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何怀宏:社会道德不能依附于政治

  

  近些年来,道德问题一直受到强烈的关注,特别是这一两年来,因为“小悦悦”事件、不敢扶老人等讨论下,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再加上经济领域的食品安全危机、欺诈等等,商业伦理也同样崩塌,似乎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

  中国该如何走出道德困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教授。何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政治哲学与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学术著作主要有《良心论》、《道德、上帝与人》、《选举社会》、《世袭社会》、《公平的正义》以及译作《正义论》、《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等,不仅对国内伦理学界意义重大,也对其他人文与社会学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何教授一直密切关注社会的现实生活,对其专业认识下的社会热点有着深入的思考与见解。

  

  扬善是永远需要的

  

  南都:针对目前的道德问题,您也认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根基还不稳固。有人说是这三十多年来,只重经济到导致的社会唯利主义,又有人说是信仰缺失,林林总总,构成了一幅当代中国的价值混乱的局面,您如何看待?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个局面?

  何怀宏: 这个应该说是复杂的,是比较多元的而非一元的原因造成。第一,从千年的长时段来看,就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它是一个熟人社会甚至是亲人社会,和陌生人打交道比较少,所以对生人打交道的关注与规范比较少,尽管这种关系中,古人都比较注重善意。但到现代社会,大规模的、陌生人的交往才成为社会关系的主流,尤其是在与道德相关的利益关系上。在传统的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外,面临着台湾一些学者提出的“第六伦”(“第六伦”是指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关系,以及应持有的态度)的问题。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第六伦”今天已经成为“第一伦”了,它的重要性已经排在前列了。现代社会的伦理要求,社会人不管与什么人打交道,都应该遵循相应的规范,而且这个规范应当是平等地要求所有人的。而传统社会这方面的经验不足,没有提供充分的普遍平等的社会伦理与公民伦理的资源。

  第二,应该是和近百年的传统有关,包括革命、斗争和造反的传统、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传统,在文革中发展到最高峰,它有着强烈的分裂意识,把人们分为势不两立的敌我两大阵营,不是把所有人都当做平等的社会人,有一部分人是被排除在外的专政对象的。直到现在,这种意识依然没有消失,我们社会的信任的气氛没有很稳固地建立。而且还好斗,体现在现在的语言暴力、人身攻击乃至肢体暴力上,就是说要用斗争解决,要用胜负而不是妥协、谈判、对话、宽容来解决问题,过去甚至要从肉体上消灭,这些依然是我们当下社会观念中沉重的负担。

  最后就是这三四十年的社会转型影响。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个人也以求利为追求。求利有其自然合理的一面,但也要注意到另一面:首先,求利有一个特点:多少算够?即使手段、方式都合法,但它的终点在哪里?物质欲望是不是应有所节制?其次,利益难以协调的,它更容易冲突,很多时候只能是输赢而不能双赢。如果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在这个冲突中,大家都追求利益最大化,然后又互不相让,甚至采取了不正当手段来竞争,如果有一方如此,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不正当的手段蔓延开来。所以这些都是造成诸如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各种原因。

  南都:最近社会热议两个“最美”的人,一个是最美教师张丽莉,一个是最美司机吴斌,一个舍身救学生,一个用生命守护乘客。这种最美与原来的“雷锋”等精神之间有何区别?

  何怀宏: 我始终不觉得中国人特别坏,良心都没了,包括“小月月”事件中的路人,后来也说,如果在遇到,他们一定会有所行动的。“最美”体现出一种高尚,虽然这种高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履行他们的职业伦理中体现的,但绝不低于所谓的大公无私、全心全意奉献的,我觉得这个是特别值得提倡的。

