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图书是《幸福的方法》,作者是泰勒•本-沙哈尔,这本书是我看过的第一本书专业说幸福的,后来又把他在哈佛大学的幸福课视频全部看了一遍,非常不错的书,可以算做经典之作了。作者了十多年时间专门研究幸福,书中的观点非常不错,非常值得阅读。
文件格式:Xmind 制作软件:Xmind 点击下面的图片,查看全书内容:
网盘下载:数据银行 微盘
书评:一定要努力幸福!
出处:http://book.douban.com/review/3120167/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说过:"人类刻苦勤勉的终点就是获得幸福,因此才有了艺术创作、科学发明、法律制定,以及社会的变革。" 在人生的所有目标中,幸福是至高无上的,其他所有目标的终点都只是去往幸福的起点。 如果你相信这一点,务必读一读这本书。
1. 时间压力,一个最普遍的幸福障碍,即时间压力–人们总是企图将越来越多的事情在越来越少的时间内做完,这严重地破坏了我们的幸福感。
2. 更幸福,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没有人总是处于完美的生活状态而无欲无求。与其去问自己是否幸福,勿宁去探求一个更有帮助的问题:"我怎样才能更幸福?"这个问题不但吻合了幸福的本义,还表明了幸福是一个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中的某一段。
3. 改变,改变是困难的。研究指出,学习新方法,建立新的习惯,或者打破旧的习惯甚至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困难,所以绝大多数个人和组织的改变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事实证明,在履行我们承诺的时候,即使这些承诺对我们是有益的,但仅仅依靠自律也是远远不够的。
4. 建立习惯与其强化自律性,不如建立固定的习惯,建立习惯要求确定行动的细节,并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建立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维持一个已建立好的习惯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5. 对运动员来说,良好的运动表现是他们价值观的最集中体现,所以他们会在训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大部分人来说,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每天都会准时刷牙。如果我们要追求幸福,认清它是最有价值的目标,我们需要为它建立习惯。
6. 汉堡模型,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7. 忙碌奔波型和幸福的假象,一旦达到目标之后,我们经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因此当我们有这种错觉时,我们不由自主地就对这种生活方式屈服了。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是它绝不应该被等同于幸福。这种幸福可称为"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维持长久,因为它本身就是和负面情绪共生的。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了而高兴。但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当痛楚消散,我们很快就会把健康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病愈的喜悦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一旦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8. 巅峰体验,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毕生致力于研究高峰体验和巅峰表现,他曾说过:"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享乐主义者的生活完全没有挑战,不可能获得幸福。
9. 幸福的错误,"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犯了同一种错误,那就是坚持自己对于幸福的偏见。"忙碌奔波型"信奉的是"到达谬论",即认为只有在达成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才可以得到幸福。"享乐主义型"的问题在于"快感至上",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未来的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至于"虚无主义型"本身就是一种谬论,对现实状况的完全误读,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他们最可怜,因为他们连前两种谬论中有限的快乐都感受不到。
10. "忙碌奔波型"的错误观念在于,只有成功本身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他们感觉不到过程的重要性。"享乐主义型"则错误地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虚无主义型"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他们对生活已经麻木了。"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而"虚无主义型"则是过去的奴隶。
11. 从"忙碌奔波型"转变为"幸福型"追求者,并不代表做得更少或是热诚减少,它的意义在于将正确的事情做得更好,即那些对现在和未来都有益处的事情。同样,从"享乐主义型"转变成"幸福型",也不需要减少快乐,不同的是,学会去适当的享乐而不是无止境地放纵。幸福的人不会接受"无苦,无获"的观点,因为他不但享受着他所做的一切,同时也在向着目标而努力,而他们往往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12. 同时追求快乐和快乐的意义,我对幸福的理论阐述,主要基于弗洛伊德和维克多•弗兰克的快乐原则。其中弗洛伊德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本能。弗兰克则认为,人类意志力的原动力来自于意义,而不是快乐。他说:"人类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在对幸福的追寻中,他们各说对了一部分。如果想要一个充实而幸福生活,就必须去追求快乐和意义两种价值。
13. 幸福和财富无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过去几年里将注意力转到了有关幸福的研究。在他的研究中,卡尼曼和他的同事们几乎没有找到幸福和财富的必然联系。
14. 建立目标才能幸福,时至今日我可以肯定地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但在开始探索如何去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前,让我们看看目标与成功的关系。
15. 把目标作为意义而不是结果,如果想保持幸福感,必须改变我们通常对目标的期望:与其把它当成一种结局(相信它可以使我们开心),不如把它看作意义(相信它可以加强我们旅途上的快乐)。当目标被认可为意义时,它会帮助我们去规划旅途上的每一步,而不像被认为是结局时,它所带给我们的只是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正确的目标认知,给我们的是一种安宁的感觉。
出处:http://book.douban.com/review/2988813/
“其实他的这部书,可以说非常好读,快者可以10分钟翻完;但是我觉得,对于这本书,还是最好洗一个澡,半躺下来,静静地读。
不算书中第三部分的冥想练习,他在前两部分分别讲了两个问题:什么是我们想追求的幸福?在学习、工作、爱情婚姻中我们又如何践行这个幸福理念?
