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刘书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守灌输论的缘由

   【内容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初期,本学科就取得一个共识,这就是把列宁提出的灌输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但是在后来,许多教材和专著中出现了不再把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倾向。列宁提出的灌输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建设的长期有效的纲领性文献。在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深刻理解和坚守以灌输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归纳为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才能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关 键 词】灌输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发展

   事物的本质就是指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的本质决定了事物的基本规律的内涵。因此,科学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才能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概念和体系得以确立。深刻理解和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就是这样的命题。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教材,推进了对这一问题研究的进展,进一步研究和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对于本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不同定位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纵向的发展过程中和横向的现实状况之中,存在着不同的定位。这是与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的整个争论有关系的。当前,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成为本学科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争论不是偶然的。在当代学术界,由于对教育的本质就有争论,所以,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必然有相似的争论。

   在对教育的本质进行讨论时,大体上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其一,认为教育是从属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坚持从上层建筑的特点来揭示教育的本质。持这样观点的人被称作"传统派"。其二,认为教育也是生产力。教育所生产的是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人,这是劳动力的一种再生产。持这样观点的人被称作"现代派"。其三,认为教育具有各种不同的许多属性,应该把教育视为一个综合属性的载体。持这样观点的人,由于超越了真理的一元性,因此被称作"折中派"。其四,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人的社会化。这样的认识集中在把教育的功能界定在帮助青少年实现社会化方面的作用,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教育,因此持这样观点的人被称作"社会学派"。对于教育学的本质的这种不同认识也影响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看法。

   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从基本上说是有共识的,这就是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支撑这个规律的主要方面就是社会的统治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要求的"应然"标准与现实中人们思想品德"实然"状况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要按照社会统治阶级的"应然"要求,把人们的思想品德的"实然"状况提升到社会统治阶级的"应然"要求的水平。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使命和任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把社会统治阶级的"应然"要求的内容,灌输到教育对象的头脑中去。这个过程,就是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教育对象的头脑中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用"灌输"这个概念来揭示,是最准确的。列宁就是从这个意义上系统地提出了灌输论。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刚刚创立的最初时期,在教育部思政司组编的教材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灌输的认识,是明确的,也具有共识。但是,后来就出现了许多不同意义的理解和阐释,实际上发生了很大的争议。又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围绕这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长期缺少讨论和交流,很难有机会达成共识,所以出现了各抒己见的局面。从总的情况看,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之初的五六年里,思想政治教育学方面的大部分教科书都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这一点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明确加以认定。在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变化,许多学者就逐渐改变了这一定位,把"灌输论"的内容放到其他的内容体系中,只作为一个"二流"的或"三流"的问题来进行分析了。但是,任何人都清楚地看到,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它是一个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全局问题,制约着这一体系的健康发展。

   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自身体系已经积累了20多年的实践经验,在新的基础上达成新的共识,使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就是一个重要任务。因此,进一步探讨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灌输论,就理所当然地提上了日程。

   纵观90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这一基本观点的认识,大致上存在着如下几种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第一种意见,继续坚持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由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基本上属于这一种观点的代表。在这本教材里,单独列出了一章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第一章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特征"。在这一章里,第一节的标题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下面包括四个目:"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讨论;二、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教化的重要方面;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四、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有何意义"。从结构上来看,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的观点。该书在表述这一观点的时候指出:"我们把灌输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高度评价。"[1](P20)同时,在分析了其他持不同观点的教材和主张之后,指出:"无论是哪一种意见,其弊病都在于没有把灌输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具体层次上的东西:方法、原则或者职能。理论上的这种认识,必然导致实践上的后果。"[1](P21)这样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的观点,在90年代以后是不多见的。

   在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之后,该书还指明了这样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意义:这样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一条贯穿到底的主线,能够帮助我们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等主要特征,更能够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更加清楚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和规律,这样的界定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供一个合适的定位。[1](P22-23)这样的界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种意见,把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职能"之一。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可以视为这种意见的代表。这本书没有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样的章节和相关内容,只是在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中,设立了一节的标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灌输"。在提出""灌输"理论并没有过时"的同时,该书强调:"新时期对灌输理论的理解,除了是指向人们灌输共产主义思想之外,主要应该是指:通过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内部人员的相互教育和启发,逐步引导人们从个人、家庭和所在单位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以外,充分认识社会和阶级的共同整体利益,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责任,并且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自己的宣传鼓动、学会解决新的历史任务。"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追求自己目的的一种自主活动,而不仅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2](P66-67)

