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现任新华都集团总裁唐骏先生(曾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正在遭遇一件很尴尬的事儿 —— 被指博士学历涉嫌造假,引发公众舆论的激烈争议。他最初几乎是被迫向公众承认自己并不是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博士,而是一所来历稀奇古怪的“美国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但是,更严重的问题似乎接踵而来,很多迹象表明,这所名为“西太平洋大学”似乎是一所以卖文凭“享誉”美国的大学。
美国Pacific Western University(西太平洋大学)究竟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我浏览并在网间初步核对了羊城晚报记者查阅的相关资料,谜底大致如下:根据维基百科官方网站的英文版资料,西太平洋大学成立于1977年,曾分为两部,一部位于夏威夷,一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为同一股东持有。其中夏威夷的分部在2006年遭到夏威夷政府消费者保护办公室起诉,被法庭判决解散;而唐骏宣称的自己所在的加州分部,则在2006年发生了股权变更,次年更名为“California Miramar University”(加利福尼亚米拉玛大学)。不过,据资料显示,该大学在2009年6月才获得美国远程教育和培训委员会的认证,2009年12月才获得美国独立院校认证委员会的认证。目前,这所大学也仅能授予大专、本科和硕士学位,并不能授予博士学位(http://www.calmu.edu/)。羊城晚报记者在美国总审计局(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官方网站上,找到该局2004年提交参议院的一份关于Diploma Mills(文凭工厂)问题的调查报告原文(网址:http://www.gao.gov/htext/d04771t.html)。报告把加州分部的西太平洋大学列为未经美国教育局认证就发放学位的几所“文凭工厂”之一。文件还曝光了该校对相关学位一次性收费标准:科学学士2295美元,工商管理硕士2395美元,博士2595美元。
唐骏于1990年进入美国留学,1994年进入美国微软公司工作,他到底是那一年获得的该校博士学位的呢?如果当初唐骏是上了这个学校的当,或是当初曾以不恰当的方式取得了博士证书,那么作为一位多年被青年学子们仰慕的公众人物,唐先生需要向公众说明并道歉。
从唐骏的美国“西太平洋大学”,让我联想到去年因“严重违纪”落马的深圳前市长许宗衡的几处学历记录,其中也有一所稀奇古怪的美国大学的影子,不禁令人感触良多。
据人民网 2008年1月公开的资料,许宗衡的学历如下:
1994年7月-1996年8月,深圳海天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副局级),其间,1994年2月-1996年1月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民商法专业研究生班学习。1996年8月-2000年1月,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正局级);其间,1997年8月-1999年8月在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班学习。
其一、许宗衡1994年7月-1996年8月期间,担任深圳海天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副局级),其间,1994年2月-1996年1月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民商法专业研究生班学习。
真巧,原来许宗衡竟和我学的是同一个专业:民商法。说不定当初指导他这个“研究生班”的导师们就是我熟悉的那些师兄弟们。在法律专业中,民商法并不容易读,我当初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读民法专业时,永远觉得时间不够用,看专业书、强化外语、读“资本论”原著、写毕业论文,我和我的同学们几乎总是把星期天当成“星期七”在用。许宗衡当时担任深圳海天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正在日以继夜地为这家出版社扭亏为盈操劳着,能有多少时间来读书、应付课程和考试呢?更有趣的是,在1998年秋天本人和许宗衡在深圳曾有一面之交,我曾主动告诉他我的专业是民商法。我们是同行同专业,但许宗衡当时竟一点反应都没有。
其二、许宗衡在1996年8月-2000年1月期间,担任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市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市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其间,1997年8月-1999年8月在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班学习。
在1998年我在深圳与许宗衡会面时,许宗衡其实理应正在这所名叫“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班”学习。但许宗衡只字未提此事。
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是个什么学校?听上去,里面既有“美国”、又有“国际”、还有“东西方”,在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我们中国人会在美国把学校的名字起得如此顶天立地、华而不实。在网上一查,这所大学果然是一位华人在夏威夷创办的,最初开设的课程是语言(汉语和英语)短期培训、哲学(主要是易经和儒学),后来又增加了管理学。在学校的网站上充斥着大量中国大陆培训团、旅行团的照片,还有这位华人大学校长访问中国大陆时受到各种款待的照片(其中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国学院院长纪宝成先生的合影最为醒目)。最有趣的是,这所位于美国本土的“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的网站居然只是中文的,英文的网站根本就打不开(或许根本就没有)。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美国著名的夏威夷大学里倒是有个世界著名的软科学战略研究机构叫“东西方研究中心”。由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这所也位于夏威夷的“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让在中国大陆的同胞们乍一听上去,好像和举世闻名的“东西方研究中心”有什么特别的关系。