首先定义幸福。正如此书英文版名字,传神的一个词"Happier",在作者看来,是一个永远在进行中,永远存在改变余地的事物,而不是或是或非的选择题。无论是什么人,什么地位、身份,只要通过自己的调整,都能变得更加幸福。后来在第四章又补充道:人生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追求更幸福(Happier),争取每一年都比过去更幸福。如果不认同这一点的话,这本书就不用看了;但是很明显,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的。
接下来,作者提出了贯彻全书的“四个汉堡”划分,和幸福=快乐+意义的公式。说白了很简单,就是不要做只要眼前快乐不要未来的享乐主义者,也不要做每天痛苦盼着发薪日那种忙碌主义者,而要做既懂得享受眼前快乐,又朝着自己认定的目标迈进的人。
而这个公式容易引起很多歧义和歪想。快乐,可能很多人会说我的学业/工作很挑战,很累,谈不上快乐可言,但说这种话的人最关键的误区是在于:他们太过于轻信快乐这个词,希望能够毫无痛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片面地去排斥这些痛苦往往会给人带来更深的压抑,接受现在,活在当下,把快乐和痛苦都作为自己生命的独特体验。但如果痛苦还是过大,则往往要考虑转变,生活永远有重现选择的时候,无论是6岁还是60岁,生命就一次,该掉头时要掉头。而意义呢,也就和每一个人的价值观有很大关系了。人生没有意义,意义是自己给寻的。
作者在这个时候给了我们一个简单的工具(其实他给了很多,我只记住一个最好用的):画一个表格,列举上一周做的事情,然后给每项的“快乐”和“意义”进行评分,并写上,你是想增加、不变、还是减少这件事情,这样一列,一目了然。
但是为了把“快乐”和“意义”最后统一,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概念,这就是一个烂俗的词:“目标”。但是这里面作者所指,不是管理学上的目标,而是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可以激励人努力的去追寻”,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解放自我”,拥有它,“是一种安宁的感觉,是我们生命真正需要的愿望”。
拥有了这个目标的人,不说幸福,至少是令人羡慕的。而对于没有的人,其实作者也没啥太好的方法,只是一种Brainstorm的方式:先写下“你能做的事”,然后其中找出“你想做的事”,再找出“你很想做的事”,最后确定一个“你最想做的事”。
OK,接下来说第二部分。作者对于学习,其实没有讲太多,毕竟学习其实还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他倒是指出了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要想学习快乐,很重要的是要控制好学习的难度”。一语中的。
而工作,其实有些类似他提出目标的一个工具,作者认为:“意义、快乐、优势”三个指标的结合就是最佳的工作。
最后是婚姻,估计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书在说了,但是作者指出了3点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新意的:“爱,是对对方核心价值的认可”,“感情是一种账户,彼此需要平衡,刻意压抑任何一方都是不好的”,“两性关系中,追求了解而不是试图说服和被理解”。正解!”
当时多么单纯,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