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关于合理行为悖论的例子与解析

关于合理行为悖论的例子与解析

甲向乙提出,乙可选择盒子A(空的)或盒子B(内有100美元),但不能同时选两个。甲同时向乙承诺,如果乙就此作了一个不合理的选择,那么甲将给他1000美元作为奖赏。这样:

(1)如果我们假定乙选择空盒子A是不合理的,那么,选A比选B可多得900美元,因此,选择A又是合理的;

(2)如果我们假定乙选择空盒子A是合理的,那么,选A比选B要少得100美元。因此,选择A又是不合理的;

(3)综合(1)和(2),选择A是合理的,当且仅当选择A是不合理的。

解析:

关键是怎样定义“合理”,对谁而言合理?还要考虑时间和行为过程上的差别,而归根结底,还是体现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如果甲认为:乙选择空盒子A相对于选择装有100美元的盒子B不合理,所以奖励给乙1000美元;对于乙而言,得到1000美元相对于选择100美元的盒子B又变成合理,如果这被甲认为合理而又不奖励乙1000美元,对乙又变成不合理。

乙是考虑到这种情况的——只有当甲认为不合理时甲才会给予奖励,所以甲所认为的乙的不合理选择,对于乙就是合理的选择。但如果甲也考虑到这一层,认为乙选择空盒子实际上是一个对乙合理的选择,因而不给予奖励,那么乙选择空盒子就又变成一个不合理的选择了。

选择空盒子是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取决于能否得到甲的1000元奖励,而这又取决于甲对于乙的选择是否合理的看法,形成一个相互包含的循环。

选择A(空盒子)

甲认为乙的选择不合理

乙得到甲奖励1000元

甲认为乙的选择合理

乙不能得甲奖励1000元

甲又认为乙的选择不合理

乙得到甲奖励1000元

……

选择B的情况也类似:

选择B(装有100元)

甲认为乙选择B(相对于选择空盒子A而言)合理

乙不得甲奖励1000元

甲认为乙选择B(相对于得到1000元奖励而言)不合理

乙得甲奖励1000元

甲认为乙选择B(得到1000元奖励)合理

乙不得甲奖励

甲认为乙选择B不合理(只得到100元)

……

所以甲的规定是自相矛盾的。其实这里的“合理”与“不合理”是相对的,有不同含义的:选择100元相对于选择空盒子合理,相对于得到1000元奖励又不合理。这样,甲和乙对于合理不合理可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站在对自己有利的立场上争论一项选择是“合理”还是“不合理”。这里,甲是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不论乙选择A或是B,甲都可以认为是合理或不合理的,所以甲总有理由给或不给奖励。乙当然也可以用相似的理由去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主动权是在甲的手里。

可以看到这都是由于思维的反思性质造成的。在一个语阶上是合理的,在另一个语阶的反思上就成为不合理;反之,在一个语阶上是不合理的,在另一个语阶上又被反思为合理的。“合理”与“不合理”都是抽象的观念,只有在其中加入实际的行为内容,才可以解开悖论

甲判断:不合理→奖1000美元→合理→不奖1000美元→不合理……

选择:盒B(100美元)

合理(与选空盒A比较)→不奖1000美元

不合理(与获奖1000美元比较)→奖1000美元

合理(与选B得100美元比较)→不奖1000美元

不合理(与不得1000美元比较)→奖1000美元

合理……

这里的“合理”与“不合理”,其实都是在思维、观念中空转,并没有发生实际的奖励或不奖励的行为,因而也没有实际的合理或不合理的选择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合理与不合理可以在时间中转换:

选择A(空盒子)→甲认为选择不合理,奖励乙1000美元→选择A变成合理→乙第二次选择A→甲取消1000美元奖励→选择A变成不合理→重新获得1000美元奖励……

选择B(100美元)→甲认为选择合理(相对于选择空盒子),不奖1000美元→选择B不合理(相对于得到1000美元奖励)→甲奖励乙1000美元→选择B变成合理→甲取消奖励1000美元……

可见,只有在选择和奖励行为实际发生后,才能对选择予以真实的合理与不合理的评价,否则就只是思维里的空转,其中的“选择”、“奖励”、“合理”与“不合理”的评估等,都仅仅是一种思维中的可能性,没有客观现实性。所以,这个悖论还可以从模态逻辑的角度去解析。而归根结底,它是混淆了思维与存在,把观念中的“选择”、“奖励”、合理与不合理“行为”等与实际发生的行为混为一谈,因而违背了同一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关于合理行为悖论的例子与解析  悖论  悖论词条  例子  例子词条  解析  解析词条  合理  合理词条  行为  行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