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马柏义:民主化进程中的价值追问

    

  一、引言

  

  20世纪末的东亚是顺应如亨廷顿所说的民主第三波潮流,纷纷从威权政体成功地过度到现代民主政体。其中尤其以台湾地区的民主转型最为成功。在我看来,台湾的现代民主是真正的符合民主精神的。尽管台湾立法机构中也有类似打架等有悖民主的宽容精神的,但是从当前对于争夺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公开辩论,这种政见的辩论而不是流血的冲突,恰恰是现代民主的制度精髓所在。台湾等区域从威权政体到民主政体的成功转型对于处于后威权政体时期的中国大陆来说,其成功转型的原因是值得学习和借鉴。

  不过,本文此处将探讨的并非探讨中国如何学习那些成功的从威权政体到民主政体的转型所展露的经验,而是对于民主化进程中的价值追问,或者,更加具体的说,该如何从《论语》这本蕴含古老政治智慧的古典文本中汲取有利于中国民主化进程中所需要的传统文化资源。

  

  二、民主化的内涵

  

  民主化始于西方,最明显的是一切政权形式的归宿为民主体制。从政权运作上看,民主化要求政权权力制衡与分立,监督机制完备,公权力受到宪法等一整套机制的规制,公职人员有一定的任期,而且,选举是民主化过程中最可见的评判标准等等。从个体来说,私权力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尊重,如林尚立所讲,“民主化是围绕着实现人的独立与自主展开的,追求自由与平等是民主化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民主化的基本使命。”[①]从社会层次来说,国家与私人领域之间必定存在着发达的公民社会,各种团体组织维系着权力与权利的联系。正如民主不是最好的制度,却不是最坏的制度,民主不是一个终极状态,而民主化是永远是个过程,要达到人的最终自我解放与自由,民主化提供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如上所述,西方国家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先河,至今在亨廷顿看来已经实现了民主的第三波浪潮,而有些学者认为民主的第四波浪潮蓄势待发。而从中亚地区的爆发的“颜色革命”,以及中东地区的“茉莉花革命”,再者到北非的利比亚的卡扎菲政权的倒台和埃及的穆巴拉克的政权的失势,甚者,在新加坡工党历史性的拿下了一席席位,突破了人民党的政治攻势,而期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原政权执政者或多或少带有威权性质,而这次或出于军事行动的原因,或出于选举竞争的原因,或出于国内反对势力的要求大变革等等,传统的威权体制瞬间瓦解。尽管新加坡并不能归于此论点,但是,依本文看来,新加坡的民主化进程的表现为在国会将会有反对党更多的的话语权的表达,以此实现民主的真正价值。

  

  三、中国的民主

  

  按照萧功勤在《中国的大转型》中所认为,目前中国处于后权威主义政权体制阶段。而民主化浪潮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托克维尔所认为民主和平等将是历史的发展趋势,其指出:“人民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到处都在促进民主。所有的人,不管他们是自愿帮助民主获胜,还是无意中为民主效劳;不管他们是自身为民主而奋斗,还是自称是民主的敌人,都为民主尽到了自己的力量。所有的人都汇合在一起,协同行动,归于一途。”[②]所以,托克维尔指出:“身份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③]所以,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是世界民主潮流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林尚立总结了中国的民主化的四个周期:“第一周期是民权解放,即推翻帝制,摆脱专制统治,确立了以国家权力源自人民的新的政治发展和政治建设的政治逻辑;第二个周期是主权解放,即争取民族的解放与国家的独立;第三个周期是阶级解放,即基于中国共产党全面掌握政权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完成了国家制度的转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奠定了中国民主发展的制度基础;第四个周期是社会个体基于市场经济与宪法保障拥有自主决定财产和劳动权利,成为自由与独立的社会主体。”[④]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民主化过程基于历史的选择和事实的必然,最终为个体的独立和社会的现代化服务。但是,民主这种作为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亨廷顿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⑤]民主化进程中也滋生着动乱。比如说,英国的宪政民主是经历了对国王的处决而最终由“光荣革命”这种不流血的方式解决了制度安排的问题,而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法国经历了暴风雨式的大革命却反复动荡,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才稳定了法国式的现代民主制度。尽管美国式的民主化进程相比较而言,是温文尔雅的,如亨廷顿援引托克维尔的话“美国无须经历民主革命即实现了民主”[⑥]一样,美国保守了母国的政治体制,“无须建立一个足够强大的政府来实现社会现代化。”[⑦]所以,在亨廷顿看来,像拉美诸多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中会出现内在地冲突:“在拉丁美洲,美国的政治目标——选举,民主,代议政府,多元制,宪政制度,和拉美的社会目标——现代化,改革,社会福利,更平均地分配财富,发展中产阶级,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地冲突。”[⑧]因为拉美并没有像美国一样有着可以直接民主化的制度基础。

