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是一个铁碗政治家,她残酷地镇压政敌稳操中枢权力,以威猛治国而不注重和谐。但她乱中求稳,锐意改革,武周革命使政治格局发生制度性变迁,以科举制为中心的官僚政治得以确立,贵族政治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武则天还修订法律,订立行政规范,文治武功都大有建树,大刀阔斧地改革稳健地将大唐推人盛世。
关键词:武则天 科举制 官僚制 特务政治 垂拱格式
唐太宗晚年立“仁懦”无才的李治为皇嗣,而不坚持立“英果类我”的庶子李恪,应该说是极大的失误,因为“有文武才”的李恪才是延续贞观之治的最好人选。太宗万万没有料到貌似本份憨厚的九儿居然看中了自己身边的美人武氏,后竟不顾廉耻和满朝大臣的反对,硬是将“后妈”立为皇后,使唐政治上发生一连串的地震。而对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评价,历来是毁誉参半,是她结束了贞观之治和谐的政治局面,迎来的是冷峻严酷的政治倾轧,但她乱中求稳,锐意改革,使唐政治在贞观、永徽后朝着稳妥的官僚制治理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大唐进一步繁荣的基础。
李治继皇位后即改贞观年号为永徽,拜庶兄李恪为司空,由皇舅长孙无忌及李勣、褚遂良、于志宁等一班父皇遗命的大臣辅佐,使永徽之政有贞观遗风。对外利用高句丽内乱发兵征讨,将其灭亡,解除了隋唐几代皇帝未能解决的大患,后又扫荡西突厥,兵锋直达中亚。但朝廷出色的文治武功并不能掩盖皇上的无能,朝臣仍属意“地亲望高,中外所向”的李恪。长孙无忌乃以他事枉诛李恪,“以绝天下望”。恪临刑呼长孙无忌将不得好死,果然不数年长孙无忌因劝阻高宗立武氏为后而得罪,流放黔州,不久赐死,贞观政治的帏幕也就最后落下了。
昏庸的唐高宗并没有能力主持朝政,又苦风疾身体不好,目不能视,舅舅长孙无忌死后,他只好仰仗于皇后老婆来替他批文件,以致“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高宗在世时武则天就“威势与帝无异”,已专断朝政,朝臣称帝、后为“二圣”。武则天(624-705)出身官宦人家,父武士获彟是并州文水人,追随唐高祖李渊参加了太原起兵,贞观初封应国公。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武则天年仅十四岁时被选入唐太宗后宫为才人,目睹了贞观之治的后半期升平景象。她“素多智计,兼涉文史”,但太宗掖庭美女才女很多,从武氏侍奉唐太宗12年而无生育来看,她并未有受到太宗多少关注和宠幸。太宗死后入寺为尼,才26岁,应该说是很凄苦。4年后的而立之年,被比自己还小4岁的唐高宗李治再征入宫,她“狐媚偏能惑主”,次年31岁时得立为皇后。出身山东豪杰的大将军李勣的默许成全了武后,反对者则都受到了残酷的迫害。武后的策略是提拔利用新进,如许敬宗、李义府等出身寒微者,对参与过隋唐创业的关陇勋贵则进行了严厉打击,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后来竟连两个亲生儿子李弘、李贤忤旨也被整死。时“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
公元683年高宗崩,武后立第三子李显为帝,是为中宗,两个月后废,改立第四子李旦,是为睿宗,但仍临朝称制,朝政一决于皇太后。公元690年武则天66岁时索性自作皇帝,改国号为周,年号天授,降李旦为皇嗣。直到公元705年82岁时被迫退位,前后做了15年的女皇。若从她31岁立后参政算起,前后主政约半个世纪,唐朝在她领导下渡过惊涛骇浪,终于安稳地迈向盛世。但女人称帝被讥为“牝鸡司晨”,曾遭到唐宗室和大臣的拼命反抗,武则天大开杀戒,把唐高祖、太宗的子孙几乎杀了个精光,甚至鞭杀自己的亲孙子即已故李贤的两个儿子。不杀的也流放远外岭南,儿子李显也流放到湖北。光宅元年(684)废中宗立睿宗后,李勣(原名徐世勣)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要匡复唐室,有众十多万,但武则天很镇定,从容调兵镇压了叛乱。为诛除异己武则天实行恐怖统治,大开告发之门,任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罗织罪名,大杀旧官勋贵,造成极大民愤,为平息民愤又将来俊臣等酷吏诛锄,以求政治稳定。
经过大规模的诛杀,以西魏北周隋唐创业君臣为核心的延续了上百年的关陇勋贵集团彻底解体。如于志宁先祖于谨,乃跟随宇文泰入关中开创西魏北周局面的鲜卑人,与唐先祖李虎、隋先祖杨忠同列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百年来他们的后裔形成的关陇集团几乎垄断了朝廷高级官职,是最高级的门阀贵族,也是维系隋唐统治的支柱。武则天在大力诛除关陇勋贵的同时,也破格提拔并大肆延揽支持她的下层新锐,有才能的人可以“自举”试官,新进官吏虽有“车载斗量”之讥,但也确实延揽到不少人才。武则天又修《姓氏录》,进一步从舆论上削弱汉魏以来以门第自耀的士族集团,剥夺贵族在入仕门径方面的传统特权,扶植寒庶。武则天又下大功夫来规范科举取士制度,亲自策问贡士,开创了殿试和武举,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规模,使科举入仕成为朝廷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来自偏僻岭南曲江的张九龄也考取进士,后来当了宰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入朝为相的广东人。由于武则天重视文辞诗赋的进士科,重真才实学而不看门第,不仅使唐诗空前繁荣,而且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贵族政治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以科举取士为核心的一整套文官制度得以持续发展,官僚政治与皇权更紧密地结合,使王朝统治更加巩固。陈寅恪先生认为:“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上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认为武周代李唐比李唐代杨隋意义更大。隋唐一体,改朝换代仅是皇帝改姓,立国基础和统治阶级丝纹未变,武周革命则使基础政治格局整体性地发生制度性变迁,开创了延续至宋元明清的文臣治国的官僚政治格局,少数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再也无法形成了。
