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youyou的投稿。
有一天我问自己,最为理想的一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7:00,睡到自然醒,没有手机闹铃的侵扰。起床后,一杯温水,上洗手间。
7:15,出门慢跑。带上nano,听听早新闻。有孩子或狗,顺带。
7:40,回家,吃早餐。有沙拉、鸡蛋、麦片或者粥。
8:00,出门上班。没有拥堵,争吵和频繁的刹车。
8:30,到公司(发现公司和该死的拼音联想是一样的),开始3小时的高效工作。
11:30,半小时后到家吃午饭。
12:30,午睡一小时。
14:30,开始下午三小时工作。
18:00,到家,跟孩子或者狗玩游戏半小时,跟家人聊聊今天的感受和体验。
18:30,做饭,吃晚饭。有机、营养、适量。
19:30,饭后散步。
20:00,阅读、写作或者娱乐两小时。
22:00,洗漱,上床,SEX。
23:00,自然入眠。
自然,这是一个梦。生活在帝都的上班族心知肚明。
就单说上班路上耗费的时间,一次乘坐出租车,司机说北京为什么这么堵啊?以前他家在劲松,马路东边是工厂,西边是家属院。出家门走路10分钟就到工作地点。现在一个人上班路上少则1小时,多则3、4小时。能不堵车吗?当一个人通勤时间占工作时间一半的时候,失衡已经无法避免。
有部纪录片名字叫《Koyaanisqatsi》(《失去平衡的生活》中文译名),主题就是现代工业文明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竞争、对于资源的无限制掠夺成为现在生活的原罪。安宁闲适的农耕文化生活被现代社会拦腰截断。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如何保持生活与工作,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平衡?这是一个问题。
执着于生活与梦想的极端主义者,呼吁大家每天工作四小时,不去旅行会死,间隔年,自由职业,秉持内心感受。
看重现实和工作狂们,尊崇及时赚钱,快速退休,过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猪一样生活。
我的一个朋友,找工作的第一原则是每年要有一个月的年假,不然不予考虑。这极大的减少了工作的可选范畴。最后她去了一家跨国咨询公司。2年之后,她质疑,为了一个月的出游,11个月每天超过11小时的工作,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一个朋友,聚会上常常说起,最想去希腊,说等条件成熟了,就会出发。我问他,什么时候算条件成熟。他不假思索,事业有成,生活无忧。现在工作生活太苦逼。不过他也知道,往返希腊的机票不到他每月工资的一半。
辞职旅行、换工作、怀抱着其实触手可及的梦想惴惴度日,都认为生活无非是硬币的一面,或者头像、或者数字。其实不管那一面,都是固执的静态。生活不是一道单选题。多选才是丰富的生命形态。一枚硬币,只有竖立起来,才能转的动,转得快。
昨天看了TED一篇演讲,主题就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分享了几点原则。
1、慎重选择你的职业。
很多职业选择都与和自己的家庭和谐相处产生矛盾与冲突。艺人是最为常见的例子。例如最近火热的@@@@@……
我接触到的一个咨询公司朋友,在爱人即将生产前的一天还在甲方公司的办公室制作PPT,因为驻场办公是合同约定;一位市场督察,一个月有一半的时间在全国区域市场内巡场;一位公关总监准备生宝宝,但是工作却需要她推杯换盏,酒桌厮杀,无法封山育林;一位做快消品的促销经理,别人都休息的节庆日,他在督导促销政策的执行效果,无法回家团聚;作为一个警察,暴力执法时,被人拍下放在网上,孩子在学校被人鄙视和辱骂;家在南四环,上班却在北五环,每天穿城而过的4小时让你到家根本没有心情与家人沟通情感、只是倒头就睡;你是一个政客,你的孩子却要从商,还借助你的权力牟利,而且被放在聚光灯下……
选择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考虑清楚这份职业可能对你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并且和爱人、孩子、父母探讨可能出现的问题。即使如此,一旦发现你已经无法忍受,还是赶紧离开的好。毕竟,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生活本身。更何况,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职业中痛苦的挣扎纠结着,目的只是为了赚钱去购买那些被路人艳羡的“名牌”。
2、仔细规划你的工作
不少研究表明,主动规划与被动工作之间的效果、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你本来在沿着自己的工作轨迹安排事务,突然通知你十分钟后马上开一个会。甩给你一堆资料,根本来不及看,却要你在会上发表意见。你的感觉如何?
