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高放: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

  

  【摘要】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超过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因在于它能够顺应世界客观发展的形势,逐步推进改良路线, 多方发扬民主, 不断调整政策, 接受群众监督, 发展经济给群众以实惠等等。但是, 民主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在于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苏联东欧各国的共产党都社会民主党化并从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义,主要原因在于苏东各国的共产党长期坚持高度集权的体制和过左的路线, 又多方限制人民的自由, 导致人民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望。共产党要善于联合各类社会主义政党, 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实行多党合作,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从而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 社会党 第三国际科学社会主义

  

  在当代世界, 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也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它要求科学社会主义至少在以下三个问题上给予明确的令人信服的回答:第一,在资本主义世界, 为什么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越来越超过科学社会主义;第二, 应当怎样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走势第三, 苏联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为何都社会民主党化,并从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义.

  

  一、为什么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越来越超过科学社会主义

  

  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共产党与社会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等源出一家,随后分流。在19世纪第一国际、第二国际时期建立的工人阶级政党通称社会民主党, 党内形成左、右两派。当时社会民主党奉行的社会民主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德、奥等国工人阶级因面临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双重任务,故名为社会民主党在法国, 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故称社会党, 即社会主义党, 中译文省略“主义” 二字。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党内左右两派分野日益明显,左派坚持革命路线, 右派转向改良路线。20世纪初党内还出现过中派, 力主调和左、右两派, 最终也与右派合流。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右派站在狭隘爱国主义、沙文主义立场上, 支持本国帝国主义政府的战争政策, 从而完全背离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左派则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号召无产阶级起来革命,推翻帝国主义政府。这时以列宁为首的左派主张退出社会民主党, 以马克思、恩格斯1847年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为榜样,另建共产党。191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带头改名为俄共布,随后西欧大批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的左派也纷纷退出该党, 另建共产党。这样从1919年起, 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共产党与社会党、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两派分道扬镰, 俨然对立。

  1919年3月各国共产党成立了共产国际, 即第三国际。同年2月, 社会党右派恢复了在战争时期停止活动的第二国际。1921年2月社会党中派另外建立国际工人联合会, 又称第二半国际。到1923年5月, 右派的第二国际与中派的第二半国际联合成为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从此,共产国际与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共产党与社会党、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对峙、对立、对抗了近20年。

  共产国际在其成立宜言和行动纲领中都明确批判社会党的机会主义、改良主义,斥责它们已成为“资产阶级宠爱的代理人、亲信和屠杀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刽子手”, 指出对它们的斗争“是对帝国主义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列宁在世界革命处于高潮时于1920年7月在共产国际二大的报告中更明确地宜布“机会主义是我们的主要敌人”,“我们必须战胜这个敌人” 。实践证明在革命高潮中未能战胜这个机会主义敌人, 在缺少革命形势的条件下, 更是难以做到。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于1927年成立时则遗责苏联政府使用“恐怖方法”,“压制基本民主权利”, 社会党一向认为苏联实行的是“极权共产主义”,为此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强调要走“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就这样, 两类工人政党及其国际组织对抗、斗争了近20年。从斗争的结果来看, 共产国际所推行的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路线, 除了坚持苏联一国社会主义阵地之外,只有中国共产党依靠自己独立探索开辟了部分农村革命根据地,其它国家的共产党大都没有取得重大进展。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推行的改良主义路线,在欧洲有几个党曾经通过议会民主道路上台执政,为工人和劳动人民争得了一些权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社会党的力量已经大大超过共产党。由于共产党与社会党的长期对立和对抗, 造成两败俱伤, 削弱了工人阶级的联合斗争,从而为德、意等国法西斯政党的上台执政和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德、意等国法西斯专政确立后,共产党与社会党都遭到迫害和镇压。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于1940年被迫停止活动, 共产国际也于1943年自动解散。欧洲共产党人和社会党人都转人地下,各自进行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战后1945年一1949年欧亚有12个国家的共产主义政党乘胜前进,在苏联的支持下夺取了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的重大成就。

