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变化、大调整的全球化新时期。世界经济持续低迷,金融风险积聚,发展模式之争加剧;从美国到欧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固有的资本与劳动、精英与百姓的社会裂缝加深,矛盾激化,助推民粹主义泛滥,正在改变这些国家的政治生态,出现政治极左或极右化趋势,从而也影响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进程。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连续出台行政命令,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重新谈判北美自贸协定(NAFTA),禁止一些伊斯兰国家移民进入美国,贸易“双反”案件明显增加,保护主义色彩浓重。这些只顾一国利益、罔顾其他国家共同利益的做法已引发世界政治经济的“地震”,其影响如何尚待观察,但美国新政府想改写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规则的思路已很清晰。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全球化的这些重大变化,智库和知识阶层本应早已警觉,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而这次美国大选却暴露出,西方智库和知识精英被资本所裹挟,失去了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未发挥应有作用,现在普遍陷入反思和自我批判。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并开始引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国智库也进入一个全面发展、层次提高的新阶段,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和外交提供智力支撑,同时自身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为世界经济增长、全球治理改革提出了不少具有中国思想的思路和方案。
为此,中国智库还需在以下方面做出艰苦不懈的努力:
一、要抓住目前全球化进入新时期的重要历史机遇,迅速成长,产生一批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特色智库。
增加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迎头赶上西方智库经营数百年形成的世界思想和舆论引导力,为中国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开始发挥领导作用,为制定新的国际规则提供智力支撑,在全球治理从“西方治理”向“东西方共同治理”的转变的历史时期形成牢固的中国智力基础。这是中国智库需要担当的历史责任。
二、更加深入研究中国目前所处日新月异的国际环境,以及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可以发挥的历史作用,以引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新时期的发展方向。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现在拥有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制度、规则包括全球治理体系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由美国主导建立、在随后70年通过各国深入参与逐步健全、完善的。
新年伊始,面对全球化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境,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上详细阐述了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实现路径,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化新时期各种挑战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也是全球治理的总目标。中国作为全球治理的深入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希望通过构建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以逐步改变目前由于一些国家只顾一己私利而导致一盘散沙的“全球治理失序和碎片化”。
面临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如何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创新全球治理模式,重新塑造国际秩序,需要中国智库带头做好“家庭作业”,提出可行的思路和方案。
三、中国智库面临的艰难挑战是:
了解全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回答中国如何创新全球治理,在全球治理创新中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思想。为此,中国智库需要有世界胸怀,加强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及其与其他国家文明、文化的融合、借鉴。
四、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中国智库切忌浮躁和浮夸,需要静下心、沉下来研究当今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提出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变化的议题设置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中国智库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形成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在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智库的创新和发展,通过智库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及其他渠道,逐步让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
全球治理思想、思路和模式的调整和转变,需要中国从中华文明,从文明交流和融合中寻求新的“闪光点”。为此,需要倡导文明交流。
譬如中国是现有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主要受益者,是捍卫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倡导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是西方宣传的希望颠覆现有体系、另起炉灶的“破坏者和修正者”。这个现实如何更好地为各方所理解和接受?
再譬如中国积极推动G20、金砖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同时创新发展亚投行、金砖新开发银行等新型国际机制,以“一带一路”倡议等新思路、新模式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全球治理新模式,以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话语权和决策权,完善治理体系。
五、中国智库需要广泛宣传中国成功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成熟的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是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而世界经济不平衡的根源是有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没有完成或还没有进入工业化。和平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中国从自身发展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经验所认识到的。一国如此,国际社会也是如此。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78年至今已经成功地使7亿多人口脱贫,到2018年将彻底解决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在这方面身体力行表明,中国文明中“达而兼济天下”和“天下大同”的哲学思想活力四射。
中国坚持“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主线,坚持和平发展战略的成功实践,是世界历史上后发大国和平赶超的典范。我们希望各国超越地缘政治的狭隘考虑,正确处理大国关系,防止陷入所谓大国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以维护、巩固全球治理所必需的长期和平国际政治和安全环境。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为核心的集体安全体系是范围最广的国际制度安排,是人类为了防止再次遭受战争浩劫的制度保障,需要我们继续坚持。
六、中国特色智库应具备哪些条件,来与世界一流智库竞争?
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中国智库应具备四项基本服务功能,即:为国家决策服务、为百姓了解世界和支持国家政策服务、为宣传国家政策和中国发展道路服务、为培养国际性人才服务。
1.如今全球化发展迅速,中国正处在向全球性强国迈进的关键时刻,任何政策的出台都需要深思熟虑。智库可以通过调研、意见征集、研究报告以及后期评估、完善及稳妥应对舆论等方式参与政策制定、落实的全过程。
2.在人们对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及其执行情况格外关心的舆论大环境下,中国智库可发挥国家决策与社会舆论之间的沟通作用,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贴近大众的沟通技巧,通过出版论著、发表评论、接受采访等方式,对公众进行国家政策和国际事件的解读。
3.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智库要广泛参与全球事务,积极宣讲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和发展道路的成功,通过与国外智库交流等途径,推动全球层面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的研究。
4.中国智库要为培养国际性人才服务。智库不仅要搞研究,还需要“孕育人才、培养人才”,特别是国际性人才。人才竞争是今后国际竞争尤其是制定新国际规则的核心。这也是中国成为全球性强国的基础条件之一。智库能提供让人才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的空间。定期让政策实践者到智库学习,有利于促进人才的社会交往与思考能力提升,并为国家发展提供高端国际性人才储备。
首发于第一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