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邓肯、杜松涛:国军一个师仅能敌日军一大队?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8年,战场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在这个问题上寻究或许才是对先辈浴血奋战的最好纪念。《讲武堂》特推出《中日军队技术对比》系列文章,第一期——步兵火力对比,中日两军步兵火力水平差距明显,中国军队一个师仅与日军一个大队相当的说法并非夸张。

  

   国军一个师仅能敌日军一大队?

  

   近年不少抗日战争回顾文章中,经常会很轻蔑地提及日军的各种步兵武器,认为其大部分过于简陋、性能低劣,而中国军队装备的捷克、德国式武器则更为先进,中国军队是因为其它原因才落败。实际上这种观点是出于对当时武器性能、中国战场需求的误读。中日两军步兵部队在火力水平上的差异非常显著,从最基层的班排到战役层面的师军级别,中国军队的劣势都非常巨大。

  

   步兵部队的巨大火力差距

  

   日军步兵小队(即步兵排)的一种典型编组模式是下辖一个机枪组(即机枪班),一个掷弹筒组,两个步枪组,支援火器有2挺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和2门大正十年或八九式掷弹筒,步枪兵配发三八式步枪

   步兵大队(即步兵营)下辖3个步兵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1个大队炮中队,机枪中队下辖3个机枪小队,配备12挺九二式重机枪,大队炮中队下辖2门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同时步兵大队还附属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配备大车和骡马,主要携带大队内支援武器的弹药。

   早期步兵联队(即使步兵团)下辖3个步兵大队和1个炮兵中队、1个速射炮中队,炮兵中队配属6门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因为长城抗战中反应出来联队经常需要与中国军队的师甚至军一级作战,因此对联队属炮兵进行了加强,相当部分联队下辖一个炮兵大队,配备4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和4门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速射炮中队则配属6门37毫米反坦克炮,同时联队也配备了1个运输中队负责携行给养。

   日军一个典型的步兵联队,人员3747人,马526匹,重机枪36挺,轻机枪54挺,步枪约2400支,掷弹筒54门,步兵炮10门,山炮4门,反坦克炮6门,马车256部。

   日军一个师团下属的步兵重火器(不计入师团属炮兵联队),含步兵炮40门,山炮16门,反坦克炮24门,重机枪144挺,轻机枪216挺,掷弹筒216门,步枪近万只。日军早期大中迫击炮属于工兵和防化兵装备,在步兵部队内数量较少。

   而中国正面战场部队,以精锐的89师为标准,在抗战初期全师下辖265,267两个旅,每旅下辖2个团共4个团,装备中正式步枪4500支,哈乞开斯轻机枪324挺,24式马克沁重机枪48挺,24式马克沁高射机枪24挺,宁造82毫米迫击炮24门,编制六年式75毫米山炮12门(实际在编8门),欧刀根小炮12门,37毫米战防炮6门。

   89师属于国民政府军最精锐的调整师,整个国民政府部队的调整师总数只有20个师,而且大部分缺编严重。而调整师之外,其它大部分步兵师甚至只有迫击炮。

   两相对比,国军方面即使计入师炮兵下属的8门山炮,不计算日军师团下属的炮兵联队,国军火炮数量也远远不如日军师团。中日双方山炮级别火炮对比是8:16,宁造82毫米迫击炮相对于九二式步兵炮是24:40。

   尤其是考虑到中国战场本质上还是目视距离内的战争,双方炮兵都需要大量的进行直瞄射击以压制和摧毁敌军火力点,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不但可以像迫击炮一样大仰角射击还可以平射摧毁机枪火力点,因此日军的40门九二式步兵炮在支援步兵作战中的效果也远超82毫米迫击炮。另外日军还有216门配备在小队一级的50毫米掷弹筒。

   可以说,以中国战场的情况来讲,一个日本步兵联队得到一定的加强之后,其重火力水平超过了89师这样的国民政府军最精锐部队。加上训练和指挥的优势,在战斗中基本上可以认为一个日本步兵联队等于甚至超过国民政府军的一个头等主力师。

  

   日军联队与国军师步兵火力对比

  

   而在对抗其他部队时,日军经常将其视为一个步兵大队水平的战斗力,也并不是狂妄,而是基于对中国战场情况的深入了解。

   例如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日军直接用于进攻台儿庄的步兵部队,最初仅有不到2个大队,却对守卫台儿庄的国军第30军构成巨大压力。