   如果说新时期的灌输理论"主要"的不是向人们灌输共产主义思想(或者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显然是值得商榷的;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仅仅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内部人员"相互教育和启发,"不仅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似也不准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的本质,总体上是不能离开无产阶级政党主导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内部的那种相互启发,也不能独立于工人阶级政党的主导之外,否则就会导致列宁批评的"自发"的倾向,就失去了正确方向,失去了灌输的真正的主体。在当代中国和世界,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除了工人阶级先进政党主导的灌输,不存在其他"自发"或者"自主"的"追求自己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会走上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列宁当年提出灌输论,就是立足于对"崇尚工人阶级自发性"的批评。这本教材虽然把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础理论,但并没有把它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在这本教材中,实际上把灌输当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之一"。该书在后面的章节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是什么?……我们认为它的基本职能就是:灌输、激励、调节、转变。这四个职能……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其中灌输起着主导作用。""灌输也可以理解为正面教育"。[2](P344)这样,灌输又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之一了。在同一本教材里,前后对灌输论的说法大不一样,不够一致,一会儿说这是"基础理论之一",一会儿又说这是"基本职能之一",这说明我们学科发展还存在着对基本理论的模糊认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对灌输理论的阐述,应该按照列宁关于灌输论的本意进行。

   第三种意见,把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这个方面的观点主要以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代表。

   前者在该书第二章列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一节中,列出了五个理论依据。"灌输论"名列第三。这五个理论依据是: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灌输"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该书介绍了列宁灌输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灌输理论。[3](P34-35)这样的处理,实际上没有运用"灌输"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只是把列宁关于灌输论的论证,作为"五个理论依据"之一。

   后者与前者大同小异。在该书第二章开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一节中,列出了七个理论依据。这七个理论依据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辩证关系原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原理;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的原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原理;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原理。该书在介绍了列宁灌输原理的基本思想之后,提出"必须将灌输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主体性"。[4](P53-54)这样的处理,实际上把灌输与自我教育对立起来,使人容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的层面上理解灌输,而不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上理解灌输

   当然,这两本书都把灌输论列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依据,体现了对灌输论的重视,为铺垫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提供了深入思考的余地。但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揭示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第四种意见,用"多属性"、"多因素的特点"取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灌输论。

这种观点出现在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中。在该书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用一个章的篇幅谈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但是,这一章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却没有提到列宁的"灌输论"。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的大标题下,有三个小标题来支撑:(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2)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3)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通过以上这三个属性的分析,作者概括道:"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多属性、多因素的特殊活动……涉及到人的思想、行为,其因素及关系是复杂的,因而显示的社会特性也是多样的。"[5](P65)实际上,这个多属性的说法只是从多角度分别作出说明,没有集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做出最终的概括和归纳。"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这三个属性到底哪一个是本质属性呢?

这样三个齐头并进的属性,显然不足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只有集中概括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具有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体系的根据。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必须作出集中明确的概括,才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6](P320-32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明确的,这就是统治阶级对社会人们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应然"状况,与现实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实然"状况的矛盾。只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个主要矛盾,就能够明确概括出它的本质。

   在总结和概括将近30年的学科发展的经验时,许多学者深有体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其中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尚缺少足够的学术交流和交锋,这是个弱点。因此,至今在一些问题上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同认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的争议和不同认识,正说明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扬百家争鸣的精神,通过交流和讨论,把理论问题搞清楚,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发展。

   二、列宁提出"灌输论"的主要思路

   一般说来,大家都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和基本的矛盾是一定的社会对公民的思想政治品德及精神文明的要求与公民自身差距的矛盾。怎么样来缩小这个差距、解决这个矛盾?只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就是运用社会的意识形态来教化公民,使之与一定的社会要求相适应。这个教育的过程和功能的本质只能用列宁提出的"灌输论"来概括最为准确。

   非本学科专业内的人,常常一听到"灌输"这个词就想当然地把它误解为方法层次的东西,一见到"灌输"二字就把它与"填鸭式"的生硬灌输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完全误解了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意义。我们一方面应该帮助人们从这种"想当然"的误解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因为有人误解了"灌输"的概念而丢弃这个概念。正确的态度是坚持列宁提出的"灌输论"的主要思路,深刻理解列宁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要的理论意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的重要论断。

