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舆论亦即社会舆论,是一定区域内社会生活某方面具有主导性、倾向性和评价性的看法、意见或意识。公共舆论,中国古代称之为“舆人之论”,即众人的议论,如《晋书·王沉传》:“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英语中“Public Opinion”即指公共意见。
公共舆论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蕴含一定社会阶层、群体和社会组织在一定境况中的愿望、要求和利益的信息,具有较高的“社情民意”指数。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无论对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公共舆论都有值得重视的重要意义。
公共舆论具有民间性、流动性、扩展性的特点。根据公共舆论表达范围之广窄,我们可以把它区分为社会舆论、社团舆论、阶层舆论、群体舆论等不同类型。特定时期和特定情境下的公共舆论,可由社会公众、社会群体自发形成,亦可来形成于有目的的引导、调适和塑造。今天,我们所处的传媒政治时代,巨大的信息流通量,不仅使公共舆论的表达十分迅捷和集中,也使人们对公共舆论的了解十分迅捷。
公共舆论与社会心理有着内在关联。是一定社会心理的反映。如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正是伴随着强势的公共舆论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当时,主导社会的公共舆论是“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实现‘四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改革死路一条”……,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理,也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当然,这种公共舆论并不是完全自发的,党和政府的宣传、引导起了巨大作用。
毫无疑问,公共舆论是一种无形然而却强大的力量。人类对于公众意见的力量,很早就有所认识。在西方,早在罗马帝国时代,就已出现“人民的声音是上帝的声音”的说法。在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诸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国语·周语上》)之类的说法。人类古代的这些说法,虽然没有运用“公共舆论”这个晚近才出现的语汇,但反应出人们对公众意见力量的重视。
然而公共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却并不一定是“正确舆论”。比如,在网络高度普及化的今天,庞大的网民群体在网上表达意见、反映心态、议论风生,有时会形成所谓“热点”,但无可否认的是,网上风云常常泥沙俱下,良莠互见。那种认为网上意见就是“民意”,代表了“民主”的看法,显然是有所偏颇的。
今天,由于公共资讯日益发达,公共舆论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盛,对政治—行政过程的“干预”愈益强化;又由于公共舆论本身具有可塑性、可导性和可控性的特点,同时在社会功能上,它既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又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在现代政治—行政流程中,如果不重视公共舆论、不懂得公共舆论的分析、引导和调控,将有可能面临社会政治认同方面的困境。
政党、公共权威、行政系统、社会团体等对公共舆论的分析、引导和调适,不仅有着重要责任,也有着重要影响。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无不采用各种方式从公共舆论中体察民意,并对公共舆论施加影响甚至进行方向性调控。一些国家的领导人非常注意运筹政治艺术,他们不仅组织舆论班子,在特定情况下还经常亲自亮相,主导公共舆论。在当代社会,各国政府主要采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非政府组织等方式,对公共舆论进行分析、调控。当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对公共舆论重视、分析、调控的内容、方式和程度也不同。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对公共舆论的分析、引导和调控,总的来说,一般可能选择两种重要途径来展开:
一是对社会来源的“元舆论”进行有目的的编程、优化或权威性传播。这是一种公共舆论“调适性”引导——如一些“元舆论”开始可能只是一般的、浅层次的“街谈巷议”,但经传媒有目的的引导性传播,就能把其中一些杂质过滤掉,把其中的其他内容特质凸现出来,唤起社会的关注。二是由行政系统和各种组织系统“创制”舆论。如组织对“城市精神”、“城市形象”、“公民文化”的讨论;引导人们对一定社会事件、社会人物、社会价值观念的讨论和关注;媒体中通过“论坛”、“时评”、“视点”、“焦点访谈”“社会聚焦”对社会现象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政府发言人就某一社会问题发表谈话等,大体属于创制性的权威传播。由于大众传媒既可传达公共舆论,又可影响公共舆论,因此无论是平面媒体、广电媒体、网络,还是新媒体,对营造良好的公共舆论环境、塑造公共精神、提升人们的公共责任有着很大的运筹空间。
当然,对公共舆论的重视、分析、体察乃至引导、调控,决不是单纯的、简单的“控制”行为,而是一种科学发展指导下“实事求是”科学精神和政治艺术的运用。它必须是建立在对民意切实了解、认真体察和深切把握之上的,特别重视洞悉公共舆论中的社会心理因素,以此作为公共管理、公共决策社会公共政策的基础。就“调控”本身来说,在手段和方式上贵在“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于“无为”处求“有为”,以“引导”显“主导”,演绎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尤其必须把握和切合具体的社会情境,从大势着眼,在总体战略布局下作出考量。在任何国度,“社会情境”(Social Situation)一般都有这样三类:一是“真实情境”,是人们周围客观存在的直接面对、相互影响的境况;二是“想象情境”;是群体意识中通过传播工具间接地发生相互作用的境况;三是“暗含情境”,是社会群体在相互交往中所蕴含的同质性、倾向性境况。无论哪种社会情境,都是今天我们和谐社会建设中重视和分析公共舆论调控所须顾及的重要社会背景。(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