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言”出自《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它的本意是言辞是表达意思的,既已知道意思,便不再需要言辞。后来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必明说。“得意忘言” 是正史玄风贵无学派的主张,它的根源是“言不尽意”的思想,代表人物是王弼。
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也就是“意生象”“象生言”。他认为,言是认识所需的凭借工具,但不可以过分拘泥于它,正所谓言不尽意,也就是言能达意,却不能尽意。也就是本体表现为万有,可还有超越万有之上的特殊本体意义;言能达万有,即本体之表现,但不能达万有之本身。体现了人一直存在的相对认识手段和绝对认识对象、无限的认识目标与有限的认识工具间的矛盾。
因此,要认识事物,把握本体,对待名言的态度应是随取随用,随用随忘。也就是走“得意忘言”之路。言和象并非是意的本身,它们在意之下,应该做到“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这便是“得意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