  再把焦点转移到台湾地区的民主政治,台湾地区的民主政治尽管是成功的民主的典范,但是在立法机构依旧存在立法委员之间为阻挠议案的通过或者政见的不同而相互厮打的现象。再者,民主并非是万能的,比如说,上世纪30年代的德国,希特勒是通过民主的手段进行上台执政的。这种通过选举而统治国家的途径恰恰是合法的。但是,作为民主手段之一的选举规避不了执政者的个人素质与暴政的出现。甚者,民主化过程通过数人头的方式同样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这一方面,托克维尔对于多数的暴政深感担忧。“民主政府的本质,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统治是绝对的,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谁也对抗不了多数。”[⑨]“多数既拥有强大的管理国家的实权,又拥有几乎如此强大的影响舆论的实力。多数一旦提出一项动议,可以说不会遇到任何障碍。”[⑩]“我最挑剔于美国所建立的民主政府的,并不像多数欧洲人所指责的那样在于它软弱无力,而是恰恰相反,在于它拥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我最担心于美国的,并不在于它推行极端的民主,而在于它反对暴政的措施太少。”[11]所以,针对托克维尔对于民主的担忧,并且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反思,提出一个疑问,能否从《论语》中寻求解决之道?

  

  四、《论语》与中国民主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集。尽管是语录体,缺乏系统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但是《论语》中体现的人本关怀,美德,德治,仁政,秩序,教育与人的素养的提高,平等意识等等价值观念无疑有助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1、平等意识与民主

  民主化的进程目标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建议,批评等。比如,《季氏第十六》:“子曰: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2]在孔子看来,统治者的施政错误,普通的人有权提出批评和建议。这恰恰是一种平等意识的关怀。再如,《公冶长第五》:“子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13]《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在孔子看来,个体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尊重对方的,是谓“群己权界”。而民主化的进程中,需要公民个体之间按照自己的理性而对于政治的判断,进而做出选举的决策。

  2、德性与民主

  《论语》是一本君子修身之学。如余英时先生认为《论语》是君子之学。在民主化过程中,竞争与选举是最具有标志性的特征。为了达到取得执政权力,政治候选人往往会不择手段的达到其目的。上世纪尼克松的“水门事件”,2004年的台湾选举的“两颗子弹”事件等等,政客用尽手段制造利己的选举氛围。这种现象为民主增添了阴暗。再者,民主的结果并未如选民所预料。比如说像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最终成为腐败的代名词,无疑给民主的欠道德性提出质疑?我们需要清廉政治,政治也需要清廉来保证信服力。所以,《论语》作为一部君子的修身之学,对于政治人物的民主修养大有裨益。《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曰:举止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16]“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7]在孔子看来,统治者若有美好的道德,能成为一位君子,那么这种示范效应将带来民众从心里上服从的事实。这对于民主化来说,一个能被选民所接受的且又有君子的美德的人来执掌政权,民众又怎么会惧怕权力不受约束,权利被不公正待遇呢?

  再者,一个有良好操守的政治人物能够遵守法律,以德修身,以德服人,而且,儒家最重视的是慎独,那么,在今天的以选举为主要特征的民主化过程中,被选举的政治人物能够克己尽忠,那么无疑有利于腐败的遏制,甚至有利于提高民主的品质。在今天的民主世界中,腐败成为危害民主品质的恶的因素。所以,德性对于民主化进程来说,是提升民主品质的良好途径。

