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在气候变化的问题上,老是揣测别人的思路,老想人家可能是在玩阴谋,老去纠缠历史——这是不可能把事情做好的。高能耗这条路,走得越远,时间越长,对中国越不利。现在,中国的国际形象就是到处找石油、找矿石。奥巴马上台,国际政治的主流话题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政府面临全新的压力,同时也将迎来节能减排大推进的绝佳机遇。
应对气候变化不是“阴谋”
我前不久参加了华盛顿一个规模较大的会议,一路走下来,听得最多的就是全球变暖。全世界主要国家的人都去了,谈气候变化,谈应对全球变暖。但反观国内,学术界都谈得很少。搞工程的主要是从工程的角度、从能源角度来谈这个问题,从经济学角度谈这个问题的几乎没有。在经济学界,基本上没有人在谈全球气候变化。国内经济学家的态度大体上有两种:第一,“鸵鸟心态”: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假装不知道,不存在。首先是怀疑证据不确凿,到底气温升高了多少?其次是认为即使是升高了,也未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可能是地质年代的循环造成的,跟人类活动没多少关系,等等。第二,“阴谋论”:气候问题就是发达国家拖我们中国发展的后腿;以前谈人权问题,现在又谈气候变化,西方国家就是想迟滞中国的经济增长。
这些人一提起气候变化,就在猜测其他国家的战略意图,猜测他们的其他目的。但是,猜测别人背后的动机是一个很坏的思路。你永远可以猜测别人的动机,你永远觉得别人在围堵你,任何时候都可以这样。为什么我们不从世界文明的角度想一想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欧洲的节能减排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出于围堵中国的目的。如果中国总是不积极应对,老在这里抵制,最后人家就不买你的产品了,欧洲就会出台一个标准:产品含碳量标准,碳排放量超标,就要征收炭税。能说欧洲是在打压你吗?人家需要更洁净的环境,更洁净的地球。但如果中国积极应对,我们积极跟人家商谈,把自己作为全球的一份子,心态变了,情况就不一样。中国是一个大国,老想人家可能是阴谋,老是揣测别人的思路,这是不可能把事情做好的,只会孤立自己。
环境、气候这个东西外部性很强,合作成分大于竞争,别的国家不节能减排,我们受损;我们不节能减排,别人受损。欧洲搞节能减排,定了目标,如果中国不搞,别人当然气愤了:“你不是在搭我们的便车吗?”当然我们总是说,“你们发达国家早100年前就发展起来了,以前的碳都是你们排放的,现在要我们节能减排这不公平!”如果我们要这么谈,那就没法谈了。别人会说,“这个能怪历史吗?这只能怪你们的老祖宗去!谁让你们老祖宗不争气,谁让你们清朝那么腐败呢?那么无能呢?谁让明朝那个永乐皇帝那么愚蠢,当年如果派郑和到美洲去,不就是没有这些事情了吗?”——老是纠缠历史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的机遇
在金融危机之前,2007年开八国峰会的时候,我们的领导人很吃惊,因为在八国峰会上不谈经济,不谈政治,谈的惟一一个话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前不久,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来华,这个人是反华的坚定份子,老批评中国人权问题。但她这次来中国,只字不谈人权,惟一谈的就是气候变化。由此可知,国际政治的主流话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政府面临一种全新的压力。中国政府是个压力型政府,哪个地方压得狠一点,他就反应多一点;哪个地方压得松一点,他就反应少一点。现在国际社会开始讨论节能减排,中国政府肯定会做出一些反应,因为一般来自国际的压力,中国政府更为重视。
奥巴马11月要访华,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访华,我估计他谈的事情主要是节能减排——到了那个时候,经济危机基本见底,他会力推节能减排。既然他在国际上力推节能减排,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遇:“行啊,你要搞节能减排,那你得帮我。你得把先进的技术卖给我。以前老是不卖我们先进技术,但这次你必须卖”。我们不仅可以和美国谈,还可以和日本谈。我们的外汇储备很大,政府很着急,百姓有怨言,央行更是犹如在火盆上烤一样,老是在担心要是通货膨胀了怎么办。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机遇购买国外的先进技术,将外汇消化掉一部分。
我认为奥巴马上台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遇,是个绝好的机遇。从政治上来说,奥巴马放弃美国的单边主义,采取一种更加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奥巴马和克林顿还不一样,克林顿是一个纯粹美国长大的人,他还带有西方世界的偏见。然而从奥巴马的家庭背景、生活背景、主政以来的讲话来看,他想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国家,应该说他的绿色新政更多的是从整个人类的未来出发的。他的态度基本上可以这么说,“我更愿意站在你这个国家的角度来思考你这个国家的问题”,这一点从他对中东的讲话上基本能看出来。我觉得这一点对中国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机遇。
