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柯堤:对山东经济考察的观感

  

  (2005年5月8日至21日,课题组邓英淘、薛玉炜赴山东调研。课题组先后到济南、东营市、淄博市、泰安市、济宁市、枣庄市、临沂市和青岛市;途中经小清河、黄河、黄河口、鲁中南山地、大汶河、泗河、微山湖、鲁运河、祊河、蒙河、沂河、沭河、大沽河、胶州湾,驱车数千公里。其间,我们与山东省、市、县、镇、村的三十多个单位、科研机构的干部进行了交谈。)

  

  一、内需主导的发展模式

  

  我们到了山东之后,听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在2004年山东GDP超过了江苏。不少人为此欢欣鼓舞,我们也为之感到高兴。但细思之后,其缘由并不简单。实际上,山东经济总量超过江苏,在历史上这并不是第一次,下面的一组相关数据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表:山东、江苏、广东历年GDP(当年价格,亿元)

  1978 1985 1990 1995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山东 225 680 1511 5002 7162 7662 8542 9438 10552 12435 15490

  江苏 249 651 1416 5155 7200 7697 8582 9511 10631 12460 15403

  广东 184 553 1471 5381 7919 8464 9662 10647 11769 13625 16039

  注:1978年的数字来自于《新中国五十年(1949—1999)》,1985年至1998年数据来自于《2000年中国统计摘要》,1999年至2004年数据来自于《2005年中国统计摘要》;为方便起见,小数点后的尾数均舍去。

  由表中数据可见:在1978年,山东的GDP比江苏低10%左右(在1952年,山东的GDP与江苏的差距也大体如此;那时江苏的GDP居全国第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是我国最早在全省大办社队工业的省份,故先拔头筹。据笔者亲身的了解,当时的山东省委、省政府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紧随江苏之后,坚持不懈地抓地方工业,从未放松,终于在1985年一举超过了江苏,其GDP跃居全国第一,约比江苏高出4.4%,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九十年代初。自1992年之后,我国沿海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是珠江三角洲,后是长江三角洲,对外招商引资成为主导潮流,江苏再次超过山东,广东更是后来居上,其GDP跃居全国第一。其间,江苏与山东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只有百分之二、三;但广东与山东的差距曾在2000年前后达到10%左右,这反映了内需主导与出口导向两种发展模式之间的较量。然而,风水轮流转,明年到谁家?这一差距自2001年以后不断缩小,到了2004年,山东再次超过江苏,并把自己与广东的差距缩小到了3%左右。从近几年的趋势看,大约在2010年前,山东的GDP很有可能再次超过广东,跃居全国第一。我们这次在临沂市,亲眼目睹一个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是如此的生机勃勃,不由得使我们更加坚信这一点(这里顺便说一句,山东临沂革命老区已于1995年实现了整体脱贫)。

  我们之所以称山东为内需主导的发展模式,是有事实根据的。2004年山东GDP为15490亿元,约占全国的9.5%(同年全国各省市区的GDP合计数为163240亿元,见《2005年中国统计摘要》),同年山东进出口总额为607.8亿美元,占全国的5.3%,占其自身GDP的比例为32%(以8.2的汇率计算),同期全国、江苏和广东的同口径比例分别为58%(以163240亿元为分母)、91%和183%;与此相比,山东的比例要低得多,其值更接近于美国和日本的相应比例;另外,在进出口贸易中,山东的一般贸易出口具有更大的优势。

  从今后的长期趋势看,外商投资的增势已过了“一鼓作气”,进入了“再而衰”的阶段。在1990年至199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率高达35%;1995年至2000年,这一增速陡降至4.1%;2001年至2004年,该速率进一步降至3.9%,2005年1至6月外商直接投资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约3%。从其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来看:1990年为18.7%,1995年为19.7%,2000年为14.8%,2004年仅为7.5%(皆以8.2的汇率计算)。因此,即使在我国沿海经济省区中,内需主导的发展模式也必将在今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主领风骚。那么,谁将成为这一新的经济大潮的领军人物呢?山东,豈无意乎?!

  

  二、集成推动的城市化进程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乡经济格局出现了一些崭新的特征,其中最令人注目的就是农村人口在1995年达到峰值(约8.6亿人)之后,转向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04年已降至7.5亿人,净减少1亿多人,年均减少1100万人。这个变化非同小可,它预示着我国农村人口占多数的这一基本国情已开始逆转。同期内,我国城镇人口比例从1995年的29%增至2004年的41.76%,年均增1.41个百分点,比1978年至1985年的0.82个百分点和1986年至1995年的0.53个百分点,分别高出0.59和0.88个百分点;即近十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加速特征。对于这样一种形势,目前已有人感到忧心忡忡,甚至提出要降低城镇化的速率,以防止所谓的拉美病和印度病(即在大城市形成大面积的贫民窟或贫民区)。情况真是这样的吗?