   20世纪初,借着国内工人运动的高涨和进展,俄国工人运动中的"经济派"开始活跃起来。经济派借口批评"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而排斥马克思主义;借口宣扬"批评自由"获得批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合理性;他们反对工人阶级掌握科学理论,崇尚所谓工人阶级的自发性,排斥对工人灌输革命理论的必要性;他们打着进行经济斗争的幌子,排斥和反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斗争。总之,他们是当时的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变种,企图接受"时髦的"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把工人运动引入工联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轨道。

   1902年3月,列宁针对党内和工人运动内部出现的经济派的错误思想,为了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强调对工人阶级群众灌输革命的政治理论的必要性,强调革命理论的指导作用,强调建立一个思想上和组织上合格的党。为此,列宁写下了《怎么办?》一书,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建设的纲领性的主张。该书不但促进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一直被全世界共产党人尊为党的思想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其中著名的"灌输论"就是该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批判"经济派"排斥马克思主义指导、崇拜工人"自发性"的错误思想主张中,列宁提出了"灌输论",认为工人阶级群众自身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必须从外部灌输进去。为此,列宁进行了系统的论证。

   第一,工人是不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这种革命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那种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认为以工人自发的运动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在这种社会的"正统观念"影响下,工人自发产生的只能是工联主义、机会主义、改良主义等属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东西,而不可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如果不自觉地灌输或者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就必然成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俘虏。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7](P317)"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只有从一切阶级和阶层同国家和政府的关系方面,只有从一切阶级的相互关系方面,才能汲取到这种知识。"[7](P363)列宁的灌输论,不但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也明确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灌输

   第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的创造和传播,向工人群众灌输科学社会主义,是革命知识分子的神圣使命。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俄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7](P317-318)列宁认为,经济派的"基本错误就在于崇拜自发性,就在于不了解群众的自发性要求我们社会民主党人表现巨大的自觉性。群众的自发高潮愈增长,运动愈扩大,对于社会民主党在理论工作、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方面表现巨大的自觉性的要求也就愈无比迅速地增长起来。"[7](P338-339)为了适应革命高潮的形成,满足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革命的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分子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灌输到工人阶级群众中去,才能"力求把罢工斗争同反专制制度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7](P319)推动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这里列宁强调的是革命知识分子向工人群众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神圣使命和崇高责任。这也是今日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有的理论自觉。

   第三,工人阶级只有接受革命的理论,才能摆脱"自发"的阶段,成为"自为"的阶级,才能具有真正革命的行动。无论在理论混乱的年代,还是在工人运动高涨的年代,都特别需要对工人阶级群众灌输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在当时俄国的历史条件下,建党的工作不仅是从组织上恢复中央机构,更重要的是从思想建设入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样才能使得第二国际蜕化变质的教训和伯恩施坦主义篡改党的性质的现象不在俄国重演。所以,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在醉心于最狭隘的实际活动的偏向同时髦的机会主义说教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必须始终坚持这种思想。"[7](P311)"现在我们只想指出一点,就是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7](P312)当时俄国经济派的《工人事业》杂志寻找排斥革命理论的借口,竟然得意洋洋地援引马克思的一句名言:"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是经济派从马克思批评《哥达纲领》的信里引来的,列宁揭示说:"马克思在信里严厉地斥责了人们在说明原则时的折中主义态度。"马克思强调的是:"决不能拿原则作交易,决不要作理论上的"让步"。"[7](P311)而现代修正主义的经济派却拿这句话来贬低理论指导的意义。真是太不合时宜。为了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对思想理论工作的极端重视,列宁引用了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的论述,在这个论述中,恩格斯指出,英国工人运动之所以进展缓慢,就是对理论问题的漠视;法国和比利时的工人运动由于深受普鲁东主义的影响而发生混乱和动摇;西班牙和意大利受巴枯宁错误理论的影响也发生混乱和动摇;德国工人运动强调科学理论的指导局面大不一样:"德国工人运动所以强大有力和不可战胜,也正是由于这种可以说是向心力的攻击。"恩格斯鼓励德国工人阶级政党重视理论问题,注意向工人灌输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领袖们有责任愈来愈透彻地理解种种理论问题,愈来愈多地摆脱那些属于旧世界观的传统词句的影响,而时刻牢记: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布到工人群众中去,必须日益加强团结党组织和工会组织"。[7](P314)列宁大篇幅地引用恩格斯的论述,说明了一个简单明确的道理:工人运动的成败,取决于工人阶级群众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成败。

   第四,资产阶级思想的优势,使得工人阶级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得不坚持灌输,不进则退。不是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到工人运动中来,"就是把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因素灌输到社会主义运动中来"。[7](P297)

