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志是记载某地众山或一山名胜、沿革、游踪、题咏的专门性志书;寺志则是记载某地寺院或某一寺院之沿革、建置、景物、名胜、法系、诗文的专门性志书。山志、寺志依其所记载之对象,皆可分为总志与专志。总志是记录某地众山或寺院的志书。笔者不揣谫陋,对山寺志文学文献的价值与局限做一浅探以求证于方家通人。
一、山寺志书中王安石佚作
对于王安石诗文佚篇,前贤时彦已有采掇辑考。清人劳格、陆心源,日人岛田翰等已著先鞭,①今人来云、刘永翔、张弘泓再作增补,蒐罗已富。来氏辑得诗15题16首,断句1题4句,词1首,文26篇;②刘、张二氏辑得27题29首,断句18句。③近汤江浩作《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对前人所辑诗作又做考辨,辑得前人未收之诗题7题,断句6句。④而浙江宁波地区山、寺志中也有王安石佚诗数首。
王安石于庆历七年(1047)至皇祐二年(1050)任鄞县令,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荆公亲札诗”条载:“荆公尝任鄞县令。昔见一士人,收公亲札诗文一卷,内有两篇,今世所刊文集无之。”⑤知王安石任鄞令期间,诗文未收入全集者尚多。王氏任鄞令期间,曾遍游宁波地方名山寺庙,与僧人多有往还,天童、雪窦为当时著名大刹,而普陀山亦为当地名山。笔者于《天童寺志》、《雪窦寺志》及《普陀山志》拾掇王安石佚诗数首,兹胪列考证如次:
(1)《春日过天童寺》:
山山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
(2)《天童寺虎跑泉》(笔者拟题):
供厨煮浴方成沼,转磨鸣春始到田。还了山中清净债,却来人间作丰年。
此二诗皆见于清人闻性道、释德介所撰《天童寺志》卷一《山川考》。⑥前一首又见于汪源泽修、闻性道(康熙)《鄞县志》卷五,⑦(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寺观五”亦载此诗,题作《春日过天童寺》,⑧清人屈服《弱水集》卷八《天童寺杂诗》下自注曰:“王安石《天童寺诗》: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擎出梵王宫。”⑨后一首未见于其他文献,笔者据《天童寺志》拟题。
考天童寺在鄞县东60里,王安石任鄞令时与天童寺主持瑞新交游甚欢。王氏《书瑞新道人壁》:“始瑞新道人治其众于天童之景德,予知鄞县,爱其材,能数与之游。”⑩《鄞县经游记》记其庆历七年(1047)十一月,“游天童山,宿景德寺,质明,与其长老瑞新上石,望玲珑岩,须猿吟者久之”。《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云:“若通之瑞新、闽之怀琏,皆今之为佛而超然,吾所谓贤而与之游者也。”(11)王安石又有诗曰《答瑞新十远》,(12)由此足见王安石与天童寺瑞新交游之密切。故以上二诗当为王安石游天童寺时所作。
(3)《登二灵山》:
海上神仙窟,分明作画图。山云连太白,溪水落东湖。
路觉行边断,亭从僻处孤。直教殷处士,城市迹全无。
此诗见于闻性道、德介《天童寺志》卷九“辖丽考•二灵山”,作者为“荆国王安石”(13)。然据笔者考证,这诗非王安石佚作。何以言之?检明初乌斯道《春草斋集》卷三,亦收入此诗,题作《题扇头山水赠殷本初》。(14)此诗中“分明作画图”一句与诗题中“题扇头山水”相合,而“直教殷处士”一句中之“殷处士”,当即为诗题中之“殷本初”。而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九亦将此诗归于乌斯道名下,(15)故此诗为乌斯道所作当无疑问。《天童寺志》卷九“辖丽考•二灵山”下亦收录乌斯道《二灵山》诗,疑作者处理材料时因混淆而致误。
(4)《观瀑》:
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挂丝,暎日还成五色文。
释行正《雪窦志略》收录此诗,题王安石作,(16)行正、行恂《雪窦寺志》卷九下亦加收录。(17)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一收录,题作《千丈岩瀑布》,(18)《全宋诗》据《四明山志》收录。(19)
然明朱谏《雁山志》卷四载王健《龙湫二绝》,其一曰:“万叠盘桓寻雁宕,千寻飞洒对龙湫。雷霆地激澄潭起,河汉天回绝壁流。”另一诗曰:“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暎日还成五色文。”(20)与《雪窦志略》所收王安石《观瀑》诗全同。然则,此诗果为何人所作,朱谏之记载是否可信?
