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必杀技:暂缓为货币市场提供流动性。于是金融机构都被拍懵了,原来这就叫“倒逼”转型啊。
此次刹车的效果十分明显:由于对银行间同业业务的压缩,6月底M2同比增速大幅下降至14%;在保证总量的前提下,有效调整了结构,促使非标债权逐渐向标准化融资工具转换,民生银行立即宣布尽快清理掉其全部非标资产;借势以定向爆破的方式制造钱荒,充分暴露前面的问题,明确了责任和新的起点;明确释放不再实施信贷扩张的政策信号,流动性投放配合经济转型的总体目标,为实施下一步金融改革做好了铺垫。
肯定有不同的观点,特别是基于不同的立场。有人击节说,这次央行独立性终于略有体现。危机以来,各个央行功能就是刺激经济,但副作用也越来越大。一个成功的货币管理者,关键时可以进,必要时可以退,才能青史留名,必须有人得在音乐中拿走酒杯。火候当然很难把握,特别是面对具有自我实现的大众癫狂和羊群效应的资本市场。目前美联储已经开始往沸腾的锅里扔冰块,而仅仅几个月前,他正是那个煽风点火的人。不过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在目前体制下,说到底还是背后决策者的意图体现,这应该跟新一届政府的总体施政理念有关。也有人指责央行:没有履行最后贷款人义务,是失职要问责。问题是他们有没有搞清楚,所谓最后贷款人是在流动性真正冰封的危机恐慌时刻的出手,现在是这个情况吗?现在的问题症结不过金融机构杠杆过大,钱赚到不好意思(当然有钱不赚也违背人性),期限错配导致周转不灵吧?总量上那么多备付金和超额准备金,中国现在根本不是什么“雷曼时刻”,别自己吓唬自己兼忽悠别人。何况至于流动性提供,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央行其实从来也没缺少过技术或工具,关键是态度。
正解
7月5日,中央政府网站公开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又称“金十条”。市场对此的解读是机械拼凑、老调重弹、毫无新意,但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我们认为此“金十条”含金量十足,是未来金融改革的纲领性兼操作性文件。
首先是货币政策总基调的转向:控总量、防风险。“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严防金融风险”都表明今后一段时期内,过快的货币投放既不现实、也不合理,这次市场最好相信,否则未来搞不好可能还得吃苦头。其实这次测试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中国如何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脱钩,如何进行对冲,并实现自己的政策诉求,目前应该就是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着陆。在盘活存量中,必须要面对并解决实体经济中的三大难题:融资平台、地产泡沫和落后产能。以及可能已经过度供给他们的影子银行体系(本质就是通过spv来监管套利)。
融资平台应以区别对待为主,严格的制度设计和预算硬约束是其成为真正承债主体的先决条件,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融资平台加以区分,不良资产应以出售、转让等方式化解风险,优良资产在严格财务约束下可以加杠杆,以满足未来城镇化过程过对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巨大需求。对地产的调控目前仍更多集中在需求方,结合市场上最近关于地产再融资重启的传闻,预计对地产融资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还没有达成共识。落后产能是要直接去杠杆的,关停并转或转移至海外。
再者以转换融资结构推动利率市场化。加大对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和“三农”专项金融债的支持力度;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对接小微企业,逐步实现民间金融的阳光化;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以直接融资分散银行风险和收益,最终在有效的市场中形成利率决定机制。并实现结构优化(非标变标准),开正门、关偏门、堵后门。
最后是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推动人民币国家化。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将是全方位立体式推进,涉及到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走出去、汇率市场化改革、外汇储备投资渠道多元化、资本账户的开放等诸多方面,并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之一。如果说我们之前提出深度城市化、大消费升级和人民币国际化是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新三驾马车,那么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建设有广度、深度的资本市场则是金融改革的新三驾马车。
如此看来,一个较中性的货币增长,例如GDP+通货膨胀=7.5%+3.5%=11%再给2%的宽裕,也就是13%左右的M2,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一个常态,这意味着什么?这其实就是转折点,大变革时代就要来临了,这涉及经济发展模式的改良、货币供应方式调整,资本管制政策的调整、人民币国际化的布局以及资本市场的投资理念和风格的转变。对外,中国必然会把有限外汇储备做更有效的配置。对内,货币中性环境下更有利于驱动经济转型,一个泡沫狂飚的时代就要过去。
投资者是短视的和局部理性的,在过去流动性那么充沛的环境,只有二货才真去干实业才去搞转型,理性的选择就是驾驭泡沫,加杠杆、搞矿、搞地、买房子。开个玩笑——投资者来到这个世界,谁也没打算活着回去。所以那个镀金时代的最佳策略就是——在泡沫或者说流动性的顶端冲浪,冲浪心态和投机行为成为这个市场的主流。它的最终结果肯定就是“洪水滔天”,尽管人人都觉得自己时机(timing) 很准,可以逃出生天。钱荒之后,投资者心态也需要调整,只有重新回到实体经济增长的源头上来,成长才能得到真实的保证,那些四散的资本才会重新聚拢过来,铅华洗尽,价值投资,一个真正的慢牛时代才可能值得期待。流动性的拐点来临,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新生就不会太远了,当然伴随着阵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