  这与过去提倡雷锋精神有很大不同。大家会发现,雷锋一开始就是人为树立起来的偶像,和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挂钩。有人就开玩笑说,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什么?学习他无限忠于毛主席。当然雷锋是一个好人,如果他仅仅是无限忠于某个人的,是阶级斗争的榜样,那么就不会有后来的精神传承和社会影响了。因为他确实做了许多好事,帮助了别人,做热心公益的帮助别人的事情,这个是跨越政治意识形态的,于是就有感染力。而我们上面说的这些榜样,相对来说,没有太明显的和某个意识形态挂钩,大家就是从他们的事迹中感受到他们是一个好人,而且是做了不平凡、不容易做到的举动,所以大家会很钦佩他们。这个就和过去很不一样了,第一个是自然涌现的,第二个它不是和政治意识形态挂钩,这一点就赋予这些好人好事与当年雷锋的宣传不一样的新东西。

  南都: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社会在频繁“最美”名号,对民众有了一种审美疲劳,而同时,在事件之后,官方好像很喜欢将之放大升华,您是如何看待的?

  何怀宏: 第一,即便扬善也不要有过多的政府的参与,附上官方的痕迹,要尽量回避与政治意识形态挂钩的嫌疑。其次,要关照普遍的价值与普遍的人性。一般人确实不容易做到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勉强。如果是强调职业伦理,他们是在履行职业伦理而遇到这种情况,尽管我们可能遇不到这种突发事件,遇上也不一定能够做到,但至少在没有碰到之时,要履行好职业伦理。这其实就已经很好了。所以不要刻意地去人为地拔高,去树立一个道德榜样,说他所有的方面都很完美,反而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扬善是永远需要的,需要去鼓励和提倡,从政府到民间,并且要实际地关照行善者,以及家人亲属等等。

  

  用制度安排实现对官德约束

  

  南都:您曾经论述中国这三十多年中国社会道德变迁,是从“动员式道德”到了“复员式道德”。这三十多年来,中国的道德,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才慢慢导致了现在的局面?但“复员”式道德又如何解决当下社会一些人所言的信仰危机、道德塌方?

  何怀宏: “动员式道德”到“复员式道德”更多的是一个描述,但价值上包涵着进步,所以我也不赞成说中国道德一直在滑坡,或者道德到了崩溃的边缘。不过客观地说,这里面有着道德的危机和危险。原来的动员式道德,是和政治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的,就和当年学雷锋一样的。其实道德应该独立于社会的,靠运动式的办法,有时候能奏效一时,但不能持续地发挥作用,但“运动式的道德”本身也损伤了道德。这种道德不是独立的道德,是依附于政治的,比如说鼓励孩子揭发父母、学生告密老师,这在当时政治上是正确的,并且受到社会的鼓励,但在道德上,这是明显不对的,伤害了这个社会最基本最核心的伦理价值。就算起作用了,也是一时的,长时间来看不仅不起作用,还伤害了道德。动员,本身就是战争名词,就是把社会建设当做战争一样,一时间调动所有的资源与宣传工具来塑造某一个人或者行为,现在看来,当时树立了多少英雄榜样,现在被人们记得的寥寥无几。就算是雷锋,也慢慢脱离了政治色彩,突出了好人好事方面的,体现了复员式道德,强调它普世的方面。

  南都:每每一些社会道德上的问题出来后,人们都会讲问题指向政府与官员的道德带头作用,在官德不彰之下,民德何以可能?

  何怀宏: 官德当然是起关键作用的,因为这官员处于社会上层,他的一言一行会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特别是他们手中掌握着各种资源,所以官员如果本身不能做好样子,还侵夺社会,危害社会。那么这种情况下,民众自然也就丧失了道德的坚持。

  我们现在要弱化笼统的“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公仆”等说法,政治权力不管在什么时间与什么社会,总是处于有差别状态,不可能所有人都同等的当家做主。所以还不如更现实地考虑,如何来缩小差别,约束权力。既然官员与民众间有差别,那么就要紧盯着这种差别化的权力,让民众有合理的监督、选举、罢免的权利,用这样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对官德的考量与约束。