  

  典范的启示

  

  此次山东调研的重点之一是我国今后城镇化的过程形态。通过座谈和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山东省的村、镇、县、市及大城市城区等各种城镇化的类型;其概况如下(更详细的情况可参见相关的山东调研访谈纪要)。

  马桥镇:桓台县马桥镇有17个行政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2004年全镇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完成利税6.5亿元,上缴税收2.65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近亿元。近些年该镇始终以工业为基础,并以此拉动城镇建设,通过抓好规划,把全镇67个居民点整合成五个大的居民区,统建五至六层高质量的单元楼,户型分120平米和140平米两种,水电气热实现了配套(目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管道已全部铺到五个居民区);再用五至十年,上述五个小区就全部建成。目前全镇在册人口约3万人左右,到五个小区建成后规划人口五至七万人,扩展一倍左右。现在全镇企业全部吸收了原在册人口中的劳动力还不够,还需要大量外来的劳动力;外来人口和劳动力可以整户迁入,就业和定居在这五个小区里,其买房的价格与原在册人口完全一样,教育、公共服务(水、电、气、热等)的待遇也与在册人口完全一样(这种状况与珠三角等地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城镇化完全不同,那里的外来工基本上是住工棚,其绝大多数根本不可能整户迁入和定居于此)。

  城阳区:青岛市城阳区在1994年建区之初(此前,该区是崂山县的一部份),农村人口有40多万人,占该区总人口的比例高达95%,基本按村庄自然分布居住,人口布局十分分散,并因此造成城乡设施共享面窄、土地资源占用过多等问题。该区在2000年撤镇改街道办事处的基础上,于2004年将96.3%的村庄改设为社区,为加快城乡人口合理流动奠定了体制基础。该区一方面加快城区、各街道驻地建设、改造步伐,集中规划建设了17个较大规模的居住社区;另一方面,以街道为单位,按照城市居民居住标准,将242个社区(村庄)集中规划成46个居住组团,积极稳妥地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逐步推进迁村并点,实现组团式居住;待各社区全部改造完成后,居住区占地将由目前的5.8万亩减到2.8万亩以下,可腾出三万亩以上的建设用地(用五至六年时间)。与此同时,为了使绝大多数原村民转变为市民,该区开始规划和实施城乡六个一体化: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即城市的基础设施向由农村变成的社区和居委会延伸(如路、水、电等),二是环境整治的一体化(如环卫、保洁),三是规划一体化,四是人口布局一体化,五是经济一体化,六是社保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兖州市:兖州市总面积651平方公里,人口60万,耕地60万亩(400平方公里),辖十个镇(无乡),两个街道办事处,495个行政村,30个居委会。2004年,全市完成GDP15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06元。近年来,围绕着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立足于节约土地、整合资源、集约发展,大力实施迁村并点建设,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该市把迁村并点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点,提出了“发展建制镇、建设中心村,小村并大村,四百变一百”的战略构想,依靠二、三产业经济推动建制镇和城区的发展,依靠土地置换推动中心村建设,推进镇村向规模化发展,住宅向高层发展,环境向生态化发展,管理向社区化发展,设施配套向城市看齐。全市计划用10至15年的时间,把495个行政村迁并成100个中心村,由此可节约用地10万亩(67平方公里)。该市采用了五种迁并方式:一是村并城(即城中村、城边村),二是村并镇(即镇边村),三是村并区(即市经济开发区),四是村企联建,走土地入股、村企联合的路子,由企业和村集体共同出资建设新村,五是小村并大村。

  

  普适的经验

  

  由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看法。首先,以迁村并点为特征的农村城镇化进程集成了三种过程,即工业向城镇园区集中,村民向城镇社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第一种过程已基本改变了以往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乡(镇)村企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农村非农产的转轨和向工业园区的集中。第二种过程改变了农村非农劳力进城务工就业与在乡村定居于空间上的分离,实现了二者在空间上的一致,所谓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村民变市民。第三种过程改变了以往一户五六亩地的小农经营方式,实现了向连片种植、规模经营方式的转变。