王健,字伟纯,永嘉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曾任南京光禄寺少卿,有《应制录》、《鹤泉集》,卒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21)朱谏(1455-1541),字君佐,号荡南,弘治九年(1496)进士,曾任吉安知府。著有《荡南集》、《雁山志》。二人时代相接,而据焦循《国朝献征录》,王健曾为朱谏撰写行状,(22)则知王、朱二人交谊不浅。王健《吉安府知府朱先生谏行状》亦云:“荡南朱先生讳谏,字君佐,荡南其自号也……著有《学庸图说》、《李白诗注》、《宋史辩疑》、《诗评》、《雁山》、《江心》二志。”则知王健曾阅朱谏所撰《雁山志》,若《雁山志》所收自己之诗有误,王健当能知之。由此可见此诗为王健作,非王安石佚诗,《雪窦志略》、《四明山志》、《全宋诗》俱误。
(5)《游洛伽山》:
山势欲压海,禅宫向此开。鱼龙腥不到,日月影先来。
树色秋擎出,钟声浪答回。何期乘吏暇,暂此拂尘埃。
此诗见于明周应宾《普陀山志》,题曰:“宋王安石”(23)。元冯福京(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六“名宦”条亦曰:“王安石,往宋皇祐元年知明州鄞县事,尝捧郡檄至此,《题回峰寺》诗云:山势欲压海……熙宁四年入相,封荆国公。”(24)《全宋诗》据《昌国州图志》收录为王安石佚诗。(25)
然宋人刘昌诗《芦浦笔记》卷十“回峰院留题”条:“‘山势欲压海……暂得拂尘埃。’右文康王公所赋。公讳英庙同字,字晦叔,尝宰定海县,景祐中为执政,开禧丙寅(开禧二年,1206)商逸卿得隶古遗墨,刻于县治愿丰亭。”(26)刘昌诗,绍熙、嘉定间人。宋人趙與虤《娱书堂诗话》亦云:“王文康公曙,字晦叔,尝宰定海县,赋回峰院诗云:山势欲压海……商逸卿得遗墨刻之。”(27)趙與虤为宁宗时人。刘、赵二人皆为南宋时人,距王安石、王曙时代不远,而所据又为遗墨、石刻,当不误。又《延祐四明志》卷十八载:“正觉教寺县西北六十四里……文康公王曙咸平中以著作佐郎宰邑,诗云:山势欲压海……暂得拂尘埃。”(28)由此可知,此诗应为王曙之作,《普陀山志》或承《昌国州图经》而误。
二、山寺志的文学文献价值
古代著名寺院多有藏书之所,(29)寺庙藏经阁中常有名公巨卿之诗作题跋,而寺庙之中崇碑巨碣在在多有,其碑铭题记也往往出自大家之手。修志者为彰显本寺之地位,常将寺庙所珍藏之名公墨迹及碑铭收入志书,这些墨迹、碑铭是山寺志中最具价值的文献。如行正《雪窦志略》卷二收录有宋太宗于淳化三年(992)二月一日,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四月,宋仁宗于景祐四年(1037)十一月廿七日颁赐于雪窦寺的三道敕谕。(30)此三文皆未见《全宋文》,或即为寺院中所藏墨迹。行正、行恂《雪窦寺志》卷六祖塔下所收禅师塔铭,如宋代娄寅亮《觉印荣禅师塔铭》、楼扶《大歇谦禅师塔铭》,皆不见于《全宋文》。(31)另如明杨明《天童寺集》卷二所收元危素《朝元阁记》,也不见于危素文集《说学斋稿》及《危学士全集》。(32)这些塔铭碑记或即据寺庙碑拓录文。
概而言之,山寺志中所收文学文献有以下价值:
1.辑佚价值
如前所述,山寺志中部分文献来源于寺庙所藏墨迹、名人题壁之作及石刻碑记,其中有不少文献为其他总集、别集所阙载,可作辑佚之用。如:
楼异(?—1123),字试可,为宋代名臣楼钥祖父,《全宋诗》第二十二册仅据(乾隆)《河南府志》收《嵩山二十四咏》组诗及断句一,(33)而明郭子章《阿育王山志》收楼氏《游育王寺》诗三首及题记跋语:
余倾年同舒公中丞出东城,驭小舟,至宝幢市中。以蓝舆至,行未数里,入阿育王山。谒大觉禅师,留蒙堂十有五日。琏时已年老,不复作诗,但夜坐禅,谈诗皆余倡而舒公和也。
