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张曙光 张弛: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分析

  

   各个地方也借着稳增长之机大干快上,雄心勃勃,天津、重庆宣布,未来3-4年内将投资1万亿元,支持其重点产业发展;暂且不谈地方投资规模的大小问题,先看这么大的投资资金从何而来,现在的最大问题是差钱

  

   1,总体形势判断

  

   今年1-3季度GDP增长7.7%,达到了政府年初设定7.5%的增长目标。第3季度GDP同比增长7.4%,是2011年第1季度以来连续7个季度持续走低,也是自2009年第1季度以来的新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也是前3个季度中最低的。总体来看,经济持续走低是一个既符合实际,又符合预期的结果,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增长潜力的下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经济失衡的影响。

   对于这一情况相关媒体事前给出了"标准解读",政府高层也给出了乐观的判断,"三季度的经济形势应该说比较好。现在可以有信心地讲,中国经济增速基本趋于稳定,并且继续出现积极的变化。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到位,中国经济还会进一步企稳"。有的评论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软着陆"的迹象,并给出了支撑的证据:一是经济增速下滑逐渐趋稳,增幅回落收窄;二是9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8%,今年5月份以来首现回升,表明实体经济景气向好;三是除投资增速明显回升外,9月份的外贸超出预期;四是就业形势并没有随经济走低而恶化。统计公报发布以后,市场不仅没有出现恐慌,18日上证指数上涨超过1%,似乎也支持了这种说法。

   我们觉得,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既要看到好的一面和积极的变化,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和消极的因素,政策决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有事实根据的。

   在讨论1季度的宏观经济运行时,"基于3月份的工业生产、消费品销售、出口增长和信贷投放都高于前两个月,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也出现回升,很多人预测,2季度有望企稳回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时,我们就明确指出,由于经济效益下滑,营商成本上升,中小企业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经济运行仍然存在着继续下行的风险。

   到了第2季度,权威人士又认为,"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三驾马车"都有比较强的增长动力,预期第3季度的经济运行会企稳回升"。我们在当时的分析报告中又明确指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仍然不能排除经济下行的风险。因为,2季度的经济运行就是在政策扩张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经济运行的内外环境并未改善,增长的基础也不稳固。国际经济环境谈不到好转,只要不继续恶化就不错了。国内已经把稳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宽松政策陆续出台,但问题的关键也许不在政策层面,而在体制和结构层面,在体制和结构未能改善和无法改善的情况下,政策的作用不仅会受到限制,而且会发生扭曲"。经济运行的实际结果证明了我们的分析,第3季度经济增长继续回落,只是回落的幅度收窄而已。

   现在,有关人士又做作出这种预测,其实,我们在第2季度的报告中指出的问题并未改善和解决,经济触底回升的可能增加,但下行的风险也不应忽视。

   先看贸易,9月份的出口总值1863.5亿元,增长9.9%,单月出口规模创今年新高,增速接近商务部年初提出的10%的目标。那么,7、8月份的情况又如何呢?8月份进出口总值增长0.2%,其中,出口增长2.7%,进口下降2.6%;7月份五个外贸大省的贸易增长疲软,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分别为5%、0.7%、2%、2%和4.2%。其他季度也是季末月份好,而其他月份差,这又该如何判断?今年贸易的月度波动是是明显而剧烈的。更为重要的是,刚刚闭幕的112届广交会一期上,到会采购商比上届下降11.4%,与此相应,本期成效额也有明显下降。有鉴于此,切莫追求实现10%的增长目标。

   鉴于出口形势来峻,成为拖累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9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八项具体措施,包括:1)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准确及时退税;2)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3)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注意发展对小微企业的信用保险;4)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5)妥善应对贸易摩擦,维护我出口企业合法权益;6)积极扩大进口;7)优化外贸国际市场布局,支持企业开拓非洲、拉美、东南亚、中东欧等新兴市场;8)优化外贸国内区域布局,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撤去边境省区发展对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八项措施的确为贸易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也向外贸企业释放出了明显的积极信号。

   从目前国际国内形势来看,稳定和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不在供给,而在需求;不在价格,而在市场;不在国内,而在国外。八项政策中,除了5、7、8三项是与国外、需求和市场直接间接有关的以外,其他5项主要关涉到供给、价格和国内的问题。就是5、7、8三项,有的也不是我们单方面可以解决的。在欧债危机持续、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摆脱困境是很难的。就以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而论,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且在从传统出口产品向新的领域扩展。最近,奥巴马签发总统令,要求禁止三一集团在美关联公司罗尔斯公司收购位于俄勒冈州的4个风电场项目,华为和中兴集团在美国的经营也遭遇美国的贸易制裁,光伏产业出口遭欧盟反倾销调查等,就是有力的证明。

   从国内来说,稳定和发展贸易的根本措施还在于促进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这又取决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八项政策基本上没有涉及这方面的问题,只是在短期应急措施上作文章。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与其把重点放在增加生产供给和价格调节方面,不如把工作做在调整贸易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方面,这是经济低潮时期应该做、必须做、也可能做的工作。