   1938年徐州会战结束后,日军在中国关内共有24个步兵师团和5个特别混成旅团,共下辖313个步兵大队,折合104个步兵联队兵力,相当于不低于300个国民政府军普通步兵师的战力,日军虽然兵力规模较小,但是总体战斗能力完全压倒了国民政府军。

   在武汉会战之后,国军部队残缺不堪,就是嫡系主力也鲜有部队能达到初期调整师的装备水平。其它部队更是连人员也不足,吃空饷的情况普遍存在,许多师只有4、5000人,一个师的战斗力只与日军一个大队相当、甚至不及就更不必奇怪了。

  

   中日步兵武器质量差距同样巨大

  

   国民政府军在装备规模上有巨大劣势的同时,装备质量上同样远不及日军。

  

   1、步枪

  

   先说步枪,在传统的一些认知中,认为日本的三八式步枪口径小、飞行稳定,所以杀伤力不足,而中国军队装备的中正式步枪,是正宗德国产品,威力大杀伤力足。实际上并非如此。

   三八式步枪(明治三十八年式步枪),系在三十年式步枪基础上设计而成,三八式和三十年式在中国国内又统称有坂式步枪。三八式步枪采用同时代较小的6.5毫米口径,6.5×50MM有坂子弹,长1275毫米,枪管长800毫米,重4.19千克。采用五发装弹仓,旋转后拉枪机设计,枪机上设有防尘盖,是其和三十年式步枪的最主要区别。

   中国军队在战前和战争中生产的最先进步枪是中正式步枪,其仿制自捷克的VZ.24步枪,而VZ.24步枪又是德国著名的毛瑟G98步枪的卡宾枪版。枪长1110毫米,枪管长600毫米,全重4.08千克,旋转后拉枪机,五发弹仓供弹。该枪于1935年(民国24年)投入使用,又称24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采用的6.5毫米子弹,弹丸重139格令(9克),初速770米/秒,枪口初动能2615焦耳,有效射程450米,最大射程2377米。

   日军38式步枪除了射击精度优异外,立框式照门也利于快速射击,全枪较长还利于拼刺。

   三八式步枪的主要特点,是口径较小,同时期的其他国家一般采用7.5~8毫米口径弹药,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采用7.92×57MM重尖弹,弹丸重量197.5格令(12.8克),初速760米/秒,枪口动能3697焦耳。虽然大部分武器被认为是威力越大越好,但是在步兵武器上并不是一定如此,因为步枪是以人体为依托,其威力必然是要以人力的承受能力为依据进行设计。

   日本采用较小口径设计,也正是基于其主要兵员来源身高矮,体重轻的问题,同期意大利也不约而同的采用了类似的射击,暗杀肯尼迪总统事件中,凶手采用的就是一只6.5毫米口径步枪。较大口径步枪威力大,但是其后坐力也大,瘦弱的东亚士兵在据枪射击中很难保持稳定。而较大口径步枪弹的威力,更多是反映在远距离存速性能上,超过600米以上射击距离具有更好的威力,而在400米以内,无论是6.5毫米,还是较大口径步枪,甚至是未来AK47所使用的7.62×39MM这样的缩短弹壳的中间威力弹药,威力都是足够的。而一般步兵使用步枪射击,都是在400米以内,训练水平较差的步兵甚至难以维持超过200米以上距离的精度。因此,对于步枪使用来说,6.5毫米口径子弹相对于较大口径的7.62/7.92毫米口径子弹,威力虽较低但也足够使用,而操作方便些更好。

   在本身的枪械生产品质上,三八步枪及其前身三十年式步枪,做工考究,工艺控制到位,因此不但受到日军的青睐,就连中国军队长期以来也大量采购用于精锐部队的使用。而中正式步枪,虽然采用了欧洲的先进设计,但是工艺控制较差,尤其是抗战期间缺乏钢料,1941年才勉强生产出普通枪钢,而其他国家常用的含铬枪钢是到抗战即将胜利的1944年才试炼成功。

   因此,在以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解放军和志愿军经常性把日式枪械集中到单个部队,组织纯日械部队,与美械部队一起作为部队的骨干精锐力量使用,而国产枪械一般视为杂械使用。

