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姜超 顾潇啸 梁中华:走出凯恩斯主义的“围城”

   摘要: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两次提到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何谓供给侧改革?在凯恩斯主义主导的需求侧管理大行其道的今天,为何突然提出要供给侧改革?国际上有哪些国家进行过供给侧改革?有何经验和教训?我们将推出系列报告阐述和回答这些问题,本报告将重点介绍供给侧改革的国际经验。

  

   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源自经济学界的供给学派。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需求会自动调节至均衡,不会出现产能过剩,因此宏观调控的重点应该是刺激生产。

  

   供给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凯恩斯主义则认为经济低迷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政策重心应放在刺激总需求上,与供给派观点恰好相反。历史上,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也是交替主导各国经济政策。从实践看,减税和减少政府干预是供给侧改革的典型做法。“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是对供给学派观点的典型实践,前者侧重减税,后者侧重私有化改革。

  

   美国经验:里根经济学。

  

   经济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失效。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胀率高达13.5%、失业率达7.2%,而经济增长率仅-0.2%,深陷“滞胀”泥淖。同时美国经济也存在税率过高、限制进入、价格管制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凯恩斯主义“神药”失效,复苏亟待新“药方”。

  

   减税刺激生产,里根经济学破局。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奉行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的主张,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主推减税,同时减少政府干预,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供给

  

   经济回归繁荣,“大稳健”时代来临。里根经济学大获成功,美国经济迎来“大稳健”时代,但也提高了美国的赤字率,增加了政府债务。但总体看,里根经济学为美国长期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英国经验:撒切尔主义。

  

   滞胀叠加结构问题,经济陷入衰退。70-80年代的英国同样陷入了高通胀、低增长的“滞胀”泥淖,零售价格同比一度飙至25%,GDP增速出现负增长。同时英国也面临工会力量庞大、国企过多、政府干预过度等结构性问题。

  

   撒切尔强推改革,国企私有化增效。撒切尔1979年上任首相后,首先采纳了货币主义的观点,紧缩货币以控制通胀。同时采用供给学派的观点,加速推进国企私有化、减税、废除物价管制等改革措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经济触底反弹,长期稳健增长。经过改革,恶性通胀得到控制,英国经济触底反弹,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波动率大幅减小。撒切尔的结构化改革被认为“挽救”了英国经济。

  

   经验总结与借鉴。

  

   突破凯恩斯主义稳增长,大刀阔斧地供给侧改革。中国当前虽然没有面临滞胀的局面,但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不亚于当年的英美。例如国有企业占据着大量资源却经营效率低下,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减税和减少政府过度干预,构建“小政府”。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的另一个精髓是经济上推崇自由主义,构建“小政府”,激发了私人部门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当前也存在政府干预经济过多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但我们也不推崇过度的自由主义。

  

   供给侧改革不像凯恩斯主义那样“皆大欢喜”,需要有魄力的推动者。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刺激相当于为私人部门提供挣钱的项目,而货币刺激相当于开着飞机直接“撒钱”,无论哪种方式都是“皆大欢喜”的结果。而供给侧改革更多是解决经济的长期结构性问题,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需要有魄力的改革者来推动。

  

   正文: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11月10日)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11月18日)上,习近平主席两次提到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何谓供给侧改革?在凯恩斯主义主导的需求侧管理大行其道的今天,为何突然提出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国际上有哪些国家进行过供给侧改革?有何经验和教训?

  

   我们将推出系列报告阐述和回答这些问题,本报告将重点介绍供给侧改革的国际经验。

  

   1.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源自经济学界的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利用,所以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最典型的供给学派理论是萨伊定律,它认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例如人们生产商品后会消费一部分,剩余的部分拿到市场上与他人进行交换,所以不会存在生产过剩。因此供给学派认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刺激生产上。

  

   供给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供给学派占据主流地位,各国的经济政策也更关注生产。但大萧条时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局面,这是供给学派难以解释的,于是凯恩斯主义提出的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应该刺激总需求的观点开始盛行。到了20世纪70-80年代,美欧等经济出现高通胀、高失业的滞胀,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相违背,供给学派又占据了主流。由于凯恩斯主义是见效非常快的逆周期调节工具,滞胀过后,各国政府经受不住“诱惑”,凯恩斯主义观点又开始大行其道。

  

   从实践看,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生产的干预是供给侧改革的典型做法。

  

   “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和“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是对供给学派观点的典型实践,它们的共同点是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生产的干预,且前者注重减税,后者注重国企私有化。根据Laffer曲线理论,税率不断提高时,经济活动会受到抑制,税收收入可能会减少。同时,政府的过度干预会扭曲市场行为,降低经济效率,正如里根所说,很多情况下,“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政府本身就是问题”。所以减税和减少政府干预可以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刺激经济增长。

  

   2.美国经验:里根经济学

  

   2.1经济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失效

  

   美国经济面临高通胀和高失业。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到滞胀困扰。一方面,通胀预期高企带来名义工资上升,减少了企业利润、压制了投资意愿;另一方面,“通胀预期上升—增加名义工资—物价上涨”的循环又使得通胀难以驾驭。在1980年底美国通胀率高达13.5%、失业率达到7.2%,而经济增长率仅为-0.2%,深陷“滞胀”泥淖。