  我觉得这是对民主更可行,也更切实的一个看法,就是用这样的民主观也许会比笼统但也空洞地说“人民当家作主”更好。为什么呢?中国的政治首先要分流,就是权力、金钱、名望要分流,不能把所有资源都集中到政治权力,即官员的手中。你不能权钱交易,你不能有了权就有了钱,也有了名。为什么国外不轻易给一个总统博士学位,或荣誉博士,就是名是名,权是权。除了你确实有这方面学术的成果和才华才给你。同样的你总统为什么要实行阳光法案,老百姓不能实行阳光法案,要保护大家的隐私,官员处在监管资源的位置上,那当然要实行阳光法案,我们要看你的财产有多少,是不是正常、合法。所以这个都是比较现实的一个途径,权钱名一定要分流,这是第一。

  第二,官员要有各方面的约束手段,当然最关键的就是民主,你就可以和平的监督。其次包括各种舆论工具,像媒体特别微博就起了一定的作用,比以前大得多得多的作用,这些都是挺好的,当然民主会根本的起作用,然后还有法治。现在是到了这样一个时候,仅仅宣传官德的个人教育和修养已经不会太起作用了,一定要靠制度,或者说优先的是制度。优先考虑制度的建设,首先让官员守法,民众才能过上免于被折腾的生活。而要让官员守法,还要设计一些制度手段来,不仅仅提倡和教育官员守法,一定要有民主法治的制度制衡,让他不得不守法,不得不忌惮于法。

  南都:现在政府也开始兴起德行考核机制,官员的私人生活道德被作为治官的手段了,比如发动家属打分等。对此您如何看?

  何怀宏: 我觉得是这样的,比如阳光法案真的是约束他的,因为他申报财产,因为他是最有可能 中饱私囊,但是他个人还是可以保留他一定的隐私,比如他的个人生活,他的家庭关系,因为有些关系不是外人能很好地判断的。比如他们夫妻之间有纠纷,或者与父母之间有纠纷,当然有些很明显的,大家有目共睹的,别说官员,一般人做了大不孝的事情,都可以舆论谴责。但是有些家庭纠纷,有些夫妻纠纷,也要保护官员的隐私,也不一定要介入这些东西,除非他影响到公共权力,公共利益,这个还是要分清。其实官员也仍然有他的某些隐私,不是说就应该完全透明,阳光法案还是主要针对他们的财产状况,他们的感情生活,家庭关系,有些东西外人也不好完全判断,这是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得到保护的领域。在官德考核中,也可能是妻子或家人有问题,另外还有可能明明有问题,但是家丑不外扬,所以这有点过分,让家人和亲属打分不太好,有点过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前面我说是民主、法治、自由言论、自由舆论这些东西。

  

  让民间有一种道德的修复力量

  

  南都:但吊诡的是,这样的情况的出现,却成为一种口实,让官方开始对道德建设充满热情,占据了道德高地,比如小悦悦事件出来后,当地政府开始紧抓道德建设。于是,问题便出来了,社会道德问题,是政府主导重建还是民间的自我修复?

  何怀宏: 我觉得政府首先要把自己管好,把官员管好,这是最重要的。其次,该管的管,不该管的别管,该管的就是把自己管好,把官员管好,不该管的就是你让民间有一种道德的修复力量成长壮大。比如说你让民间的慈善组织,公益组织可以合理的成立活动,就是说有一种结社的自由,让他们能够恰当的发挥作用。如果是民间自主起来,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个行为不是政府要谁捐献,或者慈善,而是民众想要做这些好事,政府千万不能阻碍,甚至是不让做这些好事,他们自己做自己的好事,其实他们心里感觉更好,而且更有自信。所以要鼓励,而不是去担心民间组织,这就是不该管的不要管,还要去努力消除一些阻碍,让这种组织得到发展,公益组织,慈善组织,包括社会的公民权益组织。