  1947年9月欧洲9国共产党成立情报局。实际上这是苏联控制下的新共产国际、小共产国际。情报局建立后重复了历史上共产国际的“左”倾教条主义、宗派主义错误,加强了内斗与外斗。在苏联共产党的指挥棒下,历经几十年斗争的最终结局是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几乎全军覆没,科学社会主义的大半壁江山全部倒塌了而社会党的阵地却连连扩大,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潮波浪式地弥漫全球。造成这种结局的经验教训异常深刻, 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战后各国社会党重整旗鼓,于1951年6月在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市召开代表大会,重新建立国际组织,定名为社会党国际,以继承并发扬战前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传统。社会党国际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题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的纲领性文件,简称《法兰克福宜言》。

  《法兰克福宜言》大讲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国际民主。社会党国际在1951年建立时,有成员党34个,拥有党员978万人,支持社会党的选民为4354万人。到2003年二十二大,成员党增至169个,党员达4000多万人,选民也有所增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社会较为稳定,不存在革命形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后第三世界新独立国家觅需发展等新形势。针对这种新形势,社会党国际及其成员党大力推行其民主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路线,先后有多个工党、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通过议会民主竞选上台,单独执政或者参与联合执政。执政的社会民主党在增进工人和人民大众福利,促进工人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扩大工人民主自由权利,维护地区安全和世界和平,反对殖民主渗、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

  民主社会主义影响越来越大的原因在于它能够顺应世界客观发展形势,逐步推进改良路线,多方发扬民主,不断调整政策,力争群众支持,接受群众监督,取消高官特权,注重发展经济,不断给群众以实惠。当然,民主社会主义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它只限于局部改良, 修补峥漏,采取一些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措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达到社会主义境地。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如果说民主社会主义是在波浪式地逐步进展的话,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在波浪式的大起之后又大幅跌落。战后初期,共产党执政的国家由苏联一国扩展到欧亚13国,社会主义阵营一度蒸蒸日上。但是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他留下的过度集权体制和过左路线的弊端逐步暴露。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二十大开始批判斯大林后, 4月几国共产党情报局自动解散。然而苏联共产党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依然不改,照样还要控制、指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要推广苏联模式。由于过度集权的体制和急于求成的过左路线积重难返,在世界资本主义掀起的新科技革命大浪潮的冲击下,苏联东欧各国到80年代愈益陷人困境。到90年代初,已有11个共产主义政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垮台。现在5个共产党长期执政国家的党员7500多万人(其中中国共产党党员6800多万人),资本主义世界各国100多个共产党的党员总人数只有大约300万人,比社会党的4000多万人少得多。各国共产党要如何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病,既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又借鉴而不倒向民主社会主义,以再创辉煌,这是有待认真探索的重大课题。

  

  二、应当怎样粉待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走势

  

  “民主社会主义”源远流长,几经遭变,我们切不可简单化地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敌对思潮。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欧洲就出现民主社会主义者,主要代表小资产阶级。在1848年一1849年法国革命中曾经出现民主社会主义政党,这就是以赖德律一洛兰为首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与以路易•勃朗为首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结合而成的新山岳党。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指出在法国立法国民议会中有两个集团互相对立,即代表地主、金融贵族和工业资产阶级的秩序党同代表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社会主义党或红党”,“社会党与民主党,工人的党与小资产者的党,就结合成社会民主党,即结合成红党”。可见,当民主社会主义者刚出现在政治舞台时,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就把它们定位为可以结成联盟的朋友,而不是把它们看作是敌人。到1869年,刚建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威廉•李卜克内西曾经把民主社会主义用作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语。他说“民主社会主义深信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力求为社会争取一个民主的国家,以便在社会主义的原则上组织社会”。“我们是社会民主党”,“未来将属于以民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民主”。这是对民主与社会主义互为基础、紧密联系的精辟说明。从那时起,民主社会主义与随后建立的欧洲各国社会民主党信奉的社会民主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同义语。

