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和亲是唐朝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重要举措。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顶峰时代,唐朝的缔造者李世民是韬光养晦的高手。松赞干布率军进犯唐朝,要挟唐朝和亲,致书唐太宗:“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尔唐国,杀尔,夺取公主。”(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第261页)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军应战。尽管松赞干布被打败,唐太宗仍感有必要予以安抚,于是便有了文成公主入藏。
强大的唐朝,先后把一个个公主嫁到突厥、吐蕃、契丹、回纥、南诏等国。却没有见到皇帝身边有几个洋贵妃。对中原王朝来说,和亲外交基本上只有“出口”、没有“进口”,时人并不怎么指责这种不对等的外交是“把社稷安危系于女人的胸脯之上”。和亲作为国家外交行为,作为安边和睦邻的重要举措,始于汉朝,盛于唐朝,而汉唐恰恰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这说明,越是强大的王朝,越坚持韬光养晦,越能韬光养晦。唐朝周边先后有多个少数民族的政权,它们在和唐朝的关系上相互有一种微妙的竞争,而唐朝也先后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采取不同的政策和对待方式,如联络吐谷浑以制衡突厥和防范吐蕃,又联络吐蕃以削弱吐谷浑,又联络南诏、回鹘以对付吐蕃。周边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在这些政权中视相互关系的演变情况而采用不同的对待策略,是唐代和亲较汉朝更为频繁的原因。
任何朝代,包括隋唐,都有对和亲持不同意见者。他们反对和亲的理由固然很多,但其中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夷狄“野蛮”,中原帝国以和亲奉事野蛮之人,实为奇耻大辱。但“隋唐时期,中原王朝与东、西突厥、吐谷浑、高昌、吐蕃、铁勒、契丹、奚、回纥、于闐、宁远(亦称拔汗那)及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均有和亲关系。从地域范围来看,西汉把和亲的目光仅主要盯在西北和西部地区,魏晋南北朝、宋辽夏金及元明清时期仍把目光主要盯在北方及西部地区,而隋唐时期统治者的视野比较开阔,把和亲政策渗透到东北(契丹和奚)、北方(东突厥和回纥)、西北(吐谷浑和高昌)、西部(西突厥、于闐和宁远)及西南(吐蕃和南诏)等地区”。唐朝国力最强盛,最能放得下“超级大国”的架子,唐朝实施和亲政策的力度最大,效果最突出”。(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第23页。)
二是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唐代和亲公主,作为负有特殊使命的外交官员,在中国外交史上的直接作用比较突出。
在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和亲作为安边、睦邻的基本国策,都或多或少地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作为和亲公主本人起到突出作用的,在西汉只有解忧公主和王昭君二人,在魏晋南北朝、宋辽夏金及清代则不多见。隋唐多数和亲公主本人在改善和发展双方关系方面的直接作用都比较突出。
如华容公主对“西域诸国所有动静,辄以奏闻”,(《旧唐书》卷198《高昌传》。)使唐朝政府及时了解西域动态,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协调中央王朝与西域的关系;义城公主利用自己的可贺敦地位,使隋炀帝解除了雁门之围。特别是文成公主在吐蕃推广中原的先进科学技术,教会藏族妇女纺织和刺绣,亲力亲为成功促成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和扎根;金城公主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昭明文选》等书籍带回吐蕃,以及上书唐玄宗要求唐蕃树碑立界,等等,都说明隋唐时期和亲公主本人或在增加中外政治互信、改善双边关系方面,或在促进双方文化交流方面,或在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都直接起到了重要作用,她们在政府外交、文化外交、科技外交、宗教外交和公共外交等方面成效显著,对后来汉藏关系的走向产生了历史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能感受到,因此隋唐时期和亲的影响比其他时期大得多。为什么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唐代公主,在中国外交史上的直接作用比较突出呢?因为她们身后有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唐朝。
三是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推动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甥舅关系,即特殊国家关系的建立,但特殊国家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睦邻友好关系,特殊国家关系有时候也是靠不住的。