其一:涧底无尘猿捉月,云间有路客吹箫。诗禅可但双能妙,人境须知两已超。
其二:尘世光阴自若川,鄮山遗塔故依然。平生有意莲花社,此地相逢柏子禅。
其三:百纸云烟瞻御墨,一奁冰玉玩灵泉。无端尚省来时路,忽似溪翁转钓船。
后有跋语云:
凡庚酬五十余首,集中往往有不录者。迨至三十四年,余守乡邦,遵承御笔,赐镇水神符,于定川之宝山海洋。有巨鱼出迎,高数丈,其大如船,鳞角照日,观者千余人,事闻朝廷。日游广利宫,谒渊灵祠,躬礼三井,遍历山川栋宇,一一如昨,追叹三贤之不见。欲之天童,以雨作,下山。宣和庚子仲春四日,鄮山楼异试可题于明月堂。(34)
由此可见,此三诗原题于阿育王广利寺之壁,寺志或依之录文。上文所言之“舒公”为舒亶,而舒氏有《和楼试可游育王》,(35)可证此三诗确为楼异所作。另如《天童寺志》载张商英《访二灵》诗,云:“昔年二虎归何处,今日当门一片湖。识取湖光与虎迹,高风肃肃万年孤。”(36)《全宋诗》亦未收录。
2.校勘价值
山寺志中所载文学文献,除辑掇佚文之外,还可用于诗文字句之校勘。如: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剑南诗稿》卷一有陆游《和曾待制游两山》诗三首,其一为《题育王明月堂》,另二首为《题天章山宿鹭亭》、《题天章山更幽亭且以未到玲珑为恨》。(37)检《天童寺志》卷二收入陆游诗二首,一题《宿鹭亭》、一题《更幽亭》,与《和曾待制游两山》中后二首相同。然则,陆游所游之山究竟为“天章山”,还是“天童山”?
按《和曾待制游两山》前一首为《题育王明月堂》,育王即阿育王山,在宋明州(今宁波)境内,既言游两山,两山距离当不太远,而天童山正在明州之鄞县。再考《天童寺志》卷二“建置考”载:“亭曰宿鹭、曰更幽。”(38)知天童寺内有宿鹭、更幽二亭;同书卷一“山川考”曰:“崖之显者曰祖印,在寺西北。岩之奇者曰玲珑,峙寺西南。”(39)知天童山有祖印、玲珑二岩。由此可见,天童山之景物建筑与《和曾待制游两山》中后二诗诗题正合,陆游所游之山为“天童山”而非“天章山”,文渊阁四库本《剑南诗稿》因形近而误。
又郭子章《阿育王山志》卷十收唐人于季友《赠处士范的育王书石》,此诗孙望《全唐诗补逸》卷七虽已据《金石萃编》等收录,然其中有阙文,如“□(赵绍祖《金石文钞》卷七作‘云’)天书梵□”,一句中有二阙文,然《阿育王山志》作“雪天书梵字”,可补出此二字。(40)
再如《全宋诗》收录徐文诗一首《题雪窦和尚亲书偈卷》:“老子休去歇去,遗墨今传古传。□见本来面目,不离堂处湛然。”(41)《雪窦寺志》卷十“名公题跋”亦收有此诗,作:“老子休去歇去,遗墨今传古传。相见古来面目,不离当处湛然。”(42)末一句,《全宋诗》作“堂处”,而《雪窦寺志》作“当处”。当处意即本处、就在那个地方。
三、山寺志文学文献的局限性
虽然山寺志中的文学文献有较高的价值,但不可否认,许多山寺志所据为二手资料,加之山寺志的编撰者水平参差,故错谬疏失亦复不少,约而言之,有如下数端:
1.误题作者
如上所考,
《天童寺志》、《雪窦寺志》中所收王安石佚诗5首,而其中3首可考为他人之作,山寺志书误题为王安石诗。其他误题作者之例亦复不少,如: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十二“忠清庙”条收宋王偁诗:“朝驱下越坂,夕饭当吴门。停车访古迹,霭霭林烟昏……因之毛发竖,落叶秋纷纷。”(43)而《全宋诗》将此诗作为王禹偁逸诗收录,并注云:“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十二作王偁诗,疑脱禹字。”(44)处理稍显草率。按:此诗又见于明王偁《虚舟集》,作《题吴山伍子胥庙》,(45)再见于解缙《文毅集》,作《吴山伍子胥庙》。(46)然则,此诗究竟为何人所作,宋王偁、明王偁、解缙抑或王禹偁?
