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领导干部快卸任了,群众要对他的政绩作番评价,回顾发现,他好像没有说过属于自己的、带有个人风格的话,张口便是秘书给他准备的、书面文字式的语言。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电视屏幕上露面的一些官方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时,也总是眼睛离不开事先写好的条子,似乎离开了条子,他(她)就不会说话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我们开国时的领导干部们不是这样的。毛泽东、陈毅等一批首长讲话、作指示时那张扬个性风采、闪烁领袖魅力的音容笑貌,至今令人记忆深刻。他们都是在开创局面的实践中锻炼、涌现且受到群众拥戴的杰出人才。毛泽东还一再提倡“书记动手”(指领导干部自己动手写文章),反对“秘书专政”。往后情况开始有变化了:新干部的选拔、培养,实践锻炼、群众拥戴退居次要,上级满意成为第一要件。上级满意什么样的接班人呢?前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说得明白,一是要听话,二是要出活。历史又从侧面不断提供教训:说自己话的干部容易犯错误,按文件照本宣科的保险系数大。于是,不会说自己话的干部便一代又一代地被“培养”出来了。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需要的是思想解放、观念创新,具有主见、又富理想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就要对干部的选拔、培养机制加以改革,把实践锻炼、群众拥戴重新放到第一位。还要继续提倡干部自己动手写文章的优良传统,反对“秘书专政”。同时要对说错话的干部有一定的宽容度,绝不再搞“祸从口出”那一套。
干部能够有自己的话说,最根本的还是要有自己的思想。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靠读书、调研、思考得来,其中读书最为重要。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有的在学校学的是工科,本来就没有读过多少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精神世界相对贫乏,进入仕途后忙忙碌碌,如果自己不抓紧(或缺乏兴趣)补课,系统地掌握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要成为高瞻远瞩、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引领社会前进的领袖人物,实在很难。那些读文科出身的领导干部,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也必须继续充电,拓展自己的科学文化内涵,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而另有一些酒色财气有余,书卷气全无的干部,则属于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的问题,你再劝他读书,他也读不进去。
前辈志士仁人教导我们:不是要做官,而是要做事。可是现在执政党握有太多诱人的资源,趋之想做官者肯定多于想做事者。古今做官、保官之道,便是多听上级的话,少说自己的话。所以守成必然平庸,平庸必致腐朽,最后走向开国一代的反面。如何能够保持当年那种蓬勃向上的政治气象,把有思想有抱负,勇于任事敢于担当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使他们带领群众建功立业,这又关涉政治体制的改革。只有加大人民的政治参与和监督,让那些混官做的下得来,让那些干事业的上得去,才能政通人和,国运昌盛。龚自珍诗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思想解放,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不折腾,不是不作为,前进道路上有多少关隘需要我们去闯、去突破。为官一任,重在建树,其给民族和历史留下了什么,自有后人评说。
人民对于我们的领导干部充满着期待。
原载《民主与科学》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