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李林:司法如何成为“最后一道防线”

  

   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和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展开,司法之于保障人权、维护秩序、实现社会公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尤其是得到各级领导干部的认可。在这个司法功能得到日益重视的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现代司法理念——“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以下简称“司法防线理念”),不胫而走,广为使用,被社会大众寄予厚望。

   “司法防线理念”对当今中国社会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彻底颠覆了过去那种实现公平正义主要靠“真命天子”和“青天大老爷”,或者主要靠领导人的传统观念,颠覆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搞群众运动”的“极左”做法;它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重任,交给了司法司法机关。这种愿望无疑是非常好的。为了切实有效地发挥司法在当今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在中国国情和语境下对“司法防线理念”进一步辨析。

   在我国,“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实是公众对司法应然功能的一种期待。在这种应然语境下,人们往往会误以为,立法权和行政权出现滥用和腐败并不可怕,只要司法权能够公正独立高效权威地发挥其功能,权力腐败、违法犯罪、冤假错案、定分止争等事关社会公平正义的诸多问题,最后都可以通过司法迎刃而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司法只有在以下条件下才可能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确保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独立行使司法职权是司法得以成为“最后一道防线”的前提条件,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为此,在司法的外部关系上,必须用制度和法律排除各种权力、关系、金钱、人情、舆论等对司法过程和司法案件的不当影响和干预,消除以往存在的插手和干预司法个案的不良现象。司法不能受权力干扰,不能受金钱、人情、关系干扰,防范这些要有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尤其要防范发生违反《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的各种行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因为,凡是存在不当干预司法的地方,司法“最后一道防线”就会被突破,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就难以实现。

   切实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问题。为此,在司法的内部关系上,要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滥用侦察权、逮捕权、审讯权、起诉权、审判权、执行权、法律监督权等司法权力的问题,着力解决产生“打官司难”、“打官司贵”、“吃了原告吃被告”、滥用自由裁量权、以案谋私、案件积压、久拖不决、执行难、刑讯逼供、有罪推定、出入人罪等司法专横和司法不公的体制、机制和程序问题。“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司法“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就难以实现。也可以说,凡是司法本身发生溃烂的地方,司法的最后一道防线必然不攻自破。

   明确区分法律问题与政策、福利、道德等非法律问题。如果说,立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第一道防线,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分配正义将社会成员公平正义的某些诉求法律化,行政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第二道防线,其主要职能是通过执行正义将法律化的社会公平正义付诸实施,那么,司法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主要职能则是通过矫正正义使偏离法律轨道的法定公平正义得到回归。司法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需要通过法院的司法程序、司法诉讼、司法活动等过程来实现的;而要成为法院“最后一道防线”意义上的司法诉讼案件,必须符合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和条件。如果社会成员公平正义的诉求尚未通过立法程序转化为法律诉求,成为法律可以具体维护和保障的公平正义(常常体现为公民的权利),那么,司法对于这种“公平正义”往往是爱莫能助的。过去有关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国企改制、上学就业、退休养老、工资福利、红头文件等诸多问题,往往不属于法律范畴(或者司法管辖范畴),法院通常情况下是不能受理的。对于法院依法没有受理的那些非法律问题的社会矛盾纠纷,尽管它们对于每个当事公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但却难以通过法院来解决,因而法院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这些非法律问题常常是无能为力的。司法的“最后一道防线”只针对法律问题,全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赖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因此,法律(司法)的归法律(司法),道德的归道德,政策的归政策,法律(司法)不可能包打公平正义的天下。

   通过公正司法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而违法犯罪行为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法律具有定分止争的功能,司法审判具有终局性的作用。深化司法改革,应当引导公众把法律上公平正义的诉求纳入司法程序中来,法院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公正地办好每一个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努力让司法案件中的每一个矛盾纠纷都通过公正司法得到化解,努力让公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但是,公众能否在每一个个案中实际体认到公平正义,需要具体分析。因为,“正好相反的原则常常同时被人认为是公正的,这有时发生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当中,有时发生在关系距离遥远的群体当中,不过经常还是发生在两个相互关系很近的人之间。两个对立的诉讼当事人通常确信他们各自的诉讼理由的正义性,因为他们恰好诉诸各自不同的正义……在这些不同的、相互冲突的正义思想中,总是只有一个获得胜利”。因此,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人们要求法院所做的,并不是实施正义,而是提供某种保护以阻止重大的不正义”。但无论如何,司法应当竭尽全力做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用公正的司法使其真正成为取信于民的“最后一道防线”。

   法院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司法之所以能够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抽象地讲与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司法权威性正相关,具体地讲则与法院审级制度的终局性密切相关。在一些具体案件中,本来法院终审生效的判决就可以起到“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但在过去信访制度被误解滥用的情况下,当事人通过“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维和手段,常常突破法治赋予司法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个别缺乏法治思维的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随意过问案件,胡乱批示案件,动辄问责处理,任意干预司法审判,表面看这是关心民意、关注民生、贴近群众的举措,但这样做实质上往往弱化了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破坏了司法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仅需要司法机关本身来培养和维护,而且需要全体社会公众来尊重和呵护,需要一切能够对司法产生影响和制约的机构部门、团体组织来支持和尊重。对于司法机关而言,切实做到依法办案、秉公司法、独立审判、公正严明、不徇私情……就能够不断增强司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从根本上筑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凡是司法没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地方,就不可能有能够担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李林  李林词条  防线  防线词条  司法  司法词条  一道  一道词条  成为  成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