笔者认为此诗当为明人王偁所作。何以言之,第一,明王偁、解缙二人交好,同为撰修《永乐大典》之正、副主裁,二人唱和颇多,诗作互相误收是可以理解的;宋王偁与明王偁时代不同而名相同,诗作混收亦属正常。然将宋王偁之作同时混收入明王偁、解缙之诗集,即稍显匪夷所思。第二,从史料形成的时间看。明王偁《虚舟集》据王汝玉及解缙序,其生前已编定,混入他人之作的可能性较小。而文渊阁库本《虚舟集》所据底本,依集前序言,重刊于明弘治六年(1493),此时田汝成(1503-1557)尚未出生,则知库本《虚舟集》所据底本早于《西湖游览志》。第三,与王偁集生前已编定的情况不同,解缙集则成于身后,据四库馆臣所撰解缙《文毅集》提要:“缙所著有《白云稿》、《东山集》、《太平奏疏》等书,殁后多散佚。天顺初,金城黄谏始辑其遗文为三十卷,后亦渐湮。嘉靖中同邑罗洪先复与缙从孙相辑成十卷……此本十六卷,则康熙戊戌其十世孙悦所补辑也……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谓:其诗无全稿,真伪相半,盖出于后人窜乱者为多。”(47)则知解缙集几经编订,窜乱较多。此诗为王偁所作可能性更大。第四,《虚舟集》王汝玉序云:“其(王偁)出游也,观涛于浙江,吊禹功于震泽。”(48)可知明王偁确曾吊古迹于杭州、绍兴等地,则其凭吊吴山伍子胥庙亦在情理之中。综上所述,《题吴山伍子胥庙》一诗当为明王偁作,《西湖游览志》误为宋王偁,而《全宋诗》又据《西湖游览志》误归于王禹偁名下,失于检讨。
再如明释广宾、际界《西天目祖山志》卷五收宋人苏子美诗《问来使》:“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49)苏子美即苏舜卿,而此诗实为陶渊明诗,《西天目祖山志》误题作者。同书又收唐人顾况《赠西峰僧》:“独在西峰顶,年年闲竹房。定中无弟子,人至为焚香。”而实为张籍诗。
2.轻改诗题
山寺志作者为使诗文题目更切合山、寺中景物建筑,常将原诗诗题改变,如:
释德铠《灵谷禅林志》收录王安石一诗曰《宝公塔院祠堂》:“斯文实有寄,天岂偶生才。一日凤鸟去,千秋梁木摧。烟留衰草恨,风造暮林哀。岂谓登临处,飘然独往来。”(50)宝公即梁僧宝志,据诗题,此诗似为凭吊宝志之作。然检《王荆公诗注》,此诗题作《题雱祠堂》,李璧注曰:“公自注云:在宝公塔院。”(51)由此可知,此诗实为荆公吊王雱之作,与梁僧宝志无涉。仅因王雱祠堂筑于宝公塔院之内,《灵谷禅林志》作者遂将诗题改为《宝公塔院祠堂》,让人产生误解。
再如《西天目祖山志》收李白《送温处士》诗:“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余踪。”(52)检《李太白集》诗题作《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西天目祖山志》作者为使诗题更切合天目山,而将其后“归黄山白鹅峰旧居”删去。另,山寺志中所引诗文字句也多有疏误,此不赘举。
综上所述,山寺志书由于收录了寺院中所藏名人墨迹及山、寺中的碑铭题记,具有甚高的文献价值,可用于诗文集之辑佚与校勘。同时,由于山寺志书所据又常为辗转传抄的二手材料,纰缪疏失所在多有,故而使用山寺志文献必须严加考辨,以免以讹传讹。
注释:
①劳格《读书杂识》首辑《临川集》未收篇目,后陆心源又加辑补,成《临川集补》一卷,岛田翰《古文旧书考》辑出《临川集》未收诗文。后罗振玉将二种辑本合刊为《临川集拾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重印《临川集》,又增辑词数首,编为《临川集补佚》一卷,附于书末。
②来云:《欧阳修、苏舜钦、王安石诗文拾遗》,载《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2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30-146页。
③傅璇琮等编:《全宋诗》第10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780-6785页。
④汤江浩:《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20-321页。
⑤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1,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第337页。
⑥闻性道、释德介:《天童寺志》卷1,载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1辑第13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第61、59页。
⑦汪源泽修、闻性道:(康熙)《鄞县志》卷5,载《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18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第262页。
⑧稽曾筠:(雍正)《浙江通志》卷230,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49页。
⑨屈服:《弱水集》卷8,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4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36页。
⑩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71,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第756页。
(11)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83,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第868、875页。
(12)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9,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第152页。
(13)闻性道、释德介:《天童寺志》卷9,载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1辑第13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第658页。
(14)乌斯道:《春草斋集》卷3,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56页。
(15)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19,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71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05-406页。
(16)行正:《雪窦志略》,载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3辑第13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第81页。
(17)行正、行恂:《雪窦寺志》卷9下,载白化文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第88册,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第656页。
(18)黄宗羲:《四明山志》卷1,载《四库存目丛书》史部23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620页。
(19)傅璇琮等编:《全宋诗》第10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784页。
