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A股主板指数十多年来上上下下,最终回到起点,二级市场投资者大多亏损累累。此时,一份关于A股“涨十倍”个股数的统计引起了不少行家的热议。此统计把时间设定从200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统计结果显示,期间A股产生了857家十倍股,剔除部分数据不全及异常值,剩余851家,其中50倍以上有26家。
咋一看统计结果,A股似乎是“遍地黄金”:沪深两市总共才2000多家上市公司,竟然有800多个股票曾经“大涨十倍”。A股岂不是真正的机会之地?只要用心参都可以把握住致富?
然而,笔者身边不乏与股市同成长的专业投资人以及长期在市场摸爬滚打的民间高手,但他们也竟无一人在统计的相关期间内曾经成功把握哪怕是其中一个股票而令资产“大涨十倍”。
那么, 股票“涨十倍”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令投资者错过“涨十倍”的机会?以后还能把握同样的机会吗?
首先,让我们仔细观测了解一下“涨十倍”背后的一些逻辑吧:
1)因市场心态改变而导致估值的大幅提升。研究发现,这些十倍股中有75%是因公司估值上升而推动,估值上升的起点是在2005年中旬,那刚好是一轮大牛市的起点。其中有217家公司短短3年股价就冲上了10倍。这就验证了大牛市到来的时候,就好比“遇上了台风时,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的道理。试想想,当时上证指数由1000点涨到6124点,涨幅达6 倍。其中一些股票弹性高一点,蹦到10倍是一点不稀奇的。当年银行、券商、钢铁、地产等周期性蓝筹股票的大幅上涨同属于这一逻辑。
顺便提一句,笔者自己在2005-2007年间因持有50ETF和180ETF等指数基金也获得了4倍多的回报。不少人读到这可能会笑话,你离十倍远着呢。其实,又有谁事先能预测上一轮牛市如此的疯狂呢? 至少4倍多的回报是做到了,而且我感觉满足了。您呢?
2)因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而导致股价持续上涨。事实上,在史无前例的2005-2007牛市之后,股市总体持续反复下行,但也有500多个股票在几年间陆续达到最高价,实现“涨十倍”的收益。显然企业本身经营能力的持续提升是这些股票在穿越牛熊之间“涨十倍”的最终决定因素。名牌白酒、传统名药、医疗设备、电商云商等行业是诞生这些公司的“温床”。
3)还有一些其他常理难以解释的逻辑。激情燃烧的创业板中诞生许多“涨十倍”的股票,其中不少(如手游、参股银行等“无厘头” 概念)短短一两年就逆市上涨过十倍,但是年报业绩却证明了高成长只是个传说。这种令人看不懂的上涨逻辑,只能归功于参与者“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动物精神了。
分析过了过去大涨的逻辑,是时候探讨如何把握相似的未来机会了。
第一种逻辑在今后重演的可能性不大。虽然目前国内股市的周期性蓝筹股的估值甚至明显低于上一轮牛市起点的2005年,但是,当时国内GDP高速增长由大规模投资带动,周期性行业的盈利能力总体上以两位数增长等的“好日子”难以在重复了。今后,国内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是以速度放缓、结构调整为主调的。指望周期性行业蓝筹在下一轮上升周期中在重拾“涨十倍”的辉煌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过,等到市场转势的那一天,市场心态的改观也一定会提升估值,目前5倍的市盈率显然是过低的,如果重估为10-15倍,即使盈利能力0增长,也意味着股价2-3倍的涨幅。至于对这样的收益率是否满意?那就见仁见智了。至于何时市场才能转势?蓝筹的估值何时才能提升?笔者认为,要等IPO注册制能真正实行了。何时能真正实行?那就看证监会的了!
第二种逻辑中,我们需要把握结构转型的主线。看哪些行业在将来更多地得益于结构的调整,看哪些行业内公司业绩的更有机会持续增长从而成为催生“涨十倍”股的新沃土。笔者倾向于医疗、保健、医药、消费、文化、娱乐等行业。因为人口老龄化,医疗保健支出较大,增长由生产驱动转向消费拉动等大趋势是基本确定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消费类行业中,名酒类公司的当前估值极低,已充分反映业绩下滑的预期了,白酒作为千年国粹是文化的一部分,今后被淡化的可能性为零。而且,国内企业目前还缺乏真正的创新能力,技术上的优势更是多在于国酒、国药等国粹上。
至于第三种逻辑,看不懂,抓不住。那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就不必费心了。
研究还表明2000年至2013年“涨十倍”的800多个股票中,三分之二需要持股3年以上实现上涨十倍的目标,超过一半需要持股5年以上才能实现“涨十倍”。如果您是以追逐短期差价为目的买卖股票,那么很抱歉,我得告诉您,你一定没机会把握“涨十倍”的机会的,甚至连2-3倍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要在前述两种在未来的可捕捉大涨的股票并控制好风险,有以下两个前提是必须的,那就是:买价足够低。而持有时间足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