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博塔之死,揭示了一个宽容社会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在一所孤零零伫立于南非开普省荒郊野外的破败房屋里,一个老人又一次被时时袭来的中风击倒,两周后,老人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安详地合上双眼。
他就是南非“前国家领导人”、种族隔离制度最黑暗时代的南非前总统彼得•博塔。他于2006年10月31日辞世,终年90岁。如果不是他的死,人们还处于对历史上黑暗的种族隔离制度的集体失忆中。他的死,唤起了“当年支离破碎的社会的痛苦回忆”,纳尔逊•曼德拉沉吟道。
种族隔离制度是一种以肤色划分人们优劣与贵贱的歧视性社会制度,是少数白人凌驾于多数非洲黑人之上的特权制度。它发端于200多年前欧洲白人殖民主义者对南非的奴役。南非曾经的宪法一度载明这样的语句:“不论是在教会里,还是在国家里,黑人和白人之间没有平等可言。”
对于那个时代反动政策的象征性人物博塔,人们有太多的理由让其淹没在愤怒的口水里。他1978年担任政府总理,1981年当选为总统,1989年被来自同党派的德克勒克驱赶下台,前后共在位11年。在其当政期间,共有2500多名黑人因种族主义原因被拘押,2000多人遭杀害。
博塔甚至把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领导的非洲国家大会(非国大)斥为恐怖组织,不顾国际上压力,长期关押曼德拉,并把许多争取平等权利的黑人领袖流放或驱逐出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年被博塔镇压得死去活来的非国大组织,却第一时间向博塔的家人和亲友发来唁电,而被博塔关了十几年监狱并落下一身疾病的曼德拉也向当年的死敌表示哀悼,被博塔压迫过的现任总统姆贝基也在匆匆赶往北京峰会之前,对博塔之死致了哀。曾把博塔赶下台的南非前白人总统德克勒克也向博塔表达了哀思。
而更让人费解的是,南非还要为这个名声臭遍国内外的人物举行国葬。只是由于其家人反对,国葬被取消,但博塔半身覆盖上南非国旗。
曼德拉说,博塔做过许多坏事;姆贝基说,博塔是种族隔离政策维护者;德克勒克说,博塔是个独裁者。但是,他们仨都同时承认,就是博塔,才开启了南非走向平等、和解、团结的政治改革的全民谈判,这场谈判最终带来了1994年南非有史以来第一次各种族平等参与的大选,曼德拉当选为第一位南非黑人总统。曼德拉的当选,标志着南非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种族隔离制度的终结。
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看着优点,优点会越来越多;只盯着错误,错误会越来越大。而出于政治目的故意美化或丑化某一历史人物,反过来,只会扭曲了当下人们正常的心智。
素有“彩虹之国”美誉的南非,除了一直充当着非洲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之外,也给陷入重重民族和宗教矛盾的其他非洲国家送去了可资借鉴的治国之策。
这也难怪南非成了诺贝尔奖经常光顾的地方。除了获医学奖的马克斯•蒂勒、文学奖的纳丁•戈迪默和约翰•库切之外,先后有早期非国大主席卢图利、图图大主教、前白人总统德克勒克和前总统曼德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么多人在同一国度获此殊荣,绝非偶然。
和解与真相调查委员会主席图图大主教不赞成对前种族隔离政策时代的白人进行羞辱性的历史清算,不赞成像审判纳粹战犯一样设立“纽伦堡审判庭”。“我们终究还是要生活在一起,我们终究要和解,我们终究要像手足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图图大主教说道。
在图图大主教的主持下,真相调查委员会通过法律框架查清了历史真相,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并为走向进一步的和解铺平了道路。
博塔之死,揭示了一个宽容社会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当我们用历史的维度和当下时代的截面来面对如江河一样滔滔而来的人类文明大潮之时,我们又可以从南非的经历上吸取到什么教训呢?
我们注意到,博塔到死也没有为其当年执行的政策道过歉。但这些都不重要了。关键在于我们。
在“和谐”的口号不仅附着于社会,也指向世界之际,中国应当从“和谐主义”的战略高度来检视过往历史中曾出现的民族内外的“仇敌”、“政治对手”、“异议人士”,应当以“和谐主义”的积极手法来应对有可能与和谐价值观相背离的各种主义。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必定是建立在平等和法治之上的宽容社会。一个吵吵嚷嚷叫嚣着复仇和清算的民族,一个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与冲撞的民族,事实上已经自我放逐为人类和谐社会中的另类和与平等社会相对峙的怪物。
发表日期:2006年11月20日 出处:《南风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