(20)朱谏:《雁山志》卷4,载《四库存目丛书》史部22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48页。
(21)汤日昭、王光蕴:(万历)《温州府志》卷11,载《四库存目丛书》史部21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41页。
(22)王健:《吉安府知府朱先生谏行状》、焦竑:《国朝献征录》卷87,载《四库存目丛书》史部10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709-711页。
(23)周应宾:《普陀山志》卷5,载《四库存目丛书》史部23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257页。
(24)冯福京:(大德)《昌国州图志》卷6,载《宋元方志丛刊》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096页。
(25)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10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783页。
(26)刘昌诗:《芦浦笔记》卷10,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3页。
(27)趙與虤:《娱书堂诗话》,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69页。
(28)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8,载《宋元方志丛刊》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398页。
(29)关于寺院藏书,参见王河《两宋时期佛寺藏书考略》(《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9期)、徐建华《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初探》(《佛学研究》1998年)、徐寿芝《古代寺院藏书及整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6期)、许磊《我国古代寺院藏书简论》(《文献》2002年第4期)等文。
(30)行正:《雪窦志略》卷1,载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3辑第13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第7-9页。
(31)行正、行恂:《雪窦寺志》卷6,载白化文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第88册,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第362-366、369-374页。
(32)杨明:《天童寺集》卷2,载《四库存目丛书》第24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761-762页。
(33)傅璇琮等编:《全宋诗》第2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4399-14403页。
(34)郭子章:《阿育王山志》卷11,载《四库存目丛书》史部23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549页。
(35)傅璇琮等编:《全宋诗》第15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0392页。
(36)闻性道、释德介:《天童寺志》卷9,载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1辑第13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第658页。
(37)陆游:《剑南诗稿》,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0页。
(38)闻性道、释德介:《天童寺志》卷2,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1辑第13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第82页。
(39)闻性道、释德介:《天童寺志》卷1,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1辑第13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第40页。
(40)杜泽逊:《〈全唐诗补逸〉于季友、范的诗校议》,《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1期。
(41)傅璇琮等编:《全宋诗》第17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1755页。
(42)行正、行恂:《雪窦寺志》卷10,载白化文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第88册,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第698页。
(43)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12,载《中国方志丛书》第487册,台北:台湾成文书局,1983年,402页。
(44)傅璇琮等编:《全宋诗》第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807-808页。
(45)王偁:《虚舟集》卷3,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5页。
(46)解缙:《文毅集》卷3,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17页。
(47)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70,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482页。
(48)王偁:《虚舟集》卷首,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页。
(49)释广宾、际界:《西天目祖山志》卷5,载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1辑第33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第324页。
(50)释德铠:《灵谷禅林志》卷1,载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2辑12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第52页。
(51)王安石著、李璧注:《王荆公诗注》卷22,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46页。
(52)释广宾、际界:《西天目祖山志》卷5,载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1辑第33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第3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