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及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撰文称,制定规则的是债权国。债务国每当要通过通缩为调整提供缓冲时,都不得不向债权国乞求融资,尤其是在固定汇率安排中。债权国还可以坚持它们对危机根源的解读。以下为全文。
债权人这回有福了,因为他们将主宰地球。这并非“登山宝训”(Sermon on the Mount)中的原话。然而债权人却深信不疑:如果所有人都是债权人,我们就不会有任何坏账和金融危机。债权人相信,事情就是如此,但他们错了。既然地球不可能与火星做交易,那么有债权人就会有债务人,前者必须通过后者来增加自己的贷款,这让他们作茧自缚。
在全球四大经济体中,中国、德国和日本三国都是债权国:无论是经济繁荣时期还是萧条时期,它们的经常账户都处于盈余状态(见图表)。它们认为自己有权对债务国的愚蠢行为加以训诫。作为一个崛起之中的超级大国,中国喜欢指责美国行事轻率;作为美国的盟友,日本则较为谨慎;德国更着眼于欧洲内部,它希望欧元区伙伴都能变成德国一样的“乖孩子”。
不过,债权国也容易受到伤害。它们提供债务国所需商品和服务的能力,远远超出本国居民未来的购买力。赤字经济体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此类商品和服务的能力,无法满足本国的需求。无论是盈余经济体中的盈余,还是赤字经济体中的赤字,都根深蒂固。
在债权国,可交易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商在向债务国提供信贷方面,是一股强大的游说力量。一旦金融家们意识到这种贷款有多么糟糕,私人融资将陷入停顿。政策制定者随后陷入两难境地:要么将错就错,继续投入新的资金;要么随着市场的消失,而忍受残酷的调整。在惩罚挥霍无度的债务国的同时,这种做法也伤害了本国民众。
这就是眼下发生的一切背后的根源,也是上周欧元区峰会和本周20国集团(G20)峰会召开的真正原因。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日前在一次演讲中表示,这也是2007年以来发生的所有危机背后的根源,“一些国家长期出现贸易顺差,而另一些国家则出现赤字,这反映出资本并未流向存在有利可图的投资机遇的国家,而是流向了借贷消费、或丧失竞争力的国家。其结果是,在英国、美国和其它很多发达经济体,消费水平(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营部门)高到了无法持续的地步;而在中国、其它亚洲国家以及德国和日本等有着长期贸易顺差的发达国家,消费水平则低得无法持续。”简言之,危机是所有国家造成的,每个国家都必须为解决危机出力。
正如诗人A-E-豪斯曼(A.E. Housman)所写的那样:“一想到二加二等于四,既不是五也不是三,人们就陷入了悲伤,这种悲伤可能长期挥之不去。”你不可能既保留本国盈余,又不必为他国的赤字提供融资。而德国却正在试图这么做。德国人有效地控制着欧洲央行(ECB),同时还拥有最高等级的信用评级,因此它可能决定如何运作纾困资金。唉,正如花旗集团(Citigroup)的威廉姆-比特(Willem Buiter)在本报撰文指出的那样,这并非好事。不过,对于这种结果,即便是法国也只能发发牢骚而已。
制定规则的是债权国。债务国每当要通过通缩为调整提供缓冲时,都不得不向债权国乞求融资,尤其是在固定汇率安排中。债权国还可以坚持它们对危机根源的解读。德国认为这全是糟糕财政政策的错:改正错误并永远实施紧缩财政政策;随后道德高尚者就会主宰世界。
这种世界观存在三点不足:它是错误的;适得其反的;还会破坏稳定。说它错误,是因为远非所有遭受危机冲击的国家,都身受不负责任的财政政策之苦。在一些重要的情况下,它们更多是受累于不负责任的私人借贷。说它适得其反,是因为如果每个成员国都紧缩财政政策,包括债权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将立即陷入贫困。这种观点之所以会破坏稳定,是因为要摆脱这种陷阱,就需要让欧元区实现外部盈余。通过恶化全球失衡状况、来解决内部失衡问题,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德国既想尽可能少地提供资金,又想继续拥有巨额外部盈余。这种方式不可行。一些人将会辩称,德国在本世纪头十年通过调整实现了盈余。为何现在德国的合作伙伴不能这么做呢?德国实现盈余,是因为有其它国家愿意出现赤字。但现在德国不想出现赤字。因此,德国的欧洲伙伴们不可能实现盈余,除非是对外盈余。这种情况只有在欧元大幅贬值、或实力较弱国家陷入萧条之后才可能出现,但如此一来,肯定又会导致主权债务和银行违约潮,最终导致欧元区解体。这种单方面调整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欧元区似乎认定自己需要中国的帮助。欧元区成员国为何要这样想,让人难以理解。欧元区内部并不缺乏资金,它们只不过不愿承担蒙受损失的风险。但正如中国经济学家余永定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指出的那样,中国也不愿承担这种风险。认为中国将以不太高昂的经济或政治代价来援助欧洲,是一种愚蠢的想法。
毕竟,中国自身积累的外汇储备(目前价值3.2万亿美元)也存在大幅缩水的风险。这是一种旨在支持其贸易顺差的公共资本外流。但是尽管中国在努力管理与美国的汇率关系,但控制美联储的却是美国。中国可能感到极度不满。但它要么购买美国创造的货币以保持竞争力,要么停止购买。如果中国继续购买美元,那就是在将错就错、继续扔钱。如果它不再购买,就会对本国造成冲击。
债权国统治世界了吗?并非如此。短期而言,它们可以威胁停止提供贷款。但它们的盈余取决于其它国家承担赤字的意愿和能力。更为明智的做法,是承认挥霍者之所以负债累累,正是因为有所谓的节俭者提供了大量贷款。既然明白了双方都有错,那么双方就必须都做出调整。让昔日债务人单方面调整不会有多大效果。正如小小的希腊似乎即将证明的那样,债务国能够对所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就像美国在大萧条期间所发现的那样。现在就赶紧重新认识这种互惠互利将是个好主意。债权国并没有把商品卖给火星。我们都在同一个星球上,现在就一起解决麻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