  1899年社会民主党的右翼首领伯恩施坦又赋予民主社会主义以改良主义含义,企图把德国社会民主党变成“民主社会主义的改良政党”。到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国际大多数社会民主党发生变化后,民主社会主义已经与社会民主主义一样,都成为改良主义、机会主义的同义语。1923年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建立后,更多地使用社会民主主义。到年建立社会党国际时才又改用民主社会主义,并且把它提到理论和纲领的高度。

  自1951年《法兰克福宣言》提出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国际民主的主张之后,通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检验,我们不能说社会党所鼓吹的民主都是一般抽象的民主,或资本主义的民主,它是要争取实现议会民主或者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所提供的议会民主, 力争通过议会民主竞选成为执政党,但是并不垄断政权,承认多党平等竞争和彼此反对的权利它把维护政治民主作为实现经济民主与社会民主的前提条件。我们不能说民主社会主义所主张的经济民主都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它也要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实现不同形式的公有制,做到充分就业,增加生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行社会保险与收人、财产的公平分配。民主社会主义所主张的社会民主是要保障公民的工作权利,休息权利,医药与生产福利的权利,老年人、残疾人与失业者的权利,适当住房的权利,受教育和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权利,妇女与儿童的权利等等。民主社会主义所主张的国际民主是要反对各种形式的帝国主义,维护和平与集体安全,要求严格履行联合国宪章,认为联合国是走向国际共同体的重要步骤,要求广大落后地区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社会党国际和40多个执政的社会党,应该说在把以上这些理论观点和纲领主张付诸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效。因此,民主社会主义才能在工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中逐步扩大了影响。特别是执政时间最长的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为世人提供了一个被称为“瑞典模式”的改良主义样板。该党建于1889年,宣布党的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要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化和没有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党的成立代表大会直接选举卡•亚•布兰亭为党中央主席。1925年布兰亭病逝后,佩•阿•汉森继任党中央主席,他在1929年一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瑞典时提出了缓解危机和社会改革的方案。1932年大选中该党重新执政,

  从此连选连任,执政长达44年之久,先后由汉森、埃兰德和帕尔梅三位党主席出任政府首相。1976年大选中以11席之差输给资产阶级政党而下台,1982年东山再起,重新执政。1986年3月帕尔梅遇刺身亡后,卡尔松继任党主席和首相。虽然有时失去政权,但是调整政策后又能上台执政。该党在20年代执政时曾经采用赎买办法在全国创办了一大批以国有制为主的公有制企业,但是由于未能管理好公有制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活力很快降低了,出现种种不应有的困难,结果被迫下台。经过全党民主讨论和总结经验,他们主张从所有权社会化转向分配权社会化,1944年制定了以福利政策为核心的新党纲。1960年进一步修改党纲,取消“阶级斗争”、“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 等提法,确立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指导。他们认为离开民主讲社会主义就是苏联模式的极权社会主义,对群众没有吸引力如果得不到群众选票的支持,就不可能在台上执政。为此,他们在通过政治民主上台执政后就尽力进一步扩大政治民主,推行各种福利政策,以尽力实现经济民主与社会民主。该党执政半个多世纪,维护普选制、多党制、议会制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各项自由权利以及个人尊严,实行民主自治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致力于建立旨在为人民和民主服务的公正、有效和廉洁的社会权力机构。特别是通过逐步改良使全国公民“从摇篮到坟墓”都享有社会福利保障。诸如夫妻共享产假、多子女家庭补贴、育婴费、幼儿费、中小学义务教育、每年4周带薪休假制、每周40小时工作制、疾病保险、全民公费医疗、失业救济、全民养老金、安葬抚恤费等,共有二三百项之多。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全靠高额累进税来维持。他们认为既然资本主义私营企业还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不要急于消灭资本主义, 通过高额累进税限制其剥削就可以为工人和人民大众多谋福利。同时要发展劳动人民公有制,实行混合经济,即公有与私有混合,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混合。半个多世纪以来,主要通过该党长期执政,瑞典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高度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的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瑞士)。该党在国际上奉行中立政策,支持国际经济合作和不结盟运动,致力于核裁军,为促进和平解决地区冲突而献策。民主社会主义尽管在理论上有种种漏洞和缺失,但是在实践中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所以颇得民心。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现在党员已增加到120多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5%,其中产业工人和其他工人约占党员总数80%,其余为职员和进步企业家,为全国第一大党。而瑞典共产党虽然一再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批判民主社会主义,可是,由于深受苏联模式影响,党内斗争激烈,几经分裂与改名,现在只有党员3000余人, 在国内政治舞台上长期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党。形成这种现象,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的。看来只要各国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役有激化到出现革命形势的地步,只要各国共产党还未能彻底摆脱苏联模式过度集权体制和过左路线的弊端,那么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党就还有其继续发展的余地和拓展的空间, 即便还没有建立社会党的国家也还会出现社会党。而社会党及其民主社会主义,也还会随着新科技革命以及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不断转型。其中,左中右各派将重新组合,彼此消长。只要科学社会主义真正坚持民主、发展民主,只要科学社会主义能够善于与民主社会主义结成左翼联盟,就能够极大地增强世界社会主义的实力与阵地。以民主为基础,科学才能繁荣昌盛,以科学为指导,民主才能避免失误。科学与民主比翼双飞,并驾齐驱,社会主义才能威力无比,无往而不胜。

