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海德格尔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从胡塞尔那里借鉴“面向事实本身”的现象学方法,以此揭示人的生存状态,把哲学引向与传统西方形而上学不同的领域,在存在主义、现象学、诠释学、解构主义、政治理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及神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影响。
海德格尔生于德国的梅斯基尔希小镇,中学时读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学说的领域均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引发了最初的哲学冲动,对存在意义的问题萌发了兴趣。1909年,他入弗莱堡大学攻读神学,后转向哲学。海德格尔对当时兴起的国家社会主义表示附和,并参加了纳粹党。1933年4月,他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带领全体教职人员向希特勒宣誓效忠。晚年的海德格尔对东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尽管他与纳粹运动的联系在西方理论界成为热门话题,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行为并没有必然联系。
海德格尔最著名的存在主义理论,就是论证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他从“存在意义”开始发问,认为“存在”本身是超越一切种属关系的,是最普遍的概念。海德格尔提出“此在”的基本问题,认为“此在总是我的存在”,接着又提出“此在”总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世界并不是物的单纯聚集,并不是可以供直接观察的对象。“此在”的展开样式则分为:情绪、言谈、领会。“此在”被抛之于世界,总是非本真的沉沦,在沉沦中与他人“共在”。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问题上,批判了传统流俗的计数时间,结合时间性讨论“此在”的生存状态,得出“人即时间”的基本概念。
海德格尔在科学和哲学方面都有着很高的修养,后期对科学技术提出自己的批判,也宣称了哲学的终结。海德格尔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存在与时间》《什么是形而上学》《论真理的本质》《论人道主义》《林中路》《形而上学导论》《通向语言之途》《诗、语言、思》等。这些无疑是思想界的瑰宝,海德格尔用他的思想证明了他一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