   再看投资。稳增长就得稳投资,这不仅是由于消费的改善主要是一个长程问题和体制问题,短期内政策的作用有限,在贸易增长明显趋缓的情况下,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且在政府主导型经济中,投资也是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事实上,自9月初以来,发改委对投资的审批开闸,仅5、6两天,就批复55个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其中有33个轨道建设项目、13个公路建设项目、10个市政类项目、7个港口、航道项目。此外,上半年还有六大发电集团的131个发电项目获批。这就基本上为本轮投资方向定了调:依然是大项目、大工程为主,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当家,再一次成为投资的热土。

   就以铁路建设投资来说,作为基础设施投资中的大头,往往成为救市的急先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铁路建设投资规模大幅度井喷,从几百亿元一下子暴涨到几千亿元,2009、2010年达到8000亿元的极点。今年出现了类似情况,年初的投资规模为4060亿元,8月初增加到4700亿元,月底增加到4960亿元,9月上旬又增加了400亿元。到8月底,已经投放2270亿元,剩下的4个月还要投放2700多亿元,开通58条线路,月均投入680亿元。这样的任务看起来非常艰巨,但在现行的体制下并不难完成。

   稳增长的关键也许主要不在投资规模,而在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益,因为很多部门的产能已经过剩,增加投资会导致更大的问题。铁道部上半年计划竣工开通项目69个,开通新线5510公里,复线5008公里,电气化7125公里,其中客专项目开通新线2721公里,普速项目开通新线2789公里。如果说一些大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是必要的,像北京地铁上下班高峰仍然是挤得一踏胡涂,但客运专线就是另一个问题。目前全国的客专线路中,只有京沪、沪宁线上座率较高,但一等票的上座率往往只有1/3左右,其经营虽然能够保本微利,但却是在不计算折旧的前提下实现的,大部分客运专线都是亏损经营,今年上半年,铁道部巨亏88.1亿元,再开通这么多客专新线,亏损还会增加。尽管这一次追加投资很大一来自中央预算内资金,但还需要银行贷款和发行铁路建设债券融资。去年中期铁道部发行的5855亿元债券余额平均剩余期限不到两年半。旧账未还,又加新债,如何收回投资,欠债如何偿还,都是个大问题。我们不能为了稳增长而稳增长

   与此同时,各个地方也借着稳增长之机大干快上,雄心勃勃,天津、重庆宣布,未来3-4年内将投资1万亿元,支持其重点产业发展。据9月上旬的初步统计,7月份以来已经有13个省提出了新的投资计划,总投资额超过10万亿元。按此推算,全国可能超过20万亿元。人们戏称此为"地方版的4万亿"。

   暂且不谈地方投资规模的大小问题,先看这么大的投资资金从何而来,如果说2009年的4万亿投资不差钱,那么,现在的最大问题是差钱。根据惯例,建设项目的资本金一般占总投资的30-50%,由各地财政资金解决,资本金以外的资金靠贷款解决。据了解,9月5日批准的25个轨道项目总投资8400亿元,由城市财政部门负担的部分至少2400亿元,其余来自银行贷款和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收入,而土地开发也要通过银行抵押贷款融资。这里存在几个问题值得讨论,一是今年以来,卖地的收入大幅减少,据财政部本月18日公布的数据,1-9月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3.1%,个别地方出现了赤字,而且还面临还债高峰。二是轨道交通票价不合理,以北京为例,原来只有一、二线两条线路时,地铁票价3元,现在开通了10条线路,票价反而降为2元,我们不知道这种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核算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要把经济工作当作政治工作来做,为了惠民,可以置经济规律于不顾。现在,市财政每年的交通补贴百多亿元,过去财政收入增长很快,政府补得起,现在增长趋缓,将来还有可能减少,如何补贴得起。这样做的结果是弱化了激励约束机制,不利于地铁公司改善经营管理。三是用银行贷款搞建设是"短债长贷",在流动性好的情况下问题不大,而流动性一旦紧张,其风险就会自我强化,大大增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建立地方独立发债机制,在现行体制下,这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

  

   2,从黄金周的盛况看政策调节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黄金周长假期间,国人出游井喷和爆棚景象空前,令人叹为观止。据有关方面统计,8天中,出行人次7.4亿,出游人次3.62亿,同比增长20%,南京中山陵超过接待能力10倍,厦门鼓浪屿超过9倍,10月2日,安徽黄山接待游客5.7万,故宫接待游客18.2万。旅游消费1800亿元,增长24%,北京130家重点商业企业一度实现单日销售额近7亿元,成都旅游商业企业单日销售额曾经超过4000万元,南京的中央、新百、金鹰等商场同比销售额最多的甚至翻了一番,长假前两日,北京菜百和国华商场黄金首饰和金手镯销售分别增长了16%和23.6%。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的确一次性地拉动了消费。但盛况之下,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值得深思。