  

  三、苏联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为什么大都杜会民主党化,并从科学杜会主义转向民主杜会主义

  

  苏联共产党1918于年最先丢掉社会民主党那件“脏衬衫”,穿起共产党这件“整洁的衣服”。苏联共产党本来是最坚决、最彻底清除掉自己党内社会民主党的残渣余孽孟什维克, 从而成为最革命的政党, 在国际上又是长期带头并领导各国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进行最坚决、最彻底的殊死斗争的最革命的政党。可是事隔70年之后, 到1988年6月一7月, 正是苏联共产党自己在其第十九次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由党中央末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首次提出“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新理论, 并且指出它具有“真正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制度”、“真正民主的政治制度”等个基本特征。戈尔巴乔夫的这个报告在会上受到广泛赞扬和热烈欢迎。到1990年7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党代表大会上进而通过了题为《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人道”和“民主”原本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中应有的重要内容。苏联共产党新领导人既然发现苏联共产党执政后在很长的时间里犯了不人道、不民主的错误,这些本来都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旨意,都是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那么只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通过发扬党内民主和苏维埃民主,改革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 纠正过左的路线,既坚持又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就可能成功探索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可是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却从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义,想彻底抛弃苏联模式,引进瑞典模式。这样就把政局搞乱了。最为可悲的是拥有以190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由于长期受教条主义、专制主义、实用主义严重影响,党内竟形不成既坚持又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改革派。尤其是在1991年发生保守派制造的“8•19”事件后,叶利钦以争夺得手的第一个俄罗斯民选总统的权位进而迫使苏联共产党解散、苏联解体。俄国在回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转轨过程中,从80年代末以来先后成立了近15个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然而成员都不多,社会支持率也不高。其中以2000年3月成立的、2001年7月合并的由戈尔巴乔夫任主席的统一社会民主党影响稍大一些。2001年11月这个党与蒂托夫的俄罗斯社会民主党、雷布金的俄罗斯社会党、波德别廖兹金的“精神遗产”四个小党实行联合,宣布成立新的俄罗斯社会民主党,通过了党纲和党章草案,并且选举戈尔巴乔夫为领袖。戈尔巴乔夫宜布该党选民主要是“中间阶级”括工薪人员、医生、教师等。戈尔巴乔夫还想在下次大选中把俄罗斯共产党的选票夺过来,取代俄罗斯共产党,东山再起。现实地看,连实力比之大十几倍的俄罗斯共产党在2004年3月总统大选中都仅得票13.69%, 普京以压倒多数的71.31%的得票率蝉联总统,赢得大多数选民支持,继续执政。而戈尔巴乔夫根本就不敢参与总统竞选,他领导的社会民主党推出雷布金为总统候选人,结果也临阵脱逃,退出竞选。看来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在俄罗斯是难以有较大影响的。原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在各自独立后也都出现了社会民主党类型的政党,作用大小不等。