   列宁指出,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此,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7](P326-327)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崇拜自发性,轻视理论自觉性,只能是接受资产阶级的思想控制。为什么会这样?列宁认为,"原因很简单: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所以某一个国家中的社会主义运动愈年轻,也就应当愈积极地同一切巩固非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企图作斗争,也就应当愈坚决地告诉工人提防那些叫嚷不要"夸大自觉因素"等等的蹩脚的谋士。"[7](P328)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列宁强调的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相对强大的特点未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优势依然体现在其长期加工比较完善和有经验,占有绝对优势的互联网和其他宣传机器。这些都应该激发无产阶级政党更加自觉地在自己的国家和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的意识形态的宣教工作。

   第五,应当超越经济斗争的局限性,积极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

   工人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只能用政治改造来实现。列宁批判了经济派所谓的"工人的座右铭是为改善经济状况而斗争"的错误观点,论证了无产阶级进行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都是无产阶级的统一的阶级斗争。两个斗争必须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者不否认经济斗争的重要性,也不否认在一定的时候应该偏重经济斗争,这是因为经济斗争对于组织工人进行反资本的日常斗争、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无产阶级的斗争决不应该停留在经济斗争的范围和规模上。列宁指出,"社会民主党人不但不能局限于经济斗争,而且不能容许把组织经济方面的揭露工作当作他们的主要活动。我们应当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7](P342)离开政治斗争,无产阶级也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斗争。而且,根据阶级斗争的规律,一切经济斗争,必然导致政治斗争。经济派当时从马克思恩格斯重视各个阶级的经济利益的观点中得出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列宁揭露了这一谬误的逻辑错误,强调说:"根据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这一点,决不应当作出经济斗争(等于工会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总的说来,各阶级最重大的、"决定性的"利益只有通过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具体说来,无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只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革命来满足。"[7](P333)列宁总是善于揭穿那些似是而非的荒谬,引导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看问题,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接受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思想。

列宁从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入手,

提出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运动中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学习和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必要性,提升自身的政治意识。列宁明确指出了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灌输。这种灌输论不但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同时也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提高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列宁的灌输论是指导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建设的纲领性的文件,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我国新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刚刚建立的时候,我们的教材就普遍把列宁的灌输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确定了本学科发展的正确方向,有利于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学经历了20多年的历程之后,我们更应该坚守列宁提出的灌输论的思想,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三、坚持以"灌输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重要意义

   在今天,列宁提出的"灌输论"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愈来愈显示了其精辟的准确性。根据列宁提出的灌输论,我们认识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都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其他的社会科学学科也从某一个方面涉及"灌输"性质的工作,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正面直接体现和揭示这一本质的学科。这一概括是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以前有的研究没有作出明确的归纳,今天不应该继续回避这一主要问题,而应该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留缺憾。"灌输"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主要的范畴,又准确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有利于奠定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发展的基础,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其他概念和内容有了遵循的主线,联系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不确定这一点,或者把这一本质作出其他角度的解释,其他的相关的概念和内容就会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无论把灌输作为理论依据之一,还是从特点上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都不能把本学科的主要矛盾、基本过程、基本规律、教育的主体和对象、环境和方法联系为一个主体。我们以往也有人主张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概括为"疏导"或者"引导",但最准确的揭示本质还是灌输。只有从灌输论这条主线出发才能顺理成章地完成这个任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一个具有逻辑力量的体系。

   第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自觉和高度的责任感。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实际上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任何既定的社会都存在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的实践。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社会主义社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都体现了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教化和灌输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本质,能够启发和调动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使命感,提高理论自觉,增加自身的责任感,在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和发展中当好"指导者和引路人"。

   第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有利于明确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和党性原则,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今天的教化和灌输,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的途径灌输到人民群众中去,启发和提升他们的觉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服务。这是现实的必然要求,这也是历史发展进步的大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情况下,必须不断注意克服所谓的"淡化意识形态"、"去政治化"等倾向,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

   第四,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和更新,增加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灌输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但规定了教育者的方向和使命,同时也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新的任务。在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总的时代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方法越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越是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越是能够创新更新和与时俱进,越是得到受教育者的欢迎,就越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方面,还有广阔的天地等待我们去开拓。愈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就越是需要解决方法和艺术的不断更新和创新。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5]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刘书林  刘书林词条  灌输  灌输词条  缘由  缘由词条  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词条  坚守  坚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