   国军中正式步枪性能还算过得去,但其产量太小,并非主力步枪

   与性能、质量相比,生产数量的差异其实更为巨大。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在1928至1936年,含其他多种杂式枪械在内,只生产了51.4万支步枪,而在整个抗战期间,各种步枪也只生产了83.72万支,据估算,中正式步枪从1935年投产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只生产了60万支左右,而在抗战结束前的总产量不超过50万支。也就是说,大名鼎鼎的中正式步枪,在中国军队的装备数中,只是占了一个很小的比例,绝大部分还是采用的各种进口步枪和杂械步枪

   杂械步枪中,名气最大的自然是汉阳式步枪,汉阳式步枪是引进生产的德国1888委员会步枪,采用五发漏夹供弹,旋转后拉枪机。其供弹方式相对于弹仓供弹模式,故障率高,装填困难,是早期无法解决上双弹问题时的取巧之道。

   汉阳造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7.92毫米圆头枪弹,与三八式、中正式的尖头枪弹相比,圆头枪弹初速低,因此膛压较低,对枪管的磨损较小,采用普通碳钢就可以生产。因此国内广泛仿制和大批量生产了该型步枪,该枪的生产从1895年开始,到抗战结束后的1947年才结束,总产量超过150万支,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当之无愧的绝对主力。

   但是成也圆头,败也圆头,汉阳造步枪的初速只有600米/秒,远低于常规的尖头步枪,弹道弯曲、存速性能差,同时比尖头子弹更易受风偏影响,所以该型步枪的射程和精度远不如配用新式尖头弹的步枪。而且该型步枪虽然初速低,但是弹丸重量达到了225.3格令(14.6克),后坐力远大于三八式步枪,进一步恶化了其射击精度。

国军装备数量最多的汉阳造步枪

其射击精度比起中正式、日军三八式步枪,差距颇大。

   在二次大战中,不时有劣势一方通过精准的步枪火力令优势一方进攻受挫的情形。例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苏军狙击手,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的日军狙击手,以及城市花园行动中的英国伞兵。但在中国战场上,类似情况很少,劣质的国产步枪没有给予中国士兵更多战术选择。

  

   2、重机枪

  

   日军在抗战中主要使用的是两种机枪,即九二式重机枪和十一年(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九二式重机枪仿制自法国的哈奇开斯重机枪,使用7.7×58MM子弹,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空气冷却枪管。供弹方式为帆布弹链或30发金属弹板供弹,最大射速450发/分,战斗射速200发/分。全重55.3千克,枪管长721毫米,弹丸重175格令(11克),初速800米/秒。

   哈奇开斯重机枪是一战时期广泛被法军使用的一种枪械,也是最早使用导气式原理的机枪之一,其枪机作动可靠,耐污损。

   在1916年春天凡尔登战役中,法军一个装备两挺哈奇开斯机枪的步兵排,在304号山附近的阻击阵地上,抗击进攻山头的德军长达10昼夜之久。在10天里,这支被切断所有补给和通信的部队一共向德军射出15万余发子弹,弹壳几乎塞满了战壕。本来,一个法军步兵排正常的机枪子弹基数是5000发,只是这个排的防区正好靠近一座弹药库,才没让法军的机枪"断粮"。

   两挺机枪的凶猛火力给了法国守军巨大的勇气,连军官也拼命给空弹带装弹。事后统计,这两挺哈奇开斯机枪平均每挺的枪管内发射了7.5万余发子弹,远远超出枪管寿命,堪称是个奇迹。

   哈奇开斯/九二式有一个很著名的特点,就是三十发弹板供弹,这一点经常被用来嘲笑日本人节约弹药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这个设计,其实不是为了节省弹药,而是为了提高供弹可靠性。

   早期机枪采用的是帆布弹链,帆布弹链本身强度低,而且容易被勾挂脱线,因此早期重机枪供弹可靠性不佳,而使用金属弹链成为了各国追求的目标。但是金属弹链在早期存在加工复杂、活动部件太多的问题,而哈奇开斯机枪另辟蹊径,采用固定的金属弹板,取代环环相扣的金属弹链。弹板供弹虽然降低了射速,但是兼顾了加工便捷性和供弹可靠性,是机枪发展早期一个相当优秀的设计。而金属弹链技术,直到1930年代才获得突破,最早应用在德国MG34机枪上。