哥本哈根会议肯定会对中国,至少是中央决策层,有很大的触动。下一步就是我们怎么把社会动员起来,让大家意识到节能减排这个问题。我曾在其他媒体上写了一系列环保方面的文章,基本没有人回应,这说明老百姓不认为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老百姓基本没有这方面的诉求。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环境问题都是比较集中的,比如说澜沧江上游的大坝,怒江的大坝,这些都是区域性问题,有人重视。但在节能减排这个问题上老百姓就不太关心了。这个时候正需要政府去大力推动,要让企业意识到这个问题很严重。中国高能耗这条路,这样走下去,对我们是不利的。现在我们在国际上的形象就是到处找油、找矿石,要改变这样的国际形象,需要国内做一些事情。
节能减排对企业发展有利
其实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一个关键点就是我们的经济学家、政府官员还没有意识到节能减排对中国实际上是有利的。我们现在的能源利用效率大概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三分之一。如果我们的效率能达到日本的一半,提高一倍,那我们能节省多少钱?实际上这是政府愿不愿意提高排放标准,愿不愿意压着企业去做的问题。
很多人可能会说:“压着企业去节能减排,那企业不就亏损了吗?如果企业投资节能减排所得到的好处超过它的投资成本,是盈利的,那它早就做了。”借用芝加哥学派的一个典型说法就是:“如果那边地上有1美元,早就被人捡走了。”我觉得这种说法过于书呆子气。在现实世界里面,阻碍企业创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企业家自身见识不到,即使市场中有很多盈利机会,他也会不知道。或者,企业不创新很可能纯粹就是人们的惰性所致。举一个例子,我去重庆的一家模具厂调查,该工厂污染得一塌糊涂,他们有一个破锅炉,以前就只烧煤,后来重庆政府勒令烧煤锅炉必须关掉,改用天然气。刚开始,他们不愿意做,死活不愿意做,因为一次性投资就是300万,投资结果是否有利也不清楚。但政府很强硬,不更新设备不行。最后没办法,这家企业只能更换新炉子。没过三年,这家企业负责人就说:“真是换得太好了!换了之后,燃烧效率提高,节省下来的成本远远超过这300万……”。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应该死抱着经济学的抽象理论,而应该现实地考察分析。
2006年、2007年,我们做了一个很大的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调查,写了一本书。这本书的英文版已经出来了,中文版年底可能出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如果环境达标,比方说取得了某项国际环境认证,对这个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对它的销售、利润都是有利的,因为这在一个侧面向市场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我这个企业行,我愿意搞环保,虽然企业搞环保不是国家强制要求,但是我基于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自己去搞,说明我这个企业就是有这种强大的能力。这种信号会内化到企业的产品中去,促进产品销量的提高。比如,苹果本来都快要死掉了,现在又起死回生,开始是Apple 笔记本电脑,然后是iphone,现在开始引领潮流了。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苹果与环保形象关联上了,满足了发达国家民众的环保要求,受到小资的追捧。所以从微观层面上来说,企业搞环保也是有利的,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个问题。
节能减排的思路
真要开始节能减排,得从平时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第一,最重要的一个思路就是提高能源价格,价格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现在我们的能源价格太低了,如果真正把石油价格提到10块钱一升的话,街上的车马上就会少,大家就不会多开车了。现在北京每天高峰时间都堵车,如果油价提高,开车每天花在油上的钱就有40、50块钱,那与其天天花时间堵在路上,还不如去坐地铁呢。可能有人会说,现在我们的石油、汽油价格刚比美国贵一点点,凭什么美国人开大车,石油价格还那么便宜,中国人就不能这样?如果这样的话,人家欧洲人也会有同样的问题:凭什么我们的石油价格就是10块钱一升,而美国人的就那么低呢?甚至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可以问同样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从我们自己出发,我们应该怎么做,不能跟别人斗气。
第二,在提高能源价格的同时,要发展公共交通,这一点非常重要。北京现在算是想明白了,大力建设地铁。其实早10年前就应该这样做,而不是建四环、五环、六环。在国际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路修得越多越堵。像四环,我们家刚搬到世纪城的时候,基本没限速,开到120公里没有问题;半年之后,四环马上变成停车场了。
第三,要有能源消耗审计。公共照明、行业耗能等等,我们必须有一个标准,用多少电、多少能源必须有个数,然后组织有关部门来审查。我们这个标准应该细致到各个行业、甚至各个工序。比如汽车行业,不妨拿日本丰田的能耗做个标准,丰田生产车间的能耗如果是100的话,我们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应该超过200;就是这么一个数,反正我们得定个标准。然后再定个规划,逐步改善能耗水平。这是所谓的能源审计。
第四,在国际谈判中要坚持《京都议定书》中关于清洁发展机制(CDM)的规定,因为这是对我们有利的机制,是发达国家对我们减排的援助,而且我们也已经获得了一些收益。欧洲国家想取消CDM,我们不能答应,要用这个作为筹码,和他们谈。另外,就是我前面说的,可以拿出一部分外汇来,低息贷给企业,专项购买国外的环保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