   首先,旅游需求和国内消费潜力巨大。旅游是人们重要的文化需求和消费需求,旅游热和旅游支出的增加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而双节长假黄金周的旅游爆棚和购物盛况,不仅说明了旅游消费存在着较大的增长空间,而且显示出国内消费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对此,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

其次,取消高速公路收费的推动。除了需求以外,双节长假旅游井喷与政府决定取消高速公路收费有很大关系。政府将此作为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也想借此拉动消费,政府的好心没有人怀疑,其正面效应也无人否认。但由于缺乏研究,考虑不周,好心并未完全办成好事。高速公路和旅游景点出现了大拥堵,"高速路"变成了"龟速路"和"停车场",旅游点人满为患,观景变成了"看人",名山变成了"人山",黄金周变成了"黄金粥"。

有人感叹,"西湖见人不见桥,黄山人流如涌潮","三亚海滩饺子锅,大梅沙人比沙子多"。结果是老百姓花钱买罪受,便民变成了扰民,惠民变成了殃民,皆大欢喜变成民怨沸腾。这也许是决策者始料不及的。

   对此,笔者也有亲身体验。9月30日,笔者一家前往河南新乡看望亲戚,借此休息几天。18日就开始预订火车票,买不到,只好改乘汽车。早晨4:30起床,5:00从西城三里河出发,计划沿京开高速南行。谁知走了3个小时,还没有出南五环。这么一点路程,就发生了5起车祸,有的两车追尾,有的四、五辆车撞在一起;有的刮蹭较轻,处理好善后,还可继续前行,有的残不忍睹,无法开行,只能取消行程。好不容易到了一个加油站,人车都要排队,车遍地停满,找不到一个车位;人排队上厕所,女士上厕所排队超过100人,很多人就在周围随地方便。以为过了收费站,上了高速,情况会好一点。谁知情况依旧,汽车3米一开,5米一停,中午12:00,才开到河北衡水,等到达目的地,已经过了晚上7:30。本来是5个小时的车程,结果走了13个小时。一路艰辛,难以言表。

   在现实生活中,好心办坏事、蠢事的事例不少。此次高速公路免费也是如此。其原因在于。

   首先,违背了客观规律。在经济学上,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价格调节比行政干预要有效得多,但是,我们却迷信政府权力,以为政府无所不能,因而无所不为,做好事可以违背经济规律,结果是放大了事件的效应,以至发生了灾变。一是中秋、国庆长假,本来外出旅游的人数必然俱增,拥堵是免不了的。按理应当涨价抑制,减少出行,加以调节和疏导,而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免费资助,鼓励出行,结果是人满为患。二是驾车游本来是中等收入及其以上家庭的选择,低收入一簇一般不会有此奢望,政府免费究竟何意,难道是要补助有钱人。事实正是如此。这也违背了政府的财政原则。三是政府一声令下,高速公路一律免费放行,政府是否与每家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商议谈判,肯定没有。这种以政代企的作法既有悖于市场逻辑,也不符合政府的行事原则。四是政府下令,高速公路一律免费,这必然要影响有关公司企业的经营收入和利润,须知,各个公司的情况不一样,有国有的,也有私有的,有中央国有的,也有地方国有的,有盈利的,也有亏损的。政府是否要给予相应的补贴?不给,是政府的无偿剥夺;给,不管按什么标准,都是用纳税人的钱补贴一部分人,甚至是有钱人。这也是悖理的事情。五是长假的本来目的是要让人们好好休息,享受生活,结果是把大好的休息时间消磨在行车的紧张和旅途的劳累之中,且不说是时间的浪费,而且是生命的损失。

   其次,不记取经验教训。类似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发生过,而是有前车之鉴,但政府还是要重蹈覆辙。远的不说,前年广州举办亚运会,政府为了惠民便民,宣布亚运会期间,广州公共交通(包括汽车、地铁)一律免费。政策一出,市民倾家出动,扶老携幼,一时间,每辆车都人满为患,公园、机场人山人海,由于拥挤不堪,很多车辆晚点。当时笔者正好就在广州,一个朋友来看我,1个小时的车程走了3个小时,还把鞋子挤掉了,狼狈不堪。白云机场的公共厕所排大队,秩序混乱到了极点。有人说,"广州市政府疯了",否则不会出此下策。由于形势无法控制,广州市政府不得不在当夜宣布取消免费,照常买票乘车。为了平息市民怨恨,也为了保全面子,决定给每人发50元或者100元交通补贴。免费也好,补贴也好,惠民便民变成了扰民害民。但政府不吸取教训,广州一市的荒唐举措,竟然还要在全国重演。

   如果我们迷信权力,不尊重经济规律,好心必然办不了好事,在这里表现政策失误,放大了波动和混乱,严重了就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那样,企图建立人间天堂,实际上把人们推向地狱。其间的逻辑是一样的,这是值得认真反思的。解决之道还是尊重规律,改黄金周集中休假为平常带薪分散休假。这会减少人为的紧张和灾祸。来源: 财经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张曙光  张曙光词条  张弛  张弛词条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词条  效应  效应词条  当前  当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