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商务印书馆,2005)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逊先生的一本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三农问题”的学术著作,也可以说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阐释我们对于农村土地等要素市场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当我开始读此书的(序言)(一、二)时,我的认识是:失序的农业,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可能性存在的事实,但是就其在要素市场下的运作机制,又该如何去避免其继续失序,或者说如何去面对我们所不能回避的某些问题,如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价格调节机制等。
作为北京大学林毅夫先生的博士导师,约翰逊教授在生前对中国的关注,我想不会比国内的某些学者少,而只会是更多。他的研究别有韵味,特别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子承父业”形成了一种民族心理的巨大反差,即:他在太平洋彼岸的一个研究机构(芝加哥大学)选择了“父承子业”,其对中国的研究兴趣萌发与加深,都是因为其女儿凯伊·安·约翰逊。在此书的中译本序言(二)中写道:处于对苏联农业的组织及其绩效的研究,我曾经尝试理解中国的发展。但是,我对中国产生兴趣,主要得归功于我(约翰逊)的女儿凯伊·安·约翰逊(kay Ann Johnson)并且,格外令人韵思的是,他的女儿的博士论文即是对中国的研究,即《中国的妇女、家庭和农民革命》,遗憾的是至今我都未读过这本研究中国农村的书,而是先入为主的去接触了她的父亲约翰逊教授的这本《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这本书的要旨,用约翰逊本人的话说,即为:农民的福利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多少的资源(包括人力的,物质的和金融的),还取决于要素市场运作状况(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市场)。(序言(二))他继续强调,···产出价格水平的高低只会影响到投入到农业中的生产资源的数量,但是对那些资源的报酬并没有影响,土地除外。确保农民充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途径只有一个名那就是改善要素市场运作。改变要素市场的运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就是把非固定的经济因素导入到整个市场环境中,然后让固定资产产生更高的经济回报。比如说,当代中国的土地与农民的关系,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似乎被解放了出来,从对土地的依附关系上,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非但没有完全运用到农业生产,而是将农业的“土地”抛给“股份制”(股田制)的农业生产。但是,要素市场中的关键性因素却存在错位的事实(农村土地与劳动力的关系)。故此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在经济学家科斯等所关注的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可以得出,其同样存在了某种“路径依赖”。也就是说,这样的路径依赖,不仅仅是导致“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不愿或不能分开”,更是把农民直接性的“失业”。而且,他们不是在农村土地的生产活动中失业。此种变革方式,往往就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非常危险的局面,即如何打破这样的路径依赖而将农民导入到社会中转变就业方式的问题。
话再说回来,从约翰逊的这本著作中我们可以读到西方世界自由主义禀赋的研究理论对于中国而言,并不可以套用。比如说,农业生产的“市场—价格”机制调节,以达到农民收入的最高程度,这在中国农村社会是很难达到的。因为“统购统销”的当代中国农业模式,对农民本身就是一种盘剥。如果导入市场,以价格的形式来获取“最大化的利益”(只可能是利益最优化),那么想必是每一个农民都愿意看到的。可是,基于所谓粮食安全的背后,却是以“小农经济”转向如今的“农村规模经济”,而后导致了“农民—国家”因为土地问题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从经济问题走出来的“三农问题”,就不再是简单的“钱”的问题了。
不得不说,当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在我看来,是失序的,至少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社会模式。当然,我并不是基于保守的立场出发来谈到其失序的问题。我所谈及的失序,就农村社会而言,是基于多元主义意义下的农村社会的要素市场错位。而且,农村的文化与政治也正在一步步的演变。最终,它(农村)会走到何处,又归于何地,我们都还不能妄下定论。至少,我们可以明白的是:一个农村社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认识它,何况我们本身就是以经济人的存在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由此,我们就不妨从此书的序言(一)(林毅夫/文)、序言(二)(约翰逊/文)来进行一个充分的认识。何谓:农民的福利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多少的资源(包括人力的,物质的和金融的),还取决于要素市场运作状况(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市场)?何又谓:中国未来要素市场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绩效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又不得不承认,这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和灵感。故此,作以此文,推荐之,并对约翰逊教授对中国的“三农问题”付出如此深厚的关注,表以敬意。
二零一三年一月九日
作于兰州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
[美]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林毅夫 赵耀辉 编译,商务印书馆,2005,定价:4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