你本来计划好年假,跟家人出去旅游。突然告诉你有一个新品上市计划,需要由你来接手负责,无法成行。你该如何?
一个无法改变的本质是:公司、工作掌控了你的生活——你的行为方式、你的生活质量、你的性生活、你对待家人的态度、甚至你的梦。不只有一个朋友告诉我,曾经做过上班迟到被主管骂、工作出纰漏被从十层扔下去、销售业绩提升10个百分点笑醒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梦。工作不但掌控了你的意识,还侵占了你的潜意识。所以每次听到某人大赞自己公司的人性、宽容与体贴,我总是本能的怀疑他被洗脑的程度、言辞的真实性和心理扭曲的内在。
平衡的基础是你对于生活和工作两方面的基本掌控。主动规划、圆满完成你的工作吧。这是一切平衡的起点。
让你参加突发会议时,你在这一领域已经积累下必要的储备,加上临场的发挥,想必也坏不到那里去。准备度假,就要提前半年告诉领导你的机票已经订好,提前三个月告诉领导你的酒店已经OK,提前一个月写好请假报告,提前一周写好交接清单和紧急联络方式,更重要的是提前把手头的工作圆满完成。
3、渐变、微调、速赢,不要剧烈的颠覆与义无反顾。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蛊惑于游记体书籍,书中充满着每一个人都可以、现在不做就晚了、年轻就是不后悔、不去会死等表述,还有包装成追寻自我与真正生活价值的gay year。实际上,真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现在错过未来还有更多未知的风景、不去也不会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没有足够的水平和能力去支撑以旅游来养活自己,否则这类书也不会如此热销。而且,一旦你真的去了,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多年前一个朋友,是一个电视栏目的主编。曾经在一次深夜编辑的机房,听到她给自己的男朋友打电话,说你总是说等你回国就好了,你要我等到什么时候呢?日复一日的找选题、组稿、审片、熬夜修改,摧毁了她对于生活时间区段的认知。上班族一般是以一周五天作为一个缓冲与休憩的,但是不少媒体人是以一个选题或者节目为生活阶段周期的。一期节目可能是一周,也可能是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所有的生活全部变成了工作,除了作为生物生存必要的活动以外,基本都沉浸在工作中。最终她受不了这种失衡的生活,辞职去泰国清迈呆了三个月。
回来后,她发现自己已经无法适应原有的生活状态。做节目的时候总想着旅途中的点滴,写稿子的时候总喜欢翻看途中的照片。无法专注在手头的事情上。于是她又出发了。这次是两个月,地点还是东南亚。出发前她做了仔细的考虑,计划了沿途拍摄图片出版摄影集、给专栏撰写游记文章、甚至给当地的中国游客担任导游——不幸的是,都失败了。
这是一个极端的情况。其实在心态上这位朋友没有找到渐进的方式。剧烈的生活变动改变了她的生活方式。
前几年有本书《每周工作四小时》,书里提到迷你退休的生活方式,花2周-4周的时间去做一个迷你度假,会比立刻辞职启动环球之旅来的实际。迷你退休不是为了慵懒的挥霍掉无所事事的时光,而是把生活纵切下去,在断面上审视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种更为切合实际的调整手段。
暂时没有时间和金钱去希腊的,不妨去博物馆看看欧洲珍品艺术展;没有办法辞职在家天天陪伴孩子的,不妨每周争取一天和孩子共进晚餐;不能去印度学倒立的,可以报一个小区附近的瑜伽班;无法和家人在节庆团聚的,可以提前和家人吃一个团圆饭,或者干脆申请转岗,在公司内找一个相对作息比较规律的职位;工作日繁忙无暇与家人交流的上班族,可以在周六全家出游,而不是窝在家里继续写报告;没时间回家看父母,可以在网上订购礼品,表表自己的孝心。
随着这些微小的改变,你会渐渐发现,失衡的状态会渐渐好转。但关键是你要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