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基金经理擅长“量化”,手上管着好几支基金,最近一年的成绩都很不错,收益超了沪深300指数好几倍。
基金优劣先不论。
有趣的是,除了讲量化策略,这位基金经理也大致透露了下,自己是怎么给家里人管钱的。
1.
首先必不可少的,是房。
有恒产者有恒心,房产既能居住,又能向银行低息借钱,抵御通胀,是份好资产。
当然,前提是你要买得起...
...
第二个是保险,主要买的是海外人寿保险。
对于家庭的经济支柱来说,保险是最不可缺少的。重疾险、意外险是最基础的;如果担心万一离世、家人生活变差,也可以买份寿险;
手头再宽裕一些,就可以考虑“继续升级”。
为了保全、传承财产,高收入人士还会花巨资去配置大额保单。或者是像这位基金经理一样,去海外买保险。
当然,前提是选择一个稳定成熟的市场。比如美国、香港、新加坡...
2.
第三个配置,是长期定投基金。
基金经理的孩子还小,定投的目标是存教育金,所以把定投区间设定为十几年,每月投一点,到上大学为止。
选哪种基金呢?
他选的是稳健的路子:
指数为主,搭配着来。如沪深300搭配一个中证500,又或者加入一个创业板指数。
投资目标是年化15-20%。超过了25%就卖一些,把仓位降低。或者隔一段时间做个轮动,卖掉高估的、买入低迷的。
这样坚持十来年,收益的雪球就慢慢滚起来了。
这样的好处很明显:
钱是十来年后才用。在十几年的时光里,只要国家在发展、指数向上,定投是一定有得赚的,根本不用担心中间的波动,低迷时反而是机会。
除非你中间急用钱。
那应急的钱该怎么打理?
买货币基金、买短期银行理财、买互金...类似这些变现又容易、风险又小的理财。
3.
如果是给爸妈存养老金呢?
收益目标可以设定得低一些、时间短一些,收益比银行理财高一些就可以了,达到目标就赎回。
毕竟父母年纪大了,用钱的地方多,未必能一等十几年,而且对风险会更敏感,也接受不了太大的亏损。
Ps.
难道不应该更惊险、更刺激、更有技术含量么?
倒真不一定。
本身做投资的人,工作已经非常刺激了,足够发挥才华;而且工作收入丰厚,完全没有必要再用自己的钱去冒险、去折腾、追求什么十倍股、百倍币、财务自由。
而且呢...
说句实在话,越是了解金融圈子,却能品出世界的复杂来。它的基调不是黑也不是白,而是灰色的,暧昧不清的灰。
在金融表面的秩序良俗下面,是一套复杂地、利益驱动的丛林法则。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门靠得住的手艺最重要。手里有点余裕,买个房子、上个保险、做个定投、赚点社会主义发展的小钱。
安安乐乐、家庭幸福,就挺好。
富贵险中求,而大部分人只会变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