  原来我觉得言论自由是第一步,现在言论自由在微博上取得了一定的空间,但是仅仅有大家的言论还不够。所以我觉得现在结社自由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到了更突出的位置,就是要让结社自由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一定要让民众得到组织训练,去组成一个个的自我组织。其实现在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但还没有明确的,尤其是大型的组织,有一些“随手公益”、“微博微公益”,这是调动人们的善意。

  社会、民间也不要去轻易怀疑这些东西是不是动机复杂,动机不纯,炒作。要看他的行动,他只要在做善事,这个行为是对的,就应该赞许,哪怕他动机复杂,动机混合。没关系,他如果做善事,本身就有益于大家,为什么去怀疑?即使有也不要怀疑,复杂一点有什么关系,可能人们的动机都比较复杂、多元,不是说纯粹就无私的,他自己可能也想扩大影响,但做了好事,就是好事。除非他做善事是属于不正当,不合法的手段。要盯住的应该是手段合不合法,正不正当、而不是去追究动机。

  南都:在社会公共伦理上,民众对于公平与正义的渴望,似乎强烈到足以引爆社会的程度,现在动辄就是群体性事件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这样的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

  何怀宏: 在过渡期容易发生,中国的中产阶级还不是稳定的中产阶级,他可能还处在焦虑之中,或者期待之中。所以这需要观念的调整,中产阶级本身不会自然而然的追求中道,他需要中道的训练,包括观念的调整。你一方面要不断的推动社会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又不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为现在社会处在过渡期,转型期,所以还不太习惯自己的身份、地位,也不一定有很长远的眼光来考虑这些事情,这需要时间和训练。

  我给官方寄予的希望是不要主动当老师,当教官,而是去鼓励公民自己努力,自我教育,最关键的是你不要去设置压着善意努力的尝试。比如在微博上不要因为见解不同,或者政见不一样,就去限制,但是你应该限制人身攻击、侮辱人格的。我不知道这些为什么没有限制,我认为纯粹是脏话、脏词,侮辱人、骂街的,可以适当限制。说理的,哪怕和你观点不一样,立场不一样,都不应该限制。政府不是去当教官,政府要搭好台子,维持好秩序、规则,而不是自己一手拿钱,一手拿棒子,用钱来利诱,或者拿棒子来敲打。政府就是搭好一个平台。老百姓自己能够行善,他自己本来有这样的善心,而且他自己是自己行为的主体,让他能感觉到自主性。

  南都:一个社会缺失公平与正义这些最基本的社会伦理,会造成哪些深层次的影响?现在似乎大家都很没有安全感。

  何怀宏:安全感就是要建立法治,加强法治,巩固法治,我说的法治,都是法律的统治,不光是制度,当然它要靠制度来落实。法治就是大家都尊重法,尊重法意味着什么呢?比如说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现在官员不出事就不出事,一旦出事了,可能就是大事。为什么?因为他会发现法律也不会保护他。今天你在台上,耀武扬威,过一天可能就是阶下囚,身首异处。他不是处在司法独立的环境,所以每个人拼命抓权也是因此,他只有抓住了权力,他才能保护自己,下台他都要安排人。所以建立法治是比较可靠的,一切都束缚于法治,健全的法治能够保护所有人,甚至包括保护应当受罚的“坏人”在其他方面的合法权益。

  

  2012年7月1日《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发表时有删节

  来源: 南方都市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依附  依附词条  道德  道德词条  政治  政治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  
哲学总论

 周枫:在韦伯与舍勒之间

   走进北京大学哲学系大门,便会有一句名言赫然扑入眼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所蕴涵的道和理已由过去几十年的中国历史...(展开)

哲学总论

 唐代兴:论道德容忍度

    内容提要:道德容忍度指对不道德的行为或具有道德指涉性的不同言行的受纳程度和度量方式,它以良知为主体前提,以至诚为本体方法,以权责对等为规范方式,以公正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