醒,很舍得花1000块钱买件衣服,买个200块的课、60块的书时,总是纠结的要死。
不月光不透支的前提下,一切能让你长期变好的钱,都不能省。
阻碍普通人成就更高的,往往是小富即安。
不少人年轻时为了改变现状,拼命努力,充满干劲,每一年都成长很快,你甚至感觉,他这样下去,将来一定成大器。
但抱歉,大多数人不会一直这样。从月薪5000干到了月入三万五万,很多人就沾沾自喜,失去了当初的拼劲,觉得这样就挺好了。记得之前看到个话题,为什么年薪50万是很多人的上限?原因不少,但小富即安这个点一定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人向上的力量在于那一口大气不散,那口气散了,整个人就蔫了,斗志全无。
知足者常乐,但也不能太容易知足,做人还是要有点追求嘛。只关注眼前之苟且,活着就和动物没区别。
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社交层次,也是让自己保持向上的动力源。与虎狼同行者,不会软绵绵如羊。
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的时间不值钱。让自己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提高自己时间单价,摆脱越忙越穷的重要路径之一。
你可能说,现在很多穷人都很注重教育。但其实,这里面有个bug,多数穷人家庭在教育上倾尽全力,培养出一个书呆子。
因为它们把教育即财富这条线画的太直了。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读到,印度农村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提供一堆五颜六色的杂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图片,家长要从中剪出一些图片,然后拼贴在一起,来表达他们对教育的想法,以及教育能够给他们的孩子带来什么。
家长们完成的拼贴画大同小异: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黄金钻石首饰,还有各种名车的模型。
来自贫穷家庭的家长们,似乎总将教育看成,一种让自己孩子获取大量财富的方式。大量的穷人把教育直接等同于可以马上换取财富。这一点从很多人高考之后填志愿就能看出来:大家都在研究,哪个专业毕业后赚钱更多?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名校毕业生进去社会后颇有落差感的原因,因为他们并不是毕业后就一定能拿到高薪工作。
教育的意义,在于开拓自己的眼界,与更优秀的人同行共识,在于提高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力,进而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在于让你更好的看清这个复杂的商业社会,同时更容易抓住机会。
学生生涯是短暂的,接受教育是终身的,那些把教育和财富画的线太直的人,通常毕业后就不再学习了,倘若如此,毕业对这些人来说,不再是获取财富的开始,而是一生落后的开始。
有人用一万小时定律让自己越来越富,有人用一万小时定律让自己越忙越穷。
富人思来年,穷人顾眼前。只要行业没死,公司没倒,他才不管什么未来。其实不论你管不管未来,未来都已来,只是它还没弄死你。
时代发展不光在加速,加速度也在加速,每一个10年的变化量级都在增加。
以下是1997年、2007年、2017年全世界市值排名前10的公司榜单。
我们看古装剧,有个词叫百年霸业,现在别说百年了,你能领风骚两个十年就很牛逼了。
过去20年里,只有两家公司一直保留在前十名榜单。一家是石油公司,一家是微软。
同时你仔细看,第二个10年的变化比第一个10年大得多。除了微软和石油公司,其它8家都是第一次上榜。更可怕的是,其中6家互联网公司10年前都还默默无闻。
这就是为什么马化腾也会焦虑。
从我们直观想想上,这样的东西,谁来挑战它?但是,你看这个表格,你要相信,一定有人来挑战它,只不过现在,我们和马化腾都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
下一个10年,20年,会怎么样,会突破大多数人想象的边界。一个巨无霸企业尚且如此,我们脆弱的个体更应该积极的拥抱变化。
最后以琢磨先生的一句话结尾共勉:很多人每天只在日复一日重复着,却幻想着自己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未来,没有比这再扯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