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常修泽:结构转型应以人的发展为主线

   在需求结构方面,应关注消费需求不足,特别是居民消费率低,不仅低于处于较高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供给结构方面,既“过剩”又“不足”。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这需要各方对如何进行结构性转型展开深入探索。结构转型是中国应对世界“新变局”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下一步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头戏”。

   转型要以什么为导向?怎样使结构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带着这些方面的热点话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人本型结构论》著者常修泽。

  

   中国经济导报:结构性矛盾是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虽然在改革的道路上“调结构”反复被提及,但是,您在《人本型结构论》一书中指出,实事求是地说,结构转型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什么结构转型一直转不过来?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根本出发点在哪里?

   常修泽:一言难尽。个中原因十分复杂,从深层次探究,其根源之一在于中国经济没有摆脱“物本位”和“官本位”的束缚。对经济结构问题的探讨,可以有多种视角。我的视角,即从“人本经济学”(或称“人的发展经济学”)视角出发研究问题。你刚才提到的拙作《人本型结构论》一书,就是研究探讨“如何以人的发展为主线来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并力求将这条主线贯穿到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资源环境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之中。

   我主张把“以人的发展为导向”作为结构转型的基本导向。第一,从理论角度来分析,追求人的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而且是人类文明的最高价值。第二,从现实角度分析,“以人的发展为导向”是摆脱“GDP中心主义”惯性运作的理性选择。第三,从未来趋势分析,“以人的发展为导向”是适应新阶段国人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

   到2020年,总体上估计,中国已经完成“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新的阶段,人民群众将会提出与以往不同的需求,这类需求越来越具有多样性、升级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所以,我认为,考虑到中国发展阶段正在发生的新变化,要设法适应并尽量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有尊严生活的新期待。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哪里?

   常修泽:我以为,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的发展”这条主线还没有拎起来,至少尚不鲜明。

   首先,在需求结构方面,应关注消费需求不足,特别是居民消费率低,不仅低于处于较高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其次,在供给结构方面,既“过剩”又“不足”。一方面,由“物本位”和“官本位”导致的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与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不够,成为整个产业结构中的“短腿”。

   第三,要素投入结构上,高增长的红利主要靠资本、土地、劳动力等传统动能,而人的创造等新动能发挥不够,如何使人“心灵放飞”有待突破。

   第四,在资源环境方面,这本来也应属于要素投入结构范畴,在人类面临环境挑战的今天,我特别把它单列出,中国的环境资源已被严重“透支”,从人本经济学研究,涉及“环境人权”问题。

   第五,在城乡结构方面,城镇化最深刻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如进城人员是不是享受了城市文明、是不是融入了城市等,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物的城镇化”。

   第六,在区域结构方面,虽然地区发展有所协调,但区域间“板块碰撞”依然厉害,例如东北地区问题就很突出。

   尤其要注意,在新阶段,中国经济的内外环境将发生新的“变局”。就全球来说,虽然经济全球化潮流、新技术革命潮流和人本主义三大潮流依然存在,但围绕三大潮流展开的“世界三大博弈”相当激烈;就国内来说,主要是中国人口结构的重大变迁以及资源环境矛盾的进一步显现。在此背景下,无论是需求结构,还是供给结构,抑或是要素投入结构,都将发生深刻而重大的变化。世界出现“新变局”,中国结构应有“新格局”。

  

   中国经济导报:“以人的发展为导向”作为结构转型的根本指导理念,很有前瞻性。该如何将这条主线贯穿到六大经济结构之中?您能结合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谈谈吗?

   常修泽:简单说,需求结构要瞄准提高“居民消费率”及相应的“民富支撑”;供给结构(产业结构)要瞄准与人直接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投入结构要瞄准人的“心灵放飞”和万众创新;资源环境要瞄准生态福祉和“环境人权”;城乡结构要瞄准填平城乡之间人的制度鸿沟;区域结构要瞄准区域人际协调,以避免“板块群体碰撞”。

   刚刚我们提到需求结构的问题,首先就要盯住“居民消费率”。中国居民消费率偏低是一个大问题。在新阶段乃至更长的时期内,重要任务就是要在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的新方略中,把居民消费率拉高。

   那么,居民消费率提高到多少才合适?我对2020年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大体预计:居民消费率应在43%以上,规模可达40万亿元左右,折合6万多亿美元。

   关键是要释放民间的消费潜力。据我调查,中国民间的消费潜力是巨大的,消费空间是相当广阔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亿万人民的消费潜力变成促进人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要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例如,如何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再如,如何继续壮大信息消费?如何推动绿色消费?如何稳定住房消费?如何扩大教育文化消费等问题都值得思考。

  

   中国经济导报:当前,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宠儿,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出发,如何有效发挥其作用?

   常修泽:的确,在“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间,应关注与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有人说,“以工业为主导是客观规律”,这要看什么阶段,不能绝对化。中国“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期,将是由“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时期。与此相适应,下一步,国家应明确提出“逐步从以工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战略和行动方案。应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结构的“战略重点”。

   发展服务业,应采取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双线推进”的方略。目前,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整个服务业的重点和“短板”。要补足生产性服务业“短板”。未来应侧重发展相关产业,尤其要突破金融、物流和人力资源服务业等“重点”。

   此外,要开拓“大健康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新领域。生活性服务业是直接为“人”的生活服务的行业。在新阶段,应研究2020年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后,人民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对现代服务业有什么新需求?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立足于“多代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且成长潜力大的产业。特朗普上台后,我强烈感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来说,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特朗普虽提出“美国优先”,我们不讲什么“优先”,但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自立于民族之林”,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新阶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只做“单向度”的理解,应注意“创新双驱动”,即不仅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驱动人的自身发展,造就一代新人。具体说,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改变人的思维方式,重塑人的自身。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转型  转型词条  为主  为主词条  结构  结构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