   哈奇开斯/九二式机枪采用空气冷却枪管,为了提高枪管射击持续性能,在枪管外设置了大量的钢质散热片,是该型机枪重量较大的原因。当然,其55.3千克重量还是要轻于绝大部分的水冷式机枪。

   实际上中国军队也广泛使用了哈奇开斯/九二式机枪,除从日本引入外,战前国民政府方面还从法国买入了近二千挺哈奇开斯重机枪,占国内重机枪总数的超过30%。

   中国军队较为新式的两种重机枪,是1935年金陵兵工厂仿制德国MG08重机枪的二四(民国二十四年)式重机枪、汉阳兵工厂1921年仿制美国M1917重机枪生产的卅节(1921年10月10日,是民国10周年10月10日国庆日,所以是三个十,简称卅)式重机枪。

   MG08是德国在一战时期的标准重机枪,属于马克沁机枪家族的一员,为枪管短后座原理,肘节式复进机构,水冷枪管,使用帆布弹链供弹,采用7.92×57MM重尖弹,枪管长721毫米,弹丸重量197.5格令,初速约770米/秒。该枪空重65千克,注满冷却水后重69千克。

   M1917机枪是枪械设计大师勃朗宁的作品,也采用了枪管短后座原理和水冷枪管,使用美国的7.62×63MM子弹,而卅节式机枪改用了7.92×57MM重尖弹,帆布弹链供弹,初速740米/秒(另有记载的820米/秒是使用较轻的毛瑟尖弹)。枪(含冷却水)全重47公斤,不但小于MG08,甚至小于空气冷却的九二重机枪。

   M1917设计较好,但是卅节式机枪,是测绘仿制生产,而且还更换了口径弹种,因此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容易出现卡壳和撞针损坏。因此国民政府在1935年开始引入生产质量较好的MG08机枪生产。但是因为枪械缺乏,所以卅节的生产直到抗战结束后才停止。

   卅节机枪20余年间,生产了1万挺上下,而到抗战结束前,二四式机枪生产了18694挺,构成了中国军队重机枪火力的基本盘。而九二式重机枪1932年投产,1941年停产,总产量超过45000挺。日军大部分部队,每个步兵大队(营)配备重机枪12挺,一个步兵联队(团)配备重机枪36挺;而国民政府军除早期的调整师以外,大部分师下属重机枪不超过30挺,且大部分质量堪忧。

  

   3、轻机枪

  

   轻机枪方面,日军主要采用俗称"歪把子"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大正十一年(1922年)投入使用。其使用的是和三八式步枪一样的6.5×50MM弹药,自动方式为导气式。全枪重10.2千克,长1100毫米,枪管长443毫米,初速730米/秒。该枪的主要特点是独特的弹斗供弹模式,其枪身左侧有一个敞开的弹斗,可以往里面塞入步枪的标准5发桥夹,理论上只要不间断的塞入桥夹就可以不间断的射击。当然这个只是理论性能,实际上该枪长期以来一直因为其不可靠的供弹水平而被嘲笑。

   中国军队最主要的机枪是著名的捷克式机枪,仿制自捷克著名的ZB26机枪。ZB26采用7.92毫米口径,导气式自动原理,20发弹匣供弹,全重10.5千克,长1150毫米,初速744米/秒。

   ZB26机枪在世界机枪史上是具有开创性的一种武器,采用了可快速更换的枪管射击,后世机枪的枪管设计即肇始于此,但是这个设计在当时其实属于一种看上去很先进但是实际上没什么用的方案。因为后世采用快速更换枪管的机枪,都是采用了金属弹链供弹模式,射速高、持续射击强度大,因此枪管温升快,需要更换枪管以提高连续射击能力,而ZB26采用的是二十发弹匣,持续射击能力类似于自动步枪而不是机枪,这样的供弹模式下几乎是不存在枪管过热需要更换的问题。

   国内引入捷克式机枪,是基于其优异的性能,尤其是可靠性。但其可靠性是基于捷克优秀的加工工艺、高档材料和质量上乘的弹药三者的结合,这三个优势在国产捷克式机枪上都很难看到,长期采用劣质枪钢、老式机床和劣等弹药的情况下,反而暴露出了不少的可靠性问题。