  这三个过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摆脱了以往原村就地搞新村、农民每隔三、五年就盖一轮新房的乡村建设模式,唱响了农民进城定居的第四乐章;这标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次,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亲眼目睹:以迁村并点为特征的农村城镇化过程,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高;并预先考虑好了城乡一体化方面的几个统一(如城乡社保统一),使新建的定居点成为不断扩展的城镇中的新社区,在今后几十年里都可做到不落后。由于在城镇规划的设计中,采用组团居住方式,也就避免了以往城市扩张过程不断摊大饼的积弊,从而具有不断良性扩展的前景。

  在这里,我们一点也看不到所谓贫民窟的影子;相反,原住民和外来户和谐相处,利益共享,他们都是新社区、新产业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再次,上述山东模式完全解决了城镇扩张过程中的建设用地来源问题。以兖州为例,它将500个村并成100个村后,原村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不仅没有减少,还有扩大;同时还从原村镇建设用地中节约出10万亩(约67平方公里),可用于兴建新的产业和公用设施,其中还有一部份可复垦为农林牧渔用地。也就是说,迁村并点、扩展城镇,不仅不会减少耕地和农田,反而还会使其有所增长。

  最后,上述过程是有条件的。根据我们粗略的观察和分析。从县的范围说,大体上人均GDP应在1.6万元至2万元以上,这样一个50万人口的县就具有80亿至100亿元的GDP,这是经济流量方面的条件。另外,产业基础应以内需主导为特征,保证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同时,非农产业在地域上应相对集中于县城及三、五个中心镇。

  2001年我国县域人均GDP约5430元,如果至2020年全国GDP再翻二番,则县域人均GDP应在2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在今后十五年里,我国将有一半以上的县域人口将进入上述新型的农村城镇化过程。如展望今后五十年,我国将新增10亿城镇人口,据我们的分析,其中将有6至7亿居住在县域之内,而约有5亿左右居住在县城。由此可见,山东模式具有很大的普适性。

  

  三、雏形已现的新能源体系

  

  能源是工业和城市经济机体的血液,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人均GDP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现在人均用能水平的差距上。近年来,石油价格连创新高,目前已突破66美元,致使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制约愈加明显。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加快发展替代能源是一个重要课题,它构成了我们此次山东调研的另一个重点。

  

  煤基产品多元化

  

  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结构以油气为主,而我国在今后二、三十年内仍将以煤为主;因此,

  如何使煤炭资源的开发走上清洁、高效、多联产的道路,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煤的地下汽化。煤炭地下气化就是把处于地下的煤炭进行有控制的燃烧,通过煤的热化学作用而产生可燃气体的过程。煤炭地下气化集建井、采煤、气化三大工艺为一体,抛弃了庞大笨重的采煤设备和地面气化设备实现了井下无人、无设备生产可燃气体,变传统的物理采煤为化学采煤,是开发清洁能源和化工原料气的高新技术;其建设和运行成本比传统工艺节约1/3以上。山东新汶煤矿的“长通道、大断面、两阶段的”地下气化技术为国内外首创,已达到产业化开发的阶段(详见相关的山东调研访谈纪要),且不受高灰熔点的限制。

  以建井采煤为主的能源体系面临着三大环境成本,即二氧化硫排放、二氧化碳排放和采空所致的地面塌陷(后者的损失在我国目前已达每年数百亿元);随着我国能源使用量的迅速上升,这三方面的损失可达数千亿元/年。但对于煤炭地下气化开采技术而言,二氧化硫的排放可以忽略不计(每公斤20毫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减少一半左右,达到与使用天然气相似的水平;由于它的残留物(约30%至40%)都留在了地下,因而还可大大缓解地面塌陷的损失。这项技术在我国的高硫煤区、压煤区、低回采率区和煤层深埋区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水煤浆、干粉煤气化与煤化工。兖矿和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开发出的多喷嘴水煤浆新型气化炉,采用受限射流条件下四喷嘴对置形成撞击流,加强了混合,强化了热质传递,气化效果优于引进的技术,其中试装置的有效气成份达到83%,比相同条件下的引进装置高1.5至2个百分点,工业化后有望达到89%以上,其技术的碳转化率大于98%,比引进装置高2至3个百分点;煤耗、氧耗均比引进装置低7%以上,气化成本只相当于引进技术的几分之一以下。粉煤加压气化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煤气化技术之一,比水煤浆气化具有煤种适应范围宽、氧耗和煤耗更低等优势;目前世界只有荷兰和德国的两家公司拥有该技术。兖矿和华东理工大学合作研发了自主创新的粉煤加压气化技术装置的中试成功,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我国能源和煤化工市场提供了新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选择。

