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价值投资”的边界是可大可小的,老老少少都能讲出几句价值投资的名言来,基金名称里也经常用“价值”这个词,比如指数基金里就有沪深300价值,中证180价值,中证价值。主动基金里说法就更多了,如“价值发现”,“成长价值”,“价值成长”,“积极价值”等等,实在五花八方,让人难以分辨。
基金经理们很多也爱说自己是价值投资,反过来想如果是靠听消息或者割韭菜也不好意思明说,那就都混进价值投资队伍里好了,尤其是17年以后,谈价值投资简直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我还看到过基金经理当双面人的,下面这位一边劝普通投资者“建立价值投资理念”,一边自己管理的基金换手率常年超过300%甚至500%,相当于一个季度就要把全部股票换手一遍,孔夫子说“己不所欲勿施予人”,为啥自己搞博弈却又要劝散户做价投呢?这种混淆视听的做法更加大了投资者了解价值投资理念以及自己所基金投资情况的难度。
有段时间我听到“价值投资”这四个字都有点烦了,感觉价值投资成了一个政治正确的空洞词语,但价值投资又是对一个做投资的人来说无法绕过去的话题,很重要,我现在终于是回过味来了,“价值”一词在做量化投资和主动投资中指代的含义差别很大,“价值”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指代以下四种投资策略:
1)深度价值
这是最经典的“价值投资”,是格雷厄姆在大萧条后提出,深度价值的原理不复杂,买入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资产,等待均值回复,判断哪个股票的价格显著低于其内在价值,价格是客观的,而内在价值是主观的,深度价值者拒绝为质量付出代价,深度价值者的投资范围包括没有护城河的公司,遭受严重业务问题的公司甚至是破产的公司,深度价值投资专注于当下,是股票投资中最保守,最逆势的策略。
格雷厄姆雇佣的自己另一名不如巴菲特出名的学生沃尔特·施洛斯始终坚持老师传授的方法,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判断公司质量,一直不顾质量购买廉价公司。在1955年至2002年期间,他管理的基金费后年复合回报率达到15.3%,期间累计回报率达698.47倍。施洛斯曾经投资过一家叫克利夫兰悬崖的公司,他不是想投资钢铁业,而是看了这家公司的库存后决定买他。
国内邱国鹭很明确定位自己是深度价值投资者,对估值的要求比较高。他强调便宜是硬道理,邱国鹭说他买很多东西,大家都觉得是传统产业、夕阳产业、已经很成熟,没什么意思,没什么变化。但只要买入的估值够低,一样可以赚钱。
2)成长价值
巴菲特在实践中逐步将格雷厄姆的“古典安全边际”理念发扬光大,又与费雪成长投资理念相结合,形成了现在被称之为“成长价值”的方法,巴菲特根据股票作为公司的整体潜力来选择股票。巴菲特长期持有这些股票,但并不寻求资本收益,而是拥有能产生收益的优质公司的所有权。当巴菲特投资一家公司时,他关心该公司作为企业的盈利能力。国内陈光明投资理念也经历过类似转变,先做深度价值,再一半一半,最后偏向成长价值,陈光明在一篇发言中谈到,和深度价值相比,成长价值的投资方式中,价值的不确定性更大。深度价值投资中,价值确定性高,但变现的不确定性大。
标准的成长价值者国内如东方红的林鹏,东方红睿丰历史上的持仓买的都不是估值最低的股票,而是挑不同行业盈利能力好的股票长期买入持有,调仓不频繁,立讯和海康从14年一直持有到19年,这就是典型的成长价值的做法。
3)合理价值成长
简称GARP,英文Growth at Reasonable Price,中文语境下有时被缩写为“价值成长”,成长型投资者认为成长性是企业价值的主要来源,价值型投资者认为价值主要来源于现有资产、利润和现金流,GARP策略属于中间派,两头都顾一点,核心思想是以相对合理的价格买入成长性较高的股票,在股票的价值和成长之间获得平衡。该策略的代表人物是彼得林奇,林奇擅长使用PEG估值法,也就是考虑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他曾经利用该方法在1977 至1990 的十三年间,创造了年平均收益率高达29%的投资传奇。
国内明确做GARP策略的基金经理也有不少,典型的如嘉实的洪流,洪流认为GARP也就是国内投资者所谓的“风险收益比”。他把GARP策略的优势总结为“三好”:好行业,好公司,好的买入价格。
4)价值因子
量化投资和smartbeta指数中价值因子是应用最广泛的因子之一,多因子研究的祖师爷Fama和French在1992年把账面市值比,也就是PB的倒数用作评价“价值股”的标准,把估值水平高的股票定义为“成长股”,资产是否实在,内在价值多少,或者说资产是现金还是可能跑路的扇贝,这就不是价值因子关心的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价值”有了一个清晰的标准,可以对历史作回溯研究,容易发掘市场系统性的错误定价,因子投资在华尔街大行其道,价值因子在国内市场过去也很长时间保持有效,坏处是忽略了对个体企业内在价值的研究,按照原始的因子研究方法价值股涨多了就被定义为成长股,因果关系被完全颠倒过来了。额外一个负面影响是“价值”这个词又进一步被玩坏了,格雷厄姆关注的是企业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是主观的,价值因子对价值的标准则是客观的,是内在价值的一张快照,两者出发点大相径庭。当然量化投资者也在不断改进衡量“价值”的准绳,我们拿一只主流的smartbeta举例来看,沪深300价值,衡量价值就是股息率、市净率倒数、市现率倒数、市盈率倒数这四个指标,综合起来评判“价值”,四个指标都作了标准化处理,对结果影响力一样大。最后取沪深300里得分最高的前100只股票,构成沪深300价值,价值股和成长股不再是非此即彼的,留出了缓冲区。
价值因子能多大程度上把深度价值中有效且可复制的工作挖掘出来对自身进行合理化,是量化投资和今后smartbeta挑战主动管理的地方。
1)深度价值:买特别便宜的死鱼,做猫粮都挣钱
2)成长价值:养持续产卵的活鱼,卵卖了养更多活鱼,鱼别死
3)合理价值成长:买有长肥潜力的鱼,不停看市场里鱼的性价比
4)价值因子:买便宜的一篓鱼,不计较死活,大面看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