   ZB-26工艺上大量采用昂贵的切削机加,使用优质钢材,并且有很复杂的热处理工艺以保证其性能,而国造捷克式机枪,在工艺控制和材料选择上都较差,整体加工精度低,因此极易出现卡壳等情况。

   更为突出的是国内弹药生产水平低,大部分步机枪弹质量较差,因此在使用中经常采取合膛的手段,即人工一发一发的挑选,每一发都装填测试能不能有效上膛,能有效上膛的筛选出来作为机枪使用,不能有效上膛的留给步枪,在以后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解放军就长期反映捷克式机枪使用国产子弹供弹极为困难,还不如采用日本原装子弹的"歪把子"机枪。因此,长期困扰"歪把子"机枪的供弹问题,实际上也同样困扰中国军队的捷克式机枪,尤其是日军有相对稳定的弹药供应,其机枪手文化程度较高、训练严格,在轻机枪的使用和维护上水平更高,反而能发挥出更强的火力。

   所以大正十一年式性能落后,而ZB26虽然设计性能较好,奈何国产捷克式机枪质量堪忧,中日双方在轻机枪质量上实际半斤八两不分上下。

   在产量上,大正十一年式从1922年到1941年生产了29000挺,1938年都1943年还生产了41000挺九六式机枪。而捷克式机枪,1928年都1939年原装进口了30249挺,抗战期间生产了生产了约8万挺,在数量上中国军队反而还有一定的优势,这也是中国在战争期间武器生产上难得的具有优势的一个类别。究其原因,也是因为轻机枪使用上较重机枪简易,维护保养也方便简单。

  

   4、迫击炮、步兵炮

  

   在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的主要步兵支援火器,是金陵兵工厂生产的二十年式82毫米迫击炮,抗战前累计生产1100门,抗战中生产7611门,该炮是仿制法国卜浪德1930年式81毫米迫击炮,初速196米/秒,最大射程2850米,弹重3.8千克,全重69千克。1938年3月,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会议《军械工作经验总结》称"征诸参战部队主管之称述,均颂射击威力甚为显著,实不在敌人之同种兵器之下"。国民政府军师一级单位,大多以其为火力支柱,配备8到24门。

   而日本陆军方面,对于迫击炮不甚重视,主要配属于师团工兵、化学兵部队,常用于发起毒气战等情况。而步兵支援火器主要是步兵班排下属的50毫米掷弹筒、营属的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和团属的同种火炮以及四一(明治四十一年)式75毫米山炮、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

   其中与宁造82毫米迫击炮最为对应的是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火炮,如果从战术特点来说,与其最为近似的甚至是当代中俄军队广泛使用的120毫米迫击榴弹炮。

   其既具有线膛后装火炮的高精度和远射程,也具有迫击炮的高仰角、灵活弹道,可以有效的执行山炮和迫击炮的任务,既可以平射精确打击火力点,也可以弯曲弹道杀伤反斜面和战壕内敌军。该炮射程达到了2788米,弹丸重量达到了3.8千克。该炮很多时候甚至拿来直接对抗中国军队师、军属炮兵的山炮,与中国军队师一级的迫击炮交战更是处于优势。

   九二式步兵炮只需要单匹骡马牵引,可以在狭窄的乡间小路行走,拆卸后甚至可以在南方的水稻田依靠骡马驮运甚至是人力搬运,机动性极佳,因此侵华战争中几乎大队以上规模战斗都有参与,其高度的灵活性,使得本身机动性就具有优势的日军步兵大队可以轻松的选择中国军队旅、师级部队的薄弱阵地发起攻击,集中火力以压倒当面的中国军队。

  

   5、掷弹筒

  

   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一个优势武器,是其广泛配置至小队的掷弹筒。掷弹筒是一种小型的线膛式迫击炮,八九式掷弹筒重量只有2.7千克,带弹药全套重量不超过7千克,机动性超过轻机枪,射程700米。其弹道弯曲,可以布置在中国军队机枪无法射击的视角,将杀伤榴弹轻松的射入无顶盖的野战掩体内部摧毁机枪火力点,有效杀伤战场内步兵。

