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既要投资人自担风险,又扭捏不告诉投资人募集资金的具体投向,难道是“别管我拿钱干嘛去了,反正赔了我不负责”的意思?
从2012年华夏银行嘉定支行代销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到渣打银行[微博]、花旗银行、平安银行等外资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频频曝出大幅亏损,热衷于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人已经对中小银行的产品有所谨慎。
不过,五大行也未必就是“保险的选择”。前不久,有媒体曝出工商银行的一款名叫“2007年第1期基金股票双重精选人民币理财产品”发售5年来一直没有赢利,反而亏损43.8%。争论焦点聚焦在这款理财产品的投向。报道称,此款预计募集规模为100亿元的理财产品因为投资了深陷资金泥潭和高管“跑路”丑闻的超日太阳股票收益信托计划才导致如此大的亏损。
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杨再平[微博]接着站出来辟谣,“经核实,此理财产品并未投于任何与超日太阳资金信托计划(查询信托产品)有关的资产。”工行官方也否认与超日太阳的直接关系,但并未回避该产品巨亏的事实。如此亏损,引发很多投资者对五大行理财变成“夺命金”的担忧。
那么钱到底投向什么了?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读?真实情况往往是,理财产品说明书上没写明白,客户经理也讲不清楚。拿工行的这款理财产品来说,看产品说明,只知道它是一款开放式、类基金型理财产品,投资顾问是广发基金[微博],投资范围是“通过中融国际信托公司成立的信托计划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上市公司股票,也可进行新股申购、债券和其他货币市场投资工具等投资”。除了这些笼统的说法,并没有具体方向和投资比例的规定。
经查,这款理财产品的确是工行自主发行的,但却借用了中融信托信托产品的股票投资账号操作,所以并不是所谓的风险较高的银信合作产品。在工行的内部评测中,该产品定位为进取型(PR4)理财产品,目标客户为成长型、进取型高净值客户,但其销售的起始资金仍为5万元。个人投资者压根儿看不懂产品书上笼统的投资方向,更别提自主判断风险大小。加上销售人员避重就轻、片面强调预期收益率数字,投资人认为把钱托付给五大行打理会更安全,糊里糊涂就下单了。
工商银行这款同类别产品还有另外两期,其中2期浮亏19%,3期还略微盈利。该产品之所以亏损巨大,从年度报告来看是操作策略失误,在熊市中减轻基金配置而加重了股票的比例。如2012年第一季度产品中基金的配置已经降为0。但有多少投资者会跟踪这些产品的配置信息,以此来判断风险?
所以,一方面,随着监管层面叫停银信合作产品、规范理财产品销售业务,2013年银监会严格监管理财产品设计、销售和资金投向等政策,让理财产品销售方的信息披露越加规范和尽责;另一方面,作为个人投资者,也要意识到理财产品毕竟不是纯储蓄,是投资就该有风险意识。具备必要的金融知识以弄清产品类型、投资方向,并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或咨询第三方投资顾问。
记住,光看大行招牌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