  原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则采取另外形式实现社会民主党化,即共产主义政党自动改“性”易名,放弃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共产党名称,改信民主社会主义,改名为社会民主党、社会党或民主社会主义党。不约而同,几乎同时带头改“性”易名的是德、匈两党。德国统一社会党于1989年12月16日一17日举行的特别代表大会上改名为德国统一社会党一民主社会主义党, 次年2月4日进而改称民主社会主义党。同时,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也在1989年12月17日召开的第十四次党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易名为匈牙利社会党。同月20日,捷克一摩拉维亚共产党举行特别代表大会,党名暂时不变,但是通过了《在捷克斯洛伐克实现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行动纲领斯洛伐克共产党于1990年10月改名为斯洛伐克共产党一民主党,1991年1月又改名为斯洛伐克民主左派党只有捷克一摩拉维亚共产党即捷克共产党捷克与斯洛伐克联邦各自独立后仍然没有改名,然而其指导思想也已转为民主社会主义。1990年1月27日一28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 决定该党停止活动,另成立名为“波兰共和国社会民主党”的新党。同年1月保加利亚共产党举行第十四次特别代表大会,通过《保加利亚民主社会主义宜言》,4月3日保加利亚共产党正式改名为保加利亚社会党。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于1989年12月通过了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关于南斯拉夫民主社会主义发展新设想的宣言》,1990年5月26日又在《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十四大声明》中宣称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将改造成为争取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和确立联邦制的现代化政党。这两个文件为南共的分裂和各共和国共盟的改“性”易名提供了根据,打开了闸门。于是个共和国的共盟组织纷纷改名。完全社会民主党化了。罗马尼亚共产党于1989年12月事变中被推翻、取缔后,1990年1月4日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在罗马尼亚有建立政党自由,于是新党迭起。1990年1月间成立了一个社会民主党,11月16日由前共产党员组建了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党。1991年6月有一部分人从救国阵线中退出,另立社会民主合作党;1992年12月又有一部分人离开救国阵线,新建了民主救国阵线。1993年5月救国阵线与民主党合并,易名为民主党救阵,7月又与社会主义民主党、共和党以及民主合作党合并,更名为社会民主主义党。这个党和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党都奉行民主社会主义。阿尔巴尼亚历来只有一个劳动党即共产党执政。东欧7国的共产主义政党纷纷改“性”易名后,它受到很大压力。1991年6月10日一13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召开十大,大会决定改名为阿尔巴尼亚社会党,选出了新领导人,通过了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新纲领。可见,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的进程中,原苏联东欧9个执政的共产党全军覆没了,不仅下台了有的被迫解散如苏联共产党,有的被取缔如罗马尼亚共产党,而且都改名为社会党、社会民主党等,或者在这些国家又新建了另外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只剩下捷克一摩拉维亚共产党没有改名,但也改信了民主社会主义。总之,执政好几十年的共产党全部社会民主党化了。

  为什么在苏联东欧整个地区会发生这种普遍性的政治奇观呢看来绝不能简单地把这归咎为几个领导人的背叛。这些党的改“性”易名一般都是通过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党代表大会绝大多数代表集体决定的。出现这种政治奇观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既有远因又有近因,远因通过近因起作用。外因主要是西欧含北欧、南欧各国社会党近几十年来陆续执政,有上有下,政策不断调整,领导逐步更新,它们执政期间科技与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有显著改善,民主自由权利有保障。社会党国际和西欧各国社会党不断宣传民主社会主义的成就,这对苏联东欧既有吸引力又形成压力。在苏联东欧剧变前后, 社会党国际和西欧各国社会党曾经尽量施加它们的影响。还有,西欧的法国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西班牙共产党等在七八十年代提出“欧洲共产主义”思想,力求摆脱苏联模式,从欧洲发达国家具有民主自由传统的实际出发,主张以议会民主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模式,即共产党要通过群众运动与议会民主选举相结合争取上台执政,掌握政权后要实行混合经济并维护议会民主政治,切实改善人民生活,保障人民权益。“欧洲共产主义”曾经遭到苏联官方反对,并且被扣上“修正主义”帽子,但是却对东欧很多共产党颇有影响,促使它们考虑如何摆脱过度集权的苏联模式,探索社会主义新路。从内因来看,苏联东欧各国阿尔巴尼亚除外历史上都有社会民主党。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孟什维克曾多年参加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还曾经在格鲁吉亚建立过地方性政权,但是后来都被俄共布强力镇压下去了。好多孟什维克分子,包括其首领马尔托夫、唐恩等人逃到国外或被驱逐出境。他们及其后代长期在国外活动,力图对国内施加影响。在苏联东欧剧变过程中,他们的影响就更大了。