当时的国军重机枪手回忆,他们一般只能打几百发就要转移阵地,不然日军的掷弹筒就会准确的打来。而一挺近100斤的重机枪转移起来谈何容易!一旦国军的机枪被摧毁,日军立即以重机枪火力压制住国军火力,

随即以优势兵力发起冲锋。

   在东史郎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日军步兵在野战中总是很容易得到掷弹筒的支援——

   【为了减少我方伤亡,我们从低洼道路逼近敌人。因为前方的敌人没有发现我们,我们能毫不费力地前进。不料,左后方遭到了敌人猛烈的射击,突如其来的射击使我们措手不及。其火力点设在臭水河对面的竹林里。捷克式机枪正在猛烈地向我们射击,严重地威胁着我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掩蔽身子,我们只能爬上山脊卧倒。这样处理实在得当。因为敌人子弹从低处向这里射来,而我们却卧倒在山脊,恰好成了射击的死角。

   山脊上是一个个上馒头式的坟堆,我们正好加以利用,各自前进。重机枪从后方猛烈射击,掩护我们。出击之际,我们要首先击退左后方竹林里的敌人,于是,向竹林里发射了几枚掷弹筒,把敌人的机枪打哑了。这时,正面敌人的捷克式机枪疯狂地向我们扫射。每隔几秒钟,子弹就像一阵风向我们飞来。我们在坟堆后面隐蔽向前接近敌人。子弹射在地上,震耳欲聋。友军掩护我们的重机枪子弹犹如飞沙走石,在敌军头上撤下。但是,敌人丝毫不买账,继续疯狂地向我们扫射。

   "中队长阁下,发射掷弹筒怎么样?"不知是谁建议。

   "行!喂!射击手!先打两发看看!"中队长回答。

   一会儿,射击手在隐蔽处打了两发。掷弹的爆炸声很大,听起来让人以为是炮弹。仅仅是两发掷弹就使敌人的机枪顿时成了哑巴。大家不约而同地手握闪闪发光的刺刀步枪,一鼓作气向敌人冲去。】

  

   6、反坦克炮

  

   在中日步兵部队火器对比中,日军还有一类"独门"武器,那就是速射炮/反坦克炮。国民政府军也曾装备德制、意制反坦克炮,但全部数量不过100来门,而且很快在战斗中损失殆尽。所以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反坦克炮是单方面的优势,尽管中国军队基本没有坦克,但日军配置在联队一级的反坦克炮广泛用于摧毁国军工事、机枪掩体,战术效果非常显著。

   日军在中国战场上使用最普遍的是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该炮是德国KW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的仿制品,配备有穿甲爆破弹、榴弹,有效射程2870米,最大射程5700米。该炮全重仅327千克,只需单匹骡马牵引就可前进,而且操作简单,实战射速可达每分钟10多发。

   国军老兵在回忆里常常把日军反坦克炮称为"卡孔炮"。这是因为这日军反坦克炮射击非常准确、迅速,上膛的时候"卡"的一声,开火时"孔"的一声,我军一个机枪阵地就没了。

   例如在淞沪会战中,国军精锐第18军第14师第42旅才打了几天,全旅36挺重机枪就都被日军使用反坦克炮等武器打坏了,以致该部没有人再敢进机枪掩体。

   在8年抗战中,国军步枪射击不如日军精确,重机枪火力不如日军密集(日军还有携弹量上的优势),日军步兵在进攻中还有步兵炮、反坦克炮、掷弹筒及时准确的火力支援。这种程度的火力差距,不是靠英勇、靠士兵不要命就可以弥补的。

   回顾战史,在抗战初期,中国士兵事实上已表现出远胜于盟军同行的战斗意志。在战斗中,许多师旅级部队都是战至伤亡过半才撤下整补,整连整营损失殆尽的情况屡见不鲜。对比中日两军步兵火力差距,更能感觉当年先辈的英勇与卓绝。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松涛  松涛词条  邓肯  邓肯词条  仅能  仅能词条  国军  国军词条  日军  日军词条  
中国近现代史蒋介石

 李玉论蒋介石1

  广州国民政府1925年7月成立后,国民党内各方面的矛盾仍在加剧,其中,党内“左右派”之争尤烈,右派对廖仲恺的仇恨不断加深。结果,仇恨左派的“阴谋者们”,在举...(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