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管理资讯公司埃森哲曾在一份报告中预测,到2020年的美国,传统银行将失去35%的份额,四分之一的银行将消失。畅销书《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在一次演讲中也谈及,“二十年内,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会消失。”
外国的预测放到中国,这些是不是危言耸听?
最近4个月,中国各大银行共关了326个银行营业网点。刚刚过去的1月份,仍然没停下脚步,关门数量已超过22个;
2017上半年,仅仅四大行员工总数就比年初减少了超2.5万人;
平安银行2017年大裁减员6600人,减少17.87%;
没错,中国的传统银行业正在快速萎缩。
银行业一直被认为是最为稳健的和保守的行业,银行工作也被人们长期视作金饭碗,但是它今天却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金饭碗分分钟变瓷饭碗,一打就碎。
银行共有六大块业务,而在今天,这六大业务无一例外遭到巨大冲击。
这六大业务分别为:
1. 负债业务,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部门。
2. 资产业务,即贷款部门
3. 中间业务,即支付和理财产品部门
4. 网点服务,银行在全国全世界各个地方的网点。
5. 信用卡业务
6. 银联,即各个银行之间的沟通机制。
首先是负债业务受到巨大冲击。负债业务就是各种活期、定期的存款。互联网对这一块业务的冲击之大可谓颠覆性。2013年6月,阿里巴巴推出了余额宝,当时的利率达到7~8%,相比银行的活期利率0.35%,优势极为明显,推出5个月后吸金超过一千个亿,8个月后成为中国最大的货币基金。后来腾讯的理财通也相应推出了类似的产品,抢占市场。从此,互联网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通过互联网产品来存钱、理财成了广大中国民众的习惯,这极大的蚕食了银行的负债业务,活期及定期存款利率已然形同虚设。
第二是资产业务,即个人和企业贷款遭到极大挑战。P2P网络贷款平台的方兴未艾已经让银行业风声鹤唳,BAT三大巨头也纷纷进入借贷市场。除了我们熟悉的阿里蚂蚁借呗、腾讯的微粒贷,还有针对企业的大额贷款产品,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切分这块蛋糕。
中间业务,主要是代理支付和第三方理财的前景也不容乐观。这一部分一直是银行相当赚钱的业务,然而现在已经有了大批非银行的支付公司来抢这一块蛋糕。其中最突出的莫非于阿里旗下的支付宝,和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微信支付)。现在几乎人人都在使用这两款产品来做平日的支付,买理财产品往往也在手机上完成,很少再去银行购买理财。基金公司绕开银行,直接在互联网上销售理财产品已成风尚,此举甚至得到了证监会的支持,银行的中间业务受到极大的冲击。
密布于全国城乡的银行网点,从来都被视为银行最重要的竞争资本,现在却成了银行的累赘。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它甚至被认为是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的“最后的防线”,因为中资银行的网点众多,遍布整个中国,远超外资银行。然而随着互联网势力的入侵,用户的操作已经大量通过手机完成,亲自去银行办理业务已经越来越少。每个网点在支付高额租金、员工薪酬等成本的同时,却在服务越来越少的客户,逐渐从银行的竞争资本变成最大包袱和“负资产”,这也是为什么大批的银行员工被裁或者被迫转岗的原因之一。
信用卡的命运同样悲催。在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虚拟信用卡”后,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遭到巨大的冲击,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阿里的蚂蚁花呗。花呗的异军突起快速抢占了线上支付的市场,甚至在线下也可以使用,这让不少银行都有些担心信用卡将会被蚂蚁花呗取代。传统信用卡不仅申请过程麻烦,还要付出巨大的人力和推广成本,而虚拟信用卡甚至连制卡的成本都不需要。
最后就是银联大势已去。银联公司成立于2002年,由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及造币公司为主要发起股东,在国内的垄断地位让银联的日子过得“低调且滋润”。可是,当互联网移动支付成为主流之后,人人都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时候,这个昔日的支付巨头被迅速边缘化,即使后来推出了银联云闪付二维码支付加入移动支付大战,却已无力回天。
盘点了以上我们发现,银行的六大业务无一幸免,全部遭到来自互联网的巨大冲击,银行再也不能“躺着把钱赚了“。其实不只是银行业,随着科技的发展,任何行业都可能受到时代大势的深刻影响。我们如何看清趋势,不去顽固的坚持保守的观念,顺势而为才能在时代大浪淘沙的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