武则天搞过特务政治,开丽景门告奸,纵容诬陷,滥杀无辜,严刑峻法,株连家族,推行难以忍受的残酷专制统治。专制女皇的个人生活也相当糜烂,虽年事已高仍毫无顾忌地公开招纳面首男妾,又崇佛耗费国家大量资财造像修庙,全国民众一直勒着裤带过紧日子。但武则天还是掌握着一个“度”,即政治稳定,如她虽改唐为周,却仍保留儿子李旦的皇太子地位,而没有允诺诸侄武承嗣、武三思的争储要求,使李唐旧臣不致绝望。这不仅使自己能稳操政柄,还能使各股政治势力在博弈中保持一种平衡,使自己统驭游刃有余,从而保证了社稷安稳政局基本稳定。武则天还十分重视法律对于稳定朝政治理国家的作用,她对永徽初年长孙无忌等修撰的《唐律疏议》进行了修订,补充了一些行政法规,即垂拱格、式,并亲自作序,与律、令等一道颁下,及时解决了《唐律》在施行过程中的一系列疑难问题。正是因为有法律可依恃,当来俊臣、侯思止等酷吏滥用酷刑、践踏法律之时,即刻就有徐有功、杜景俭等好法官依据《唐律》来秉公执法,出面遏制酷吏的暴行。时人有称:“遇徐、杜必生,遇来、侯必死”。在最恐怖的时局中,人们也存有一线希望。作为政治家的武则天,在自己的统治权巩固后,也会不失时机主动地扭转政治航向,改变政策。她对酷吏特务政治就有所克制,垂拱元年(685)置匦使院,“掌申天下之冤滞,以达万人之情状”。让民众投书以申冤,缓解社会矛盾。逢灾年她也会酌情免除灾区民众一年租调,让民众不致饿死或流移他乡。武则天施政,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使弓铉长久地绷得太紧,保证了政治长期稳定使武周朝大厦不致倾覆。
武则天执政以来,一直在推行各种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地方治理、民族关系等各方面,大刀阔斧,锐意进取。她行事果断,雷厉风行,虽独断专行,也能听取专家意见,集思广益,破格任用人才。她曾招年轻才俊从皇宫后门入禁庭协助处理朝政,称“北门学士”,取代她不信任的老迈宰相,不仅使朝廷政务能正常通行,而且提高了中枢决策和行政成效。武则天任官虽滥,但严格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量才授职。她不仅严格监控着中枢朝官,对地方官吏也要求严格。她令北门学士编撰《百僚新诫》,以统一百官赏罚标准。又出题让北门学士修编《臣轨》一书,学士未能称旨,她就亲自修撰,于长寿二年(692年)撰成。要求百官“事君以忠”,同时敢于匡正君上错失,能“匡君之恶”,为臣要忠于职守,不能越规愈制,这就使得对臣僚的赏善罚恶有了更具体的规范。武则天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她的富民策是:“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规定地方官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可以升迁。而“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则“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 以农业是否发展,作为奖惩地方官的重要标准。这就使得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农业和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有粮就保证了社会稳定,人口也得以不断增加。史载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有户38O万,到武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705),增至615万户。持续不间断有秩序的渐进改革,深刻地改变了唐代前期的社会面貌。
武则天以猛治天下,治国方针与贞观之治和谐治理迥然相异,但改革的力度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且相当持久而更有实效,取得的成绩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实都不下于贞观朝。武功方面,武则天以女儿身虽不能象唐太宗那样弛骋沙场,但在遣将用兵方面很有方略,朝廷调配有方,北面击溃突厥、契丹等部族,建立北庭都护府进行有效管理;西面更击灭西突厥,击破吐番,建立安西都护府,开通并有效地控制了丝绸之路,唐的疆域此时实已达于极盛。武则天又推行屯田戌边,朝廷虽大规模用兵却能自己解决部分军粮,减轻了人民负担,不致影响社会稳定。武则天乱中求稳,以其高超的政治智慧施行铁腕统治,使大唐航船在颠簸中穿过急流险滩,驶向开阔的江面,终于在她的孙子唐玄宗在位时达于盛世,她也成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是有其致命的缺点和人生阴暗面,但她更有卓绝过人的政治品质和作为,不畏艰险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是有如沙俄时代女皇叶卡婕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 Yekaterína II Alekséyevna)式的大政治家,她的政治作为有功于历史,有功于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