  

   同时美国经济也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

  

   例如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最高达70%,企业所得税率高达46%,抑制了私人部门投资和生产的热情。此外,在交通运输、铁路、天然气、有线电视、银行等行业还存在限制进入和价格管制等问题,经营效率低下。

  

   面对“滞胀”,凯恩斯主义的“神药”彻底失效。

  

   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管理理论将资本主义世界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用通胀打击失业,用失业打击通胀,然而在通胀和失业都起来时却显得束手无策,美国经济复苏亟待新“药方”。

  

   2.2减税刺激生产,里根经济学破局

  

   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奉行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的主张,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主要措施包括: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干预,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供给

  

   税率降低提高居民收入,推动企业投资。

  

   里根上台后即开始全面降低税率,将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从70%降到28%,企业所得税从46%降至33%,同时允许企业加速折旧,对企业投资给予税收优惠。此外,还降低非劳动收入税率,1981年将资本收益税率从28%降至20%,1982年将个人利息、红利等非劳动收入最高税率从70%降低至50%。

  

   这些减税政策使得企业有效税率大幅下降。对于企业而言,通过降低固定资产成本、税收优惠等多种途径提高了盈利水平,也提高了企业投资意愿;对于个人而言,一方面,个税降低提高了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劳动供给意愿,另一方面,财产性收入赋税降低,提高了居民投资意愿,较好的投资回报带来的财富效应,又推动消费上行。

  

   放松行政管制和推行私有化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

  

   里根上台前后美国政府就已开始放松对部分行业的管制,集中在航空、交通运输、铁路、天然气等行业。80年代后,在有线电视、银行、通讯等服务业也引入竞争和重组,放宽市场准入。随着竞争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提升,也带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此外,80年代美国企业的并购和重组大幅增加,这既在于利率降低带来的融资成本下降(期间杠杆收购大规模发生),也在于里根政府在1981和1986年税收法案中降低资产收益税率和允许加速资产折旧带来的政策支持。1982年以后,美国产能利用率开始稳步提升,带动企业盈利增长。

  

   采纳货币主义的观点,紧缩货币应对恶性通胀。

  

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将反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提高利率,降低货币供应量,联邦基金利率一度飙升至20%以上。

尽管在1980年通胀仍攀升至15%,但紧缩政策的可信性和连续性最终改变了公众预期,到了1984年,通胀被控制在了4%以内。

  

   2.3经济回归繁荣,“大稳健”时代来临

  

   里根经济学大获成功,美国经济迎来“大稳健”时代。

  

   里根经济学发挥了预期的效果,美国摆脱了滞胀的泥淖。8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增长率从70年代的6%回落到3.5%左右,但是诸如实际GDP、工业生产、就业增长、失业率等周期性宏观指标的波动率却明显下降。由于经济预期稳定,私人主体能够较好地规划消费、安排投资活动,使得增长更有质量。

  

   里根经济学也提高了美国的赤字率,增加了政府债务。

  

   尽管里根经济学主张压缩政府支出,但在国防上的支出并没有减少,里根在任的8年间,国防开支增加了74%。再叠加上大规模减税,联邦赤字率大幅提升。1980年时美国联邦赤字率仅2.64%,1983年一度飙升至5.87%,政府债务也大幅增长。里根经济学因此也受到诟病。

  

   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

  

   里根经济学减小了政府对经济生产的过度干预,降低了税率,重新塑造了一个经济自由的美国,为接下来二三十年的美国经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英国经验:撒切尔主义

  

   3.1滞胀叠加结构问题,经济陷入衰退

  

   70-80年代的英国同样陷入了高通胀、低增长的“滞胀”泥淖。

  

   英国零售价格指数同比在70年代一度上升至25%以上,GDP增速却大幅下滑,还出现了负增长。但由于英国的工会力量过于庞大,失业率并未反映生产的下行而大幅上升,在70年代都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

  

   根据Keegan (1999)的研究,1979年,英国2000万劳动力中有1300万属于工会,1973到1975年英国的工资水平增长分别为15%、19%和23%,压缩了企业利润。同时,工资与物价螺旋式走高,在企业生产率未提高时,反而带来通胀压力。英国深陷“滞胀”泥淖。

  

   国企过多降低了英国企业的经营效率。

  

   70年代的英国经济中,国有企业占据着重要地位,分散在煤炭、电力、天然气、运输等诸多行业。国企经营存在“软约束”,也缺乏有效市场退出机制,降低了英国企业的经营效率。根据学界测算,整个70年代,雇佣了全国25%劳动力的国有部门只贡献了10%的GDP。很多国有企业持续处于亏损状态,还需要政府财政来补贴。

  

   政府过度干预经济,财政压力较大。

  

   例如英国政府当时对部分亏损行业的补贴,扭曲了资源配置效率,也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根据Anonymous (1995)测算,1979年公有制企业的损失每年需要花费每一个纳税人300英镑。

