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逻辑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方式,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不止逻辑思维一种。在哲学理论中,形象思维是一种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通常与感受、感想、体验、经验等感性认识联系在一起。相对于抽象、严谨、精确、规范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具有形象具体、非逻辑、粗略、法无定法等属性。
为什么当人类掌握逻辑思维这一高级思维工具后,仍然不能放弃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形象思维呢?说到底,世上没有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公式。尽管逻辑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但它也存在不少局限性。这就决定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如同太极图中的阴与阳一样,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中。
北大调研中心的研究
虽然逻辑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整体的逻辑思维水平越高,文明发展的速度也越快,但部分人对逻辑思维的推崇逐渐走向了一个极端——把逻辑思维当成人类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这种人虔诚地相信,只要按照某种明确无误的逻辑系统来思考,就可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这个观点恰恰是荒谬的。
首先,其他类型的思维方式在几乎一切领域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上述的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与文学鉴赏中有着逻辑思维无法代替的作用。除此之外,在科学探索、文艺创作、军事指挥、市场营销等活动中,灵感思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领域中并非用不到逻辑思维,但已经足以否定逻辑思维的唯一性。假如无视这些社会现实,把逻辑思维当成人类唯一正确的思维模式,无疑是偏颇的。
其次,逻辑思维无法解决思维活动中的全部问题,也有难以发挥作用的时候。
为了避免思维的跳跃性,逻辑思维采用的是程式化思维模式。这使得逻辑思维从一开始就被纳入了某种固定的轨道,束缚了想象力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新知识的产生。
例如,现代科学探索中的许多新概念与新假说,最初是在作为“前提”的数据材料不充分的情况下提出来的。逻辑思维是在已知前提的基础上推导出新东西。但那些划时代的研究成果,往往缺乏足够的“前提”。单凭逻辑思维是很难得出新概念与新假说的。
逻辑思维的思考过程是严格遵循某种规则进行的。根据已知前提与单一的逻辑关系,一步步推理出结论。假如面对的前提很多且不止一种选择时,或者思维对象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时,循规蹈矩的逻辑思维往往找不到解决方向,思考效率也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逻辑思维必须与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其他思维方式相结合。毫不夸张地说,逻辑思维无论发展到何种境界,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任何单一的思维方式,都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唯有多种思维方式互相补充,才能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