  3、和谐与民主

  和谐在民主化语境中,在我看来,可以做秩序的解释。民主化的进程最坏的结果就是流血的冲突,就是零和博弈的结局。现代民主讲究妥协,讲究宽容,讲究对话协商。无序的民主化进程不利于现代的社会发展,因为无序容易造成社会的动乱。而在《论语》中,体现的是一股自我约束,追求和谐秩序的谨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8]“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9]在孔子的眼中,礼是君主治理国家的可贵之处,因为礼可以用来节制,礼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和谐,和谐能产生美。所以,民主化进程中就需要这种和谐所带来的柔和变革,就是说,民主化的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当然,这种有节制的礼亦是民主化进程中防止以民主为幌子而实行多数暴政的手段之一。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中不仅仅为了实现民主这一目的,重点在于培育一个有理性思维的现代公民群体。当我们的公民在民主化进程中能成熟的心态,不走偏激的激进的民主化道路,我们可以至少避免民主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动荡。

  4、天下精神与民主

  《论语》中能让人感受的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情怀。受儒家的影响,中国士大夫都有一种天下为公的公共情怀。在张灏看来,“在功利主义笼罩下,社会关系也会逐渐变质。人与人之间,主要以现实利益为彼此来往的基础,以功效价值为衡量彼此之标准。同时情感的联系和心灵的交往却在日趋淡薄。各种人际关系,也都渐渐被市场关系和业务关系所吞没,所取代。总而言之,人的社群变成“物化”的社会。”[20]民主化的过程中若人人以自身利益的考量来选择执政者,那么政客必将流行于政治舞台,国家必将为政客所垄断,资源必将被利益集团所控制。那么,人民的合法利益必然受到损坏,民主必将倒退。但是,假使拥有天下情怀的政治家驰骋政治舞台,那么政治的公信力必将提高,国家,民族的发展必将得到保障。而《论语》恰恰提供了这种关怀。

  

  五、小结

  

  中国的民主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民主化的过程是一股民主精神的洗礼。民主的衡量标准看民主化后的政策输出与反馈是否提高了民主的品质。当我们看到其他国家在民主化的进程中乃至民主政治过程中所体现的有悖于民主政治的设计时,我们需要反思民主化进程以及民主是否缺少了价值的追求?难道民主仅仅是选举的那一刹那然后不去关心被选举者的一言一行?这种对待民主的消极与冷漠态度在今天是亟待改变的。我们也许会因为多数的暴政而担忧,也许会为政客的垄断政治权力而愤怒。也许会为权利得不到伸张而感到无助。但是,当我们尝试着从古老的《论语》中寻求价值的诉求,我们是否突然感到震惊,即《论语》中的资源对于民主化进程来说是多么的需要和宝贵。这种价值在冰冷的民主进程中提供了犹如冬日里的窜着火苗的木炭般的温暖,因而,相信,民主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即使《论语》中的天下为公的士大夫情怀了然于胸,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民主。我始终相信,未来的民主化道路将不仅仅是政客通往权力之峰的渠道,也是政治家通往理想的康庄大道。

  

  -----------

  [①] 林尚立,国家在社会转型中的民主反应:基于中国经验的考察,民主民主化与治理绩效[M],页92,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②]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页7,商务印书馆[M],1988年12月第1版;

    [③]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页7,商务印书馆,1988年12月第1版;

    [④]林尚立,国家在社会转型中的民主反应:基于中国经验的考察,民主民主化与治理绩效[M],页95,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⑤]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页31,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7月第1版;

    [⑥]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页107,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7月第1版;

    [⑦]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页108,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7月第1版;

    [⑧]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页108,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7月第1版;

    [⑨]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页282,商务印书馆,1988年12月第1版;

    [⑩]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页284,商务印书馆,1988年12月第1版;

    [1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页289,商务印书馆,1988年12月第1版;

    [12]论语[M],页194,中华书局,2009年7月第1版;

    [13]论语[M],页51,中华书局,2009年7月第1版;

    [14]论语[M],页185,中华书局,2009年7月第1版;

    [15]论语[M],页184,中华书局,2009年7月第1版;

    [16]论语[M],页24,中华书局,2009年7月第1版;

    [17]论语[M],页18,中华书局,2009年7月第1版;

    [18]论语[M],页10,中华书局,2009年7月第1版;

    [19]论语[M],页15,中华书局,2009年7月第1版;

    [20]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M],页129,新星出版社,2010年第2版;

  来源: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民主化  民主化词条  追问  追问词条  进程  进程词条  价值  价值词条