广德元年(763年)。由于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国力虚弱。身为外甥的吐蕃君主,竟然连舅舅唐朝皇帝也不认了,派兵深入内地,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邻州以北的十几个州。763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很快打到长安城下,吓得唐代宗(唐肃宗李亨长子,762年-779年在位)逃到陕州避难。于是,吐蕃兵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朝廷下诏拜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郭子仪接到诏书时,只有骑兵20人。他从洛阳到武关,才收拾散兵游勇4000余人。到达陕西蓝田时,各路勤王之师才相继到达。长安陷落15天后,郭子仪终于率军赶走吐蕃军队,收复长安。
和亲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应对边患而采取的外交政策和民族政策。历史上的和亲公主,如入藏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往往被视为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和好的象征,以往的研究也强调和亲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但是,此种和平美好的形象只是唐朝外交和民族政策“光”的一面,人们往往忽视了“影”的一面,即隐藏在和亲背后的战争、谈判、妥协以及会盟。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中原王朝与各民族政权之间很难维持长期的友好关系,因为各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草原民族剿悍尚武,具有较强的侵掠进取性,且各少数民族不断更替兴衰,唐王朝自身实力也不断发生变化。正如史家所说“戎狄之为患久矣!…世罕小康,君无常圣,我衰则彼盛,我盛则彼衰,盛则侵我郊圻,衰则服我声教。”(《旧唐书》卷196《吐蕃传赞》)
从历史上看,特殊国家关系的建立并不能带来长治久安。大唐与吐蕃甥舅国家关系的建立换来了西部边境的和平,却只能让吐蕃满足于一时。在唐太宗选择文成公主嫁予松赞干布之前,唐蕃之间已经发生了多次冲突和战争。贞观十二年(638年)松州会战,吐蕃方面不战而退,继而向唐朝请求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虽然换来了唐蕃边境的暂时和平,但不能阻止双方关系的恶化。文成公主还在世时,唐朝与吐蕃即发生了大非川之战,唐军方面由名将薛仁贵指挥,吐蕃方面则由禄东赞次子论钦陵指挥。结果唐军在大非川几乎全军覆没。由于吐蕃将大唐的属国吐谷浑灭国,公然挑战唐帝国的核心利益,唐蕃两国自此在西域、河陇一带展开激烈的战略争夺,并且一打就是100多年。739年冬天,金城公主在吐蕃病逝,而此时唐蕃边境已经重燃战火。吐蕃使者向唐朝方面告丧,求和之议却遭到了唐玄宗的拒绝。
四是和亲公主的远嫁,是朝廷支出的一种特殊的外交成本。和亲公主作为特殊的外交官,为国家利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特殊的代价。
外交生涯既伴随着着鲜花美酒,也伴随着刀光剑影,和亲公主作为特殊的外交人员,自然意味着要付出特殊的代价。和亲政策是建立在牺牲和亲女性的爱情与自由的基础之上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其他和亲公主们的命运,与大唐帝国的盛衰息息相关。和亲公主远适外蕃后,“常兴去国之悲,绝还乡之望”(《唐大诏令集》卷41《封定安大长公主制》。)
在肩负维持两境和好的重任的同时,忍受着和亲异域的孤独和痛苦,饱受心理煎熬。文成公主的一生相当不幸,她在遥远的番邦生活了40年,却守了31年的寡,大半的青春韶华都埋没在了雪域高原。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后,唐蕃之间时战时和,公主调停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处境艰难,曾产生返回唐朝之念。在初唐和盛唐时期,远赴异域的和亲公主尚能保尊崇的地位,而到了中晚唐时期,和亲公主们的命运,也如同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一样,走向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惨结局。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争取回纥的军事支援,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宁国公主嫁予回纥可汗。不久回纥可汗去世,按照回纥的风俗,宁国公主本应殉葬,但公主誓死不从,“剺面大哭”,最终回到唐朝。更有甚者,和亲公主有时还因和亲民族反唐而遭受迫害。例如,玄宗时期静乐公主、宜芳公主因奚、契丹反叛而惨遭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