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最孤独的时刻是什么?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你最孤独的时刻是什么?”,收到30000多条回复,其中点赞数最高的一条是:“毕业离校的时候,游戏里掉了个好东西,扭头炫耀的时候才发现整个寝室就剩下了自己,当时的感觉真像挨了一记闷拳啊。”
面对孤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态度。有些人不喜欢孤独,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浑身难受,坐立不安,可是出去社交,和别人待在一起,又觉得尴尬、无聊、厌烦,于是大多数时候,只好不尴不尬、不情不愿地孤独着。
村上春树说:“哪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是不想失望罢了。”
也有些人喜欢标榜孤独,摆出一副独孤求败的姿态,以获得一点优越感。他们嘴里喊着“孤独孤独”,内心的潜台词却是:“大家快来欣赏和膜拜我的孤独吧!”
如果孤独带来的仅仅是上面所说的孤独感也就罢了,事实上,它还有可能一不小心要了你的小命。
美剧《我是传奇》里有一句台词:“死亡并不可怕,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活得孤独,和死得不被牵挂。”说的就是孤独最极端的状态——孤独死。
孤独死,更像是一种“双重死亡”。它把两种可怕的力量重叠相加了起来。不仅孤独地活着,还要带着这份孤独离开这个世界。
2015年11月,湖北省黄石市一名离休干部被发现在家中死亡,此时距离他去世已经6年。这名男子生前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一直独居。
在中国,像这样死后很久才被发现“孤独死”的案例,正在逐渐增加。
据统计,我国失独老人已经超过百万,每年增加失独家庭7.6万个,到2050年,临终时身边无子女的老人可能达到7900万。
3000万以上的年轻男子也会逐渐衰老,多数将在无妻无子的空巢孤独中终老。
这不是个恐怖故事,而是我们正在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因为丁克、失独、丧偶,未婚率、离婚率的上升,个人主义思想的蔓延,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意识的淡漠,以及不断增加的经济压力,“孤独死”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2、孤独,为何对人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呢?
早在100多年前,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就曾在《走出孤独》书中指出:孤独,是各种心理疾病和性格缺陷的温床,孤独的背后潜藏着人对世界的失望、疏远、冷漠和敌意。
他认为,长期的孤独,是一种人生的毒药。长期的孤独可能使人更容易患上各种身心疾病,比如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由于缺乏社会支持,无人理解和关心,当他们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时,容易进入恶性循环。
甚至有研究者发现,长期孤独给身心健康带来的伤害不亚于吸烟。孤独可能导致自杀倾向和行为、敌意、攻击行为和睡眠障碍等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很多研究表明,孤独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包括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根据2015年春天发表的一项研究,孤独可能将一个住院病人死亡的可能性拔高26%,这一效应与肥胖症造成的健康影响相当。
更让人无奈的是,在如今这个社交网络的时代,孤独是会传染的。现在有个流行词,叫“网络外向”,说的是很多人在网上聊得热火朝天,在现实中见面却沉默寡言,只能尬聊。
这种线上活跃,线下落寞的生存状态,就是孤独,其背后就潜藏着对对真实世界的排斥,这是很多人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心理根源。
当一群孤独的人聚集在网络上,这种缺少现实基础和情感联结的孤独状态就会在社交网络中传染开来。
3、现代人的孤独真的无药可救了吗?
阿德勒认为,孤独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意味着孤独的人就一定缺乏社交能力。
他们可能只是没有,或不想把这种能力用出来。事实上,孤独的人可能更擅长社交——他们更擅长“察言观色”,更知道如何吸引他人,对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微妙的关系往往也看得更为清楚。这可能是因为孤独的人会花更多的注意力在这些情绪的线索上,因为他们渴望找到人际间的联结和归属感。——这无意间训练了他们的人际解读能力。
孤独的人之所以孤独,并不只是他们因为缺乏社交技能,而是因为缺乏社会感。
所谓社会感,是指关心他人,希望和他人建立一种和谐关系的社会感情。狭义地说,社会感就是爱的能力。当一个人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这种爱的能力的发展。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是溺爱或漠视,这种爱的能力就会严重受损。爱的能力受损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无法正常地和别人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无法与别人产生健康的情感联结,哪怕是身处热闹的聚会,孤独感也会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那么,作为成年人,我们该如何对抗已经形成的孤独感呢?阿德勒这位智慧老人给出了几点颇为有效的方法:
挑战消极的自我看法
由于童年生活经历的影响,很多长期孤独者都对自我形成了一些负面看法,认为自己不被他人接纳和喜爱,所以不愿走出去和人接触,严重的甚至会把曾经和他人的一举一动都当作是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别人一声咳嗽、一个眼神、一次心不在焉,他们都觉得是对自己的蔑视和贬低。停止这种胡思乱想,从更现实的视角去认识自己。
找出自我挫败的行为。
孤独者有了消极的自我看法,在生活中遇到社交情景时可能产生自我挫败行为。这是对人际交往的缺乏自信和掌控感时的替代行为,“既然我知道我不善社交,那我还是别和他打招呼了,避免尴尬”。有时候,我们就是因为害怕在人际相处中出现错误,所以不去行动。
深化情感联结
阿德勒提到,当我们有能力将对方不能承受的情绪情感,转化为对方能够承受的情绪情感,并反馈给对方的时候,我们和他人就产生了情感联结。
比如,当一个人怒气冲冲地向你走过来时,你温和平静地告诉他:“你看起来好像很生气。”这样命名对方的情绪,以一种我们熟悉的情绪词汇去准确找到对方的感受,对方就更有可能识别它,从而控制它。这时候对方更有可能会告诉你:“是啊,我特别生气,因为……”而不是直接冲到你面前跟你拍桌子。
在人际交往中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有助于深化和他人的情感联结。
事实上,面对孤独,我们并没有一种普适的解决公式。阿德勒也只是提出了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培养社会感。事实证明,这个原则真的很有效。
马克·鲍尔莱恩曾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而阿德勒会说,成熟的第一步,是先找到你身上那1%的对别人有意义的事情,只有这样,你才会享受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尽管那些事情对别人毫无意义,只对你自己意义重大。
没错,当你学会让自己的存在对他人变得更有意义时,你会一点一点地扩大自己存在的意义,你的孤独感也就随之而消失了。这,就是阿德勒走出孤独并的秘诀,也是给孤独的现代人的真诚忠告。
左岸记:走出孤独,首先要分清哪些孤独是不好的,哪些孤独又是必需的。走不出孤独的人往往是自己为自己做了设定,设定自己很喜欢孤独,在孤独当中非常享受。“既然我不善社交,那我还是别去了,避免尴尬”,就是这样的不断自我暗示,让自己退回封闭的自己。其实可以中和一下,走出孤独,并不是要让自己变成交际花,而只是正常地去表达自己,让自己存在的意义更加广阔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