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陈鼓应:老子的“道”义

   1、道可道,非常道。(一章)

   意即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道”。第一个和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这里指“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也是创造宇宙的动力。它是永恒存在的,故而称为“常道”。所以一个“道”字显然是指实存意义的“道”。

   2、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

   ——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八章)

   ——这个“道”表现了“不争”的特性,可见是已经落实到人生的层面,可以为我们所取法。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4、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九章)

   ——老子认为功遂身退是自然之“道”(天之道),这里的“道”蕴涵了“谦退”、“不争”的精神。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5、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

   ——“道纪”即是“道”的规律。这里两个“道”字都是规律性的“道”。

   本章开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是描述形而上的实存之“道”。这里的“道纪”也可以说是实存意义之“道”所显现的规律。实存之“道”体,虽然不为我们所认知,但当它作用于物所显现的规律却可为我们所遵循。

   6、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十五章)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是说“道”有“不盈”的特性,要能守住它,就不致于自满,不自满才能够去旧更新。

   此章前一部分是描写“古之善为士者”的风貌,“保此道者不欲盈”若是承上而来,那么这个“道”字应指“强为之容”以下所说的体道者之容态和心境,意指慎重、警戒、威仪、融和、敦朴、旷达、虚怀、深远等人格修养的境界。

   7、致虚极,守静笃。……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十六章)

   这里两个“道”字都是指自然之“道”。“天乃道,道乃久”,是说天即是自然,符合自然之“道”就能长久。本章主旨是谈“虚”“静”的,老子认为“致虚”“守静”就合乎自然之“道”了。

   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十八章)

   大道废弃,这是统治者“有为”之政的结果。这里的“大道”即指“自然无为”之“道”。废弃“自然无为”之“道”,而行“有为”之政,社会乃渐混乱,人际关系乃渐失常,于是“仁义”的呼声起来了。

   9、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二十一章)

   老子认为“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不具确定形状的;它虽然真实存在着,却不能为我们所确认。显然,这里的两个“道”字都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体。

   10、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二十三章)

   本章四个“道”字均指“自然无为”之“道”。老子认为“希言”(不施加政令)是合于“自然”的。狂风骤雨半的暴政是维持不久的。为政如能“自然无为”,社会自然平平安安。

   1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二十四章)

   本章的“道”指戒矜戒伐。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1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所说的“道”都是指实存意义的道。末句所说的“天法道,道法自然”,乃是指效法实存之“道”所呈现的自然规律。

   1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三十章)

   用“道”辅人主,这个“道”字是指柔“道”或不争之“道”,蕴涵着不逞强、戒矜、戒伐之意。本章之“道”指勿逞强、勿矜、勿伐。反之,逞强、矜伐就不合于“道”了。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14、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三十一章)

   这里的“有道者”,是指有高度修养境界的人。本章有反战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精神。

   15、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中的“道”指形而上无名、无形、本始的实存之“道”。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是说“道”为天下所归依,正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这个“道”指“处下”之“道”。“处下”是老子重要思想之一,这是专就人生而言的,非形上之“道”。

   16、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三十五章)

   “执大象”就是执大象道”。这和淡乎无味的“道”同是指“无为”之“道”。老子认为如能执守“无为”的道理,大家就能能平和安泰(安平太)了。

   1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

   此处指“无为”之“道”。

   18、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三十八章)

   “失道”和“道之华”的“道”都是指自然无为的“道”。

   19、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

   这是讲实存意义的“道”所表现的规律和作用。

   20、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四十一章)

   这里说的“道”可得而闻,可见不是形上之“道”。这个可闻之“道”,表现了若“昧”、“退”、“纇”(起伏不平)、若“谷”、“辱”(含垢)、“不足”等特性。这里所说的“道”是就人生层面而言的。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本章末句说:“道隐无名。”这个幽隐而无形无名的“道”,显然是指形而上的恍惚实存之“道”。

   2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本章讲“道”创生万物的历程。指实存意义的“道”。

   2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四十六章)

   这里说的“有道”“无道”即上轨道和不上轨道的意思。为政如能“自然无为”,国家政治可上轨道(天下有道),如果过分“有为”,国家政治就不上轨道(天下无道)

   23、不窥牖,见天道。(四十七章)

   “天道”即指自然的规律。这个“道”是指规律性的“道”。

   2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四十八章)

   这里的“道”指“无为”之“道”。

   25、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五十一章)

   这里讲“道”的创生万物和畜养万物。本章的“道”均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这个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当它生物成物之时,就开始向下落实,而为成物之“德”。

   26、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五十三章)

   这里的“大道”即正途。老子认为统治者为政和他的生活行为要能清静无为,才是正途。“非道”即是不走征途,不能清静无为

   27、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五十五章)

   这里的“不道”,即逞强而言。老子在这里提示柔和之“道”。

   28、长生久视之道。(五十九章)

   这是说长久维持的道理(“久视”即久立)。这里的“道”是通常所说的道理、方法,不是老子哲学上的特有名词。

   29、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

   治理国家像煎小鱼,要“无为”,不可“有为”。“以道莅天下”是说以“无为”治理天下。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30.道者万物之奥。……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六十二章)

   均指“自然无为”之“道”。为政者若能行“自然无为”之“道”,人民都可得到庇荫了(道者万物之奥)。

   31、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是指愚朴之“道”。王弼说:“愚”即“守真顺自然”,这个“愚”字是老子特有的意义,它含有淳厚、朴实的意思。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32、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疑为错简(似应在三十四章),倘如是,则“道”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如非错简,则这个“道”应是指下文所说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33、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七十三章)

   “天之道”指自然的规律。这个“道”乃是规律性的“道”。

   34、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七十七章)

   本章所讲的“道”是指规律性的“道”。

   35、天道无亲。(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是说自然的规律没有偏爱。这里的“道”也是指规律性的“道”。

   36、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

   “道”指规律性的“道”和行为准则。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陈鼓应:老子的“道”义  老子  老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