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叶晓楠:划“红线”严禁举债泛滥

  

  近一段时间,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审计部门近期摸清了10万亿元地方债的基本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不过,地方债问题仍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财政部还提出了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四方面举措。业内人士称,这表明中国未雨绸缪,划定“红线”,防范风险,防止出现举债无度。

  

  债务总量总体处安全区

  

  从债务规模看,至2010年底,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即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为52.25%。如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全部转化为政府偿债责任计算,债务率为70.45%,低于100%的警戒线。

  从债务结构看,我国政府性债务以内债为主,2010年末,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债权人主要以国内机构和个人为主。30多年来,地方通过自身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偿债能力不断提高,逾期违约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从偿债条件看,除财政收入外,我国地方政府拥有固定资产、土地、自然资源等可变现资产比较多,可通过变现资产增强偿债能力。此外,基础设施建设给地方经济和政府收入创造了增长空间,有利于改善其偿债条件。

  中国银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银监会着力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退出管理、合同补正、追加抵质押物、增提拨备和提高资本占用成本等,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平台贷款风险总体可控。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说,如果从地方政府债务或者公共部门负债率的特定角度考察,审计结果使我们有依据形成一个基本判断:中国走到现在,公共部门以债务率水平为关键指标的债务总量,总体上在安全区。

  

  部分地区短期偿债压力大

  

  不过,审计也表明,一些地区和行业存在债务规模较大、债务负担较重的问题,长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对本报记者说,从地方债的结构上看,由于各地的财政能力不同,一些地区和城市的确存在债务率过高的问题;另外,从时间上讲,最近两年地方政府偿付压力突出。从审计署的调查结果看,最近两年需要偿付的债务负担接近5万亿元,在地方政府当年各项收入中的占比过大,需要压缩一些开支来应对。因此,地方债偿付问题在区域结构和时间点上显得比较突出。

  刘煜辉分析说,从项目上讲,地方债的民生和基建投向可分三类:一是收益性和专业性强的项目,其自身产生的现金流可以应对债务,包括高速公路、电力电网等项目;二是半公益性的,可以通过采取制度安排、理顺资源价格、配套土地开发等措施,满足部分偿债需求的资金,包括污水处理、水务、环保等项目;还有一类是纯公益性的项目,包括城市道路、市民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等,基本上与财政密切相关,需要进入预算就偿债作出安排的项目。

  “从审计署的结果看,地方债中满足第一类的项目约占26%,其他的大部分是公益性和半公益性项目,所以偿债压力比较大。”刘煜辉说。

  

  采取四招严控债务风险

  

  财政部近日提出,将采取四招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可能出现的危机,包括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继续抓紧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坚决禁止政府违规担保行为和加快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等。

  银监会也表示,下半年,银监会将用科学的机制让风险早暴露、早发现、可度量和早干预,严格依据有关要求,控制新增贷款风险。审慎开展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战略合作,加强土地抵押贷款管理,切实根据现金流覆盖情况分类计提风险资本。

  业内人士认为,其实地方债早在金融危机前就已经开始积累。地方政府的政绩观、财政主体多元化及地方财政体系的不完善等体制性难题,是这种难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深层原因,需要有长远考虑。

  贾康说,现在,在已具有地方债“全景图”、“结构表”的情况下,有条件促使我们针对透明度不高和低水准救火机制的问题,讨论在今后如何加强协调、防范风险,追求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刘煜辉说,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形成和扩张建立有效的治理模式,把地方债务管理起来,防止出现失控的局面。“依靠现有的财力,解决当前的地方债问题不难,主要是建一个有效机制,不能一再出现这种情况。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商业银行改制中,实际上也相当于清理过一批地方政府性债务,但时隔几年,地方债问题再度凸显。因此,应当建立一个有效的治理机制,融资的风险和收益要匹配,最重要的是预算支出应该公开透明。”刘煜辉说。(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举债  举债词条  红线  红线词条  泛滥  泛滥词条  严禁  严禁词条  
金融经济学

 李扬等:警惕出现金融恐慌

    提要   1、今年以来,债券违约、流动性紧张、汇率下行和股市下泻等相继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加之美联储加息以及中美贸易冲突呈长期化和高度不确定性,我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