  粉煤加压气化制备合成气新技术和新型多喷嘴水煤浆气化炉,经过两个五年科技攻关获得成功,并使研究成果产业化,结束了国外煤气化技术在我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垄断,为我国煤化工市场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乃至可用煤基原燃料路线在相当程度上替代石油基原燃料路线,可充分发挥我国煤多的优势。

  二甲醚替代汽、柴油。用甲醇制二甲醚的传统方法是气相法,需要的工作条件是300至500度的温度,5个大气压,只有50%至75%的效率。山东久泰首创用液相法制二甲醚,工作条件只需常压和100至150度的温度,效率高达98%,二甲醚的生产成本只有2500元/t(原料煤750元/t),而传统的方法高达6000元/t.

  目前世界年消耗石油36亿吨,其中70%至80%是作为运输工具的燃料消耗的。由于我国少油,如用煤制油一吨,需耗用4吨煤炭,仅从能源效率上说,它只有12.5%(4公斤原煤热值为20000大卡,一公斤石油为10000大卡,第一步转化的效率只有50%,内燃机的效率以25%计,则0.5×0.25=0.125)。通常2.4吨煤炭可制成1吨二甲醚,用二甲醚替代汽、柴油,能源效率可达20%以上(1吨二甲醚可折合1000立方米天然气,后者的热值为每立方米9310大卡,而燃烧天然气的效率可达57%)。因此,无论从价格、还是从能源效率上说,用煤制二甲醚替代汽、柴油都比煤制油明显为优。

  

  生物质能的利用

  

  前述仅及用煤基原燃料路线替代石油基原燃料路线;实际上,在我国还可发展生物基原燃料,其前景亦十分广阔。

  秸秆发电替代原煤。在2004年年底,我国第一个秸秆发电项目 荷泽市单县生物发电工程正式奠基,预计2005年11月底前主厂房交付安装,2006年6月底前将完成机组整组启动并移交生产。该项目建设规模2.5万千瓦,配一台135t/h生物质专用振动炉排 高温高压锅炉,年消耗生物质(主要是农作物秸秆)15万至20万吨,年发电量1.6亿度,项目计划投资2.2亿元。

  传统的燃煤火电站,面临着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和采煤导致地面塌陷三大环境成本,而燃柴火电站不存在这三个问题,且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资源,不存在枯竭问题。我国目前陆生植物每年合成的有机干物质约达50亿吨,其中,仅农作物秸秆的干物重量就达7至10亿吨;如能大规模发展能源林业和能源农业,其前景更为可观。如利用联合循环、热电联产、超超临界燃烧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可达94%,这比农户直接燃烧秸秆的热效率10%,提高了8倍多。

  直接式甲醇燃料电池。山东理工大学运用仿酶技术和全氟离子膜研制成功直接式甲醇燃料电池,解决了燃料电池“透醇”所致的电池效能降低和催化剂“中毒”的难题;其能量效率最低可达35%(室温下),最高达80%。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

  目前世界上最成熟的质子交换膜氢空燃料电池的能量效率虽也可达80%,但生产氢气,贮运和加载氢气的能量损耗并未计算进去,且这些环节的投资十分巨大;故而使用这种燃料电池的成本十分高昂。但上述直接式甲醇燃料电池不存在类似问题,它可直接添加甲醇这种液体燃料。另外,甲醇不仅可以从煤中制取,也可从生物质中制取,其原料来源极其广泛。现仅从汽车燃料的角度来做点分析。以2吨原煤制一吨甲醇,如用直接式甲醇燃料电池作为车载动力源(电池效率取为60%),则其能源效率可达45%(2公斤原煤热值为10000大卡,1公斤原油为10000大卡,1公斤甲醇7500大卡,则[7500/10000] ×0.6=45%);相对于汽油、二甲醚等燃料,直接式甲醇燃料电池的能源效率是最高的。另外,仿酶材料的运用,替代了昂贵的贵金属催化剂,使这种燃料电池的生产和运行成本大幅度降低,有利于车载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和大众化。

  

  四、结语

  

  以上所述对于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只能是挂一漏万。然而,她所具有的三个主要特征 内需主导的发展模式、集成推动的城市化进程和重组整合的新能源体系,却凸显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基调。循此,山东今后的发展未可限量。

  

  柯堤 (邓英陶)

  [此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文化研究中心《调查研究通讯》No.2005-12 ,2005年9月16日。]

  2005年9月30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柯堤:对山东经济考察的观感  观感  观感词条  山东  山东词条  考察  考察词条  经济  经济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