在海外生活时间久了的人,其实对这一套已经习以为常。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商标登记法上通常没有大名称的限制。在美国做事,叫什么名称往往不重要,关键在于你的实力和信用度。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上,诸如““国际人参中心”、“环球XX事务所”、“世界珠宝行”等巨大无比的名称比比皆是。那些从美国回到中国的人里,动不动就把村长(或镇长)说成是市长、把会员说成是院士,把家庭小公司主管说成是集团公司总裁的人也总是大有人在,与其说是自大,还不如说是自卑。在美国注册一所大学并不比注册一家公司的难度多多少,关键是你能否招到学生并拥有品牌和知名度。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时,有几个华人就马上在北加州注册成立了“克林顿大学”,在本地招不到学生,就专门到亚洲去招生。最终还是门可罗雀以关门收场。有人称这些大学为“野鸡大学”,这种说法尽管不雅,但也基本接近事实。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那个在夏威夷创办“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的老先生或为酷爱中国文化或为生活所迫,其所作所为倒也并不违法。问题在于,我们那些可怜的党政高级领导干部们、企业精英们,还有那些每天都在管理着大量人事档案的组织部门,难道会对此没有一些基本的辨认能力吗?从我这些年和这些人的交往中,我发现他们一个个既不呆也不傻,都是些明白人,并不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但是他们还是愿意“上钩”,因为这里门槛低、因为这里有捷径、因为花的是公款、因为这里有美国那些著名大学不愿轻易交付的廉价证书……., 还因为有太多的中国同胞们仍旧蒙在鼓里,尤其是在这个大多数人还没有机会获得大学学位证书的国度里,尤其是在这个大多数人还来不及弄清楚国外大学的文凭是咋回事的国度里。
在千万个刻苦读书奋发努力的海外留学生眼里,货真价实的美国文凭是不容易得到的,其中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心血,熬过多少不眠之夜。当有一天有人告诉他们,只需要花些钱或象征性地来美国走个过场,也可以得到一张看上去一样的学位证书并在中国的职场上派上用场,此时此刻,你能想象他们愤懑和绝望的表情吗?
然而,旅居美国的这些年里,每逢中国的大陆的节假日期间,我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来自国内的官员和企业家们从中国大陆匆匆赶来,象征性地在一些名称奇怪的美国大学里参加几天的课程培训后又匆匆返回。他们在百忙之中不辞劳苦、耗费巨资,目的就是要在美国大学里获得一张廉价的学位证书,然后可以洋洋得意地写入自己履历之中。他们在国内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士,有的人已经很有权,有的人已经很有钱,他们在中国大陆已经是“赢家”,但他们还是想“通吃”,他们甚至贪心到还想要一个虚假的“美国文凭”来装潢门面。难怪那些名校毕业的“海归们”回国找不到工作了,因为类似“西太平洋大学”和“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的毕业生们早就提前回国就业了。
这些年来,海内外以各种廉价方式出售给官员和企业家的学位主要是两种:法学和经济管理学。其中,在国内,以法律学位居多(比如,2009年深圳市被“革职落马”的三名重要官员中,有两人取得过国内著名大学法学院的民商法和经济法在职硕士学位);在海外,以经济管理学位居多(诸如“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等MBA学位)。
我愿意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比我智商高的人有很多很多。在我之前,一定有很多人都看出了其中的虚假和丑恶。但这么多年来,很少有人愿意去揭穿它。原因何在?难道大家都是欺骗者的利益同盟?或者是觉得公布自己被骗是种更大的耻辱?也许,大家已经在一个基本共识面前集体失语:那就是,我们的社会并不看重诚信这两个字应有的位置?于是,我们的媒体开始有恃无恐地编写某个公众人物的神话,我们的名牌大学也可以为了区区小利“傍官员和大款”,低三下四地敞开大门让他们进出自由。看来,在浮躁的生活烟尘中,我们的民族已经丢失了基本的良知。我们很难指望纪检部门真的会去逐个查清,即使查清了也不敢奢望真的会做出严肃处理。眼下,为了使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不再轻易地翻越我们良心的底线,除了不断将黑幕揭露于阳光之下,似乎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否则,真的要被张爱玲早年那句漫不经心的话语所言中:“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庆幸的是,不少人还存有基本的羞耻感。据法制晚报记者从互动百科得到最新消息,自唐骏“学历门”事件之后,3天内已经有100 多位名人对自身的学历、履历等个人资料进行了更改。这些名人来自娱乐圈、商界、学术机构等多个领域。据了解,此次修改资料的名人以“60后”、“70后”为主,其中男性占绝大多数,其海外学历大部分来自美国以及东南亚。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是,有些人在国内那些大学取得的“虚假”学历难道就不需要修改了吗?
因此,我隐隐中总有一种担心,那些已经身居高位的领导们或企业精英们,今后是否还有必要把自己身居要职期间在“百忙”之中在海内外获得的“硕士”或“博士”学位透露给将来打算提拔自己的上级?或宣布给底层那些开始变得越来越“狡猾”和越来越挑剔的百姓们?看来,这种做法已经越来越有点儿“因小失大”的危险。因为,一旦让上级和百姓们发现其中的“软肋”或“把柄”,实在是太难为情、太“不好意思”(bu hao yi xi)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