  

   3.2撒切尔强推改革,国企私有化增效

  

   紧缩货币供给,严控通胀。

  

   撒切尔1979年上任首相后,同样采纳了货币主义的观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控制通胀。英国政府不惜以就业为代价,紧缩货币供给,基准利率在1980年一度达到17%。失业率在80年代初也因此大幅攀升,从5%上升到10%以上。但紧缩政策达到了预期效果,英国的通胀水平从21%的高位迅速下降至5%以下。

  

   加速推进私有化进程。

  

   撒切尔政府对没有必要保留国有成分的公司进行了大胆的私有化改革,如阿莫仙国际公司、英国石油公司、英国铁路酒店、国际计算机有限公司、费兰梯无线电缆、英国航空,英国货运和英国货运码头局。此外,诸如电话、天然气、水、电力等战略性国有部门也陆续上市。

  

   英国的私有化有几个特点:第一,公用事业的私有化是主要构成部分,占比达40%,能源部门和部分制造业部门占比亦较高;第二,从私有化形式来看,大多采取公开发售方式;第三,为防止海外敌意收购,英国也采用了“黄金股”形式保障国有控制权。

  

   私有化运动提高了企业效率。英国人均产出增长率在80年代后明显回升,人均GDP、工业生产回升速度相比欧元区其他国家更快。尽管短期失业率走高,但效率得到提升后的各企业部门逐步吸纳了过剩劳动力,失业率在80年代中达到顶峰后明显回落。

  

   撒切尔政府还通过减税、废除物价管制等措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在其执政期间,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从80%降到了50%,低收入者的税率从33%降到30%。与此同时还取消工会的法定特权,解放了劳动力市场。也取消了外汇管制,废除了政府对物价、收入和股利的管制。

  

   3.3经济触底反弹,长期稳健增长

  

   1981年后,英国经济就开始触底反弹。

  

   80年后,恶性通胀就得到了控制,同时GDP增速逐渐由负转正。和美国经济类似,英国经济也走上了平稳增长的路径,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波动率大幅减小。与欧元区相比,英国的增长速度更快,且更加稳健。

  

   尽管英国政府采取了减税措施,但财政状况并没有出现明显恶化,不久后还大幅好转。

  

   首先,英国政府压缩财政开支,减少了支出项;其次,私有化改革一方面减少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另一方面也激发了私人部门的活力,有利于提高税收;再次,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增加了税收收入。

  

   撒切尔对经济进行的多方面结构化改革,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激发了私人部门的活力,为英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很多人评价撒切尔“挽救”了英国经济。

  

   4.经验总结与借鉴

  

   为了解决80年代的滞胀问题,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均采用货币主义观点紧缩货币,也采用了供给学派的结构性改革。里根经济学侧重减税,撒切尔主义更侧重国企私有化。尽管中国当前所处时期和面临的形势和当时有所不同,但英美经验仍然有值得借鉴之处。

  

   突破凯恩斯主义稳增长,大刀阔斧地供给侧改革。

  

   无论是里根经济学,还是撒切尔主义,都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大胆突破。70-80年代的石油危机叠加英美内部的结构性问题,造成高通胀、高失业的局面,凯恩斯主义刺激总需求的思想变得束手无策。因为扩张型政策会加速通胀,紧缩货币又会推升失业,无论哪种措施都很难解决经济本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所以供给学派的观点“粉墨登场”。

  

   中国当前虽然没有面临滞胀的局面,但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不亚于当年的英美。例如,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总资产中,国有控股占比高达37%,但从今年三季度利润增速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表现最差,利润同比大降将近30%,而私营经济却依然保持8.92%的负增长。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占用着大量的经济资源,却低效率的运行着,对经济构成拖累。此外,体制内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相对容易,而民营企业很难获得贷款,导致央行即使再“放水”,水也大都流向了国有及其关联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依然高企。这些都是供给端出了问题,单纯依赖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是很难奏效的。

  

   减税和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构建“小政府”。

  

   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的另一个精髓是经济上推崇自由主义,构建“小政府”。无论是减税,还是降低门槛、放松各种管制,都减少了政府的过度干预,激发了市场的活力。我国当前也存在政府干预经济过多的问题,金融、电信、能源、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对民营企业开放程度低,且存在价格管制,此外企业税负过重,都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当然,我们也不推崇过度的自由主义,因为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且要考虑社会公平性问题,需要“小政府”来发挥作用。

  

   供给侧改革不像凯恩斯主义那样“皆大欢喜”,需要有魄力的推动者。

  

   里根和撒切尔夫人都是“伟人”级的领导者,但依然在改革的过程中遇到非常大的阻力,步履维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刺激相当于为私人部门提供挣钱的项目,而货币刺激相当于开着飞机直接“撒钱”,无论哪种方式都是“皆大欢喜”的结果,且短期对经济见效快,受到各国政府的推崇。而供给侧改革更多是解决经济的长期结构性问题,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需要有魄力的改革者来推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梁中华  梁中华词条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词条  围城  围城词条  走出  走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