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黄朴民:苻坚的大度与厚道

  

   历史有时候喜欢同人们开玩笑,在那些以礼乐文明自居的古代中原汉族儒士的心目中,四边少数民族——戎狄蛮夷多属于未开化的族群,“夷狄者,与中国绝域异俗,非中和气所生,非礼义所能化”(《白虎通义·王者不臣》)。所以动辄要鼓吹“用夏变夷”,认为这是“出于幽谷,迁于乔木”(《孟子·滕文公上》)的正确导向,于是乎他们汲汲于实现所谓“夷狄进至于爵,天下小大远近若一”(《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的理想境界。

   其实这种文化优越意识纯粹是没有什么根据的自我陶醉,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的表现往往不比中原地区土生土长的统治者来得逊色,辽、金固然赶不上两宋,而清朝前期几个皇帝的文治武功又岂是明朝那些庸主昏君所敢梦想的?即便单纯从做人的一般道理上讲,许多少数民族出身的统治者,其纯朴、忠厚之风也是不少仁义道德、曲不离口、杀人越货、行同禽兽的汉族统治者所望尘莫及的,这正应验了孔夫子的名言“礼失而求诸野”(《汉书·艺文志》)、“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

   这里用不着列举像北魏孝文帝、成吉思汗、忽必烈、康熙、雍正、乾隆这样的一流人物打擂台,而只须让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天王苻坚亮相就足以说明问题;也不必全面评价苻坚一生的功过,而只须看看他的个人修养就完全能够让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儒生文士所津津乐道的“夷夏之辨”成为笑柄。

   苻坚是氐族人,十九岁就登位成为前秦王朝的皇帝。在汉人谋士王猛等人的辅佐下,修明政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整顿军备,使前秦国力迅速增强,“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先后翦灭了前燕、前凉、代国等割据政权,一度统一了北方地区,“跨三分之二,居九州之七”,建立了东起高句丽,西至西域、南迄江淮的庞大帝国。晚年虽因急于“混六合为一家”,轻率起兵攻打东晋而导致兵败淝水,身死国灭,演出了一幕历史悲剧,但仍以“抚育黎元,忧勤庶政”、“隽贤效足、杞梓呈才,文武兼施,德刑具举”(《晋书·符登载记》)的功绩永垂史册。

   不过,苻坚最让我为之心仪、悠然神往的,倒不是他在历史上的作为,说实在的,历史上功业殊勋胜过他的帝王多的是,苻坚充其量只能算一位中材之王。苻坚的可爱,完全在于他的为人质朴和厚道,这才是真正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也许,宽容厚道对于常人来说,仅仅是普通的品德而已,可是对于整日处于尔虞我诈、刀光剑影、血腥氛围之中的皇帝而言,拥有和保持这种品德却实在是难能可贵。换句话说,宫闱中的阴谋丛生、危机四伏,逼得坐在最高宝座上的皇帝泯灭正常人的人性,变成唯利害是趋的冷血动物,这是环境使然,也是皇帝之所以为皇帝的注定命运。历史上东汉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被人们称道,誉之为宽厚仁慈之君,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多少有点人情味,而不像汉高祖、明太祖那样将厚黑之学修炼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可以做到厚颜无耻,恩将仇报,过河拆桥,滥开杀戒。

   苻坚的宽容厚道,丝毫也不比汉光武、宋太祖逊色。作为统治者,他固然也征战,也杀人,可是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他质朴厚道的善良本性却流露无遗,能让后人体会到他的浓厚人情味。有两件事情能够充分显示他的为人本色。一是他推诚无猜重用降将慕容垂。慕容垂是前燕政权中的重要人物,武艺超群,谋略出众,后因遭人陷害,投奔苻坚,寻求庇护。苻坚素知慕容垂的才能,听说其穷蹙来奔,欣然接受,并委以重任。前秦丞相王猛对苻坚的这一做法却大不以为然,多次向苻坚进言,说慕容垂“世雄东夏”,“权智无方”,乃是“蛟龙猛兽,非可驯之物”,宜早日乘机“除之”,免得养虎贻患,为祸无穷。

   苻坚平时对王猛的意见近乎言听计从,可是这一次却断然加以拒绝了,认为既已答应同他们共图大事,“建不世之功”,如果再出尔反尔,曲辞诛杀,那岂不等于是背信弃义,从良心上实在过不去,所以不但不能杀,而且要加官晋爵,遂任命慕容垂为冠军将军,封宾徒侯。王猛在苻坚那里碰了钉子后,依旧不曾死心,又几次设计欲除慕容垂父子,迫使其子慕容令复投前燕,至于慕容垂本人也曾一度出逃。苻坚得悉这一情况后,依然以诚相待,排解慕容垂内心的忧惧,在苻坚对慕容垂“恩待如初”的立场面前,王猛再有本领,也无从施展了。苻坚这种没有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传统思维定势浸染,坚持以忠厚之道待人的做法,使得司马光这样正统的儒者也禁不住赞叹不已:“彼敌国之材臣,来为己用,进取之良资也”(《资治通鉴》卷一百二《晋纪二十四·海西公太和五年》)。

   另一件事情是对王猛临终遗言的态度。王猛临终遗言的基本宗旨是劝谏苻坚不要急于攻打东晋,不过他所列举的不能打的主要理由之一,却实在有点儿让人不敢恭维,尤其是在苻坚面前这么说:“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晋书·王猛传》)。所谓正朔者,实乃正统也。他的话说白了是东晋王朝为天下合法的正统承荷者,前秦没有资格进攻它。这等于是将前秦王朝置于了“偏统”,也就是非正统的地位,作为前秦皇帝的苻坚听到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居然宣称说自己的统治不合法,正常的反应理应是愤怒和失望,甚至以此为罪状,让王猛立刻去见阎王。可是事实恰恰相反,他不但不以此为忤逆,反而继续优渥王猛,恩宠始终。这是何等博大的雅量。如果再联想一下他年北魏宰辅崔浩为修国史冒犯皇室一事从九天云端跌入万丈深渊,遭受灭门之祸的际遇,我们更不得不钦佩苻坚的宽厚大度了。

   推诚无猜,任用降将,聆听忤逆之言,宽容能忍,苻坚的厚道在众多封建常王中可谓翘楚,它显示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文明水准一点也不亚于中原汉族,如果一定要有所区别的话,不过是后者多诉诸言辞,前者多诉诸实践,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讷于言而敏于行”其实更为可贵。当然,政治是肮脏的,世道是残酷的,厚道作为一般的人品是优点,但它发生在皇帝的身上却往往是累赘,乃至灾难。所以即使是像唐太宗这样的旷世明主,其登上皇帝宝座的手段也并不光彩,一场血风腥雨的“玄武门之变”,不但杀死了与自己血浓于水的手足兄弟,而且连尚在襁褓之中的侄儿也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反之,那些厚道仁义的皇帝,大多下场很惨,如宋太祖赵匡胤,还不是在“烛光斧影”中被其弟赵光义断送了区区性命。就苻坚本人而言,最终也是吃了厚道的亏,在淝水之战中让不够厚道的慕容垂狠狠地耍了一把,输得干干净净,彻彻底底。最后身死国灭,成为历史祭坛上的牺牲品。

   鲁迅先生说:“忠厚是无用的别名”,拿苻坚的成败得失来印证,可知言之不虚。所以一个人要在政治上成熟,实现自己的雄心(野心),第一要紧的是,丢掉幻想,千万不要沾厚道大度的边,心肠黑,脸皮厚才有希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黄朴民:苻坚的大度与厚道  大度  大度词条  厚道  厚道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