  最根本原因还在于苏联东欧各国执政的共产党长期坚持斯大林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奠定的过度集权的体制和急于求成的过左路线,科技与经济发展较慢,又多方限制人民的民主自由,在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以信息化为龙头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之下,广大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感到巫须变革,然而改革却屡受挫折,难以有重大突破,遂使它们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深感失望。然而党内外广大群众仍然向往社会主义,不愿意完全回到资本主义。在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许多人很自然地只有从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中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只好纷纷改“性”易名,另求社会主义的新路。由此可见,执政的共产党只有加快改革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病,既坚持又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化,才能应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防止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袭,并且扩大科学社会主义的阵地和影响。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要从冷战对峙完全调整为和平共处,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即便是和平共处也不是没有斗争,而是更加复杂、更加隐蔽、有时更加尖锐的斗争。但是这种斗争要有理有利有节,要善于斗智、斗勇、斗法遵循国际法,通过适当的斗争达到更好的合作。古往今来,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和平共处而言,细加区分还有三种状态,即冷漠、冷淡的冷和共处,热情交往、热烈合作的热和共处,以及介于冷和与热和之间的温和共处。不仅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而且所有国家之间,都应该尽量减少冷和,增加温和,力争热和。可持续的热和共处是国际关系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它也最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这个目标有待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

  

  四、共产党要善于联合各类社会主义政党,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实行多党合作, 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自从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同,历来就有不同的社会主义思潮、派别和政党。科学社会主义在思想观点上与它们划清是非界限的同时,还要在政治活动中善于联合它们,这样才能壮大自己的实力,推进社会主义运动。当今在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资本主义既有相当的生命力又有深刻的内在矛盾的态势下,资本主义世界必然会涌现各种各样反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流派和政党,既有右的改良型的社会党, 又有“左”的急于求成的革命型的马列主义共产党和托派社会主义工人党。我们应该求同存异、区别对待,善于与之联合行动,形成左翼统一战线。尤其是当今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力量与影响都超过共产党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更值得我们重视。为了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改变观念,把社会党从打击对象变为联合伙伴。为此我们应该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以下八个方面对社会党及其民主社会主义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第一,在理论上要区分社会党指导思想中的庞杂体系与其中的某些正确思想成分。社会党的指导思想是多元主义的,自认为古典哲学、基督教伦理观、人道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等都构成其思想体系。但是它们并没有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视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之一。例如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主席卡尔松在其代表作《什么是社会民主主义》(1983年2月)中还承认马克思主义“是解开方程的钥匙,但结果应由当代人算出”。这个形象的比喻应该说是言之有理的。

  第二,在纲领上要区分社会党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之处与其正确成分。社会党的纲领一般是节节后退。社会党在19世纪末建党之初都主张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化和建立没有阶级的社会,后来在执政之中受挫后就取消了废除私有制的纲领,改变为发展混合经济、实行福利政策、改善人民生活、达到充分就业等。但是在纲领中仍然有要建立自由、平等、民主、团结、劳动的“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以取代资本主义阶级社会等说法。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些都是抽象的说教,其中包含了它几十年来执政之中已经有些实效的具体经验。再如,以色列工党自1930年建党起即在农村领导建立了名为“基布兹”幻社会主义集体农庄,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基布兹”更得到进一步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种资产公有化、劳动社会化、生活集体化的实践堪称奇迹。

  第三,在路线上要区分社会党放弃社会主义革命的改良主义本质与其在当前实践中的某些合理之处。社会党否定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热衷于渐进改良,把改良主义绝对化、普遍化,这在根本上是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它主张通过议会民主竞选,多党平等竞争,争取得到多数选民支持,占领议会多数席位,然后上台执政在执政期间实行多种改良政策,扩大人民大众权益,增进人民大众福利,不废除私有制,而只限制剥削。这些通过合法斗争、采取改良主义性质的措施,在不具备革命形势的条件下,应该说是有其合理性的,不能简单加以否定。

  第四,在政策上要区分社会党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本质与其不同于资产阶级右翼政党、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方面。社会党执政后其基本政策是不触动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不改变议会民主竞选、多党平等竞争、三权互相制约的政治体制。但是它在税收政策、就业政策、投资政策、福利政策、教育政策、外贸政策、移民政策、外交政策等方面还是与资产阶级右翼政党有所不同,比之较为进步。一般说来,社会党的内外政策能够促进社会进步与繁荣,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第五,在派别划分上要区别对待社会党领导层中的左、中、右三派,不要把它们看成是铁板一块、是清一色的右派。一般说来,各国社会党内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都存在激进、中间、保守三种态度,反映在领导层中往往出现左、中、右三派。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左、右两派时常发生激烈争论,最后由中间派来调和折中。在党的领导层中占主流地位的多半是中间派或中间偏右派。但是左派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左派在防止社会党向右转方面能够起一定的作用。所以共产党人要善于联合左派,争取中派,分化右派。

  第六,在干群关系上要区分社会党的领导层与基层广大党员以及党外支持社会党的广大群众。一般说来,社会党的领导干部是较为保守的,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处处都要看有权势的垄断资本家的眼色行事,不敢轻举妄动、越出雷池一步。然而基层广大党员和党外支持社会党的广大群众却是真诚向往消灭阶级对立和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的。党内外群众往往会对社会党领导层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强烈反抗,这种现象非常值得我们重视。我们要善于联合、争取、影响这些党内外群众。

  第七,对不同地区的社会党要加以区分。一般说来,亚、非、拉地区的社会党要比欧洲的社会党更进步一些。因为亚、非、拉地区各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社会化程度较低,社会党成立时间也较短,面临的社会矛盾更多,人民群众反对资本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思想情绪更高,所以这些国家新兴社会党从理论、纲领到路线、政策也都更进步一些。还有,原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后,由共产党演化而来的或者新建立的社会党,也比西欧各国的社会党更进步一些。这当然是由于这些国家当前的社会转轨中面临的各种矛盾更多,共产党的历史影响更强。

  第八,在与共产党的关系上要区分社会党的反共本质与联共可能性。各国社会党从根本上说是反对共产主义、反对共产党的,但是在捍卫广大工人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向往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推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这四个方面, 他们与共产党是有共同认识、共同目标的。因此,只要我们纠正传统极左思想、关门主义与宗派主义,完全可能与社会党在很多方面结成统一战线。法、意、瑞典等国的共产党都与社会党有过合作的历史经验和历史传统,今后更有可能进一步发扬光大。

  当今世界,除了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党之外,如上一章所述,还有主张民族主义的社会主义政党、崇尚生态社会主义的绿党、信仰托洛茨基主义的社会主义工人党等,对他们都应该区别对待、求同存异,以利于形成反对资本主义、探索社会主义的广大联合阵线。总之,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者要善于从敌人营垒中寻求朋友,化敌为友,以扩大对敌阵线而不能从朋友营垒中乱挖敌人,化友为敌,以削弱对敌阵线。吃一堑长一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千万不能再干那种“唯我独革”、“唯我独社”、残酷内斗、无谓内耗、同室操戈、亲痛仇快的蠢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词条  民主